六盘水竹海景区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2021-12-30况学东王庆芳
况学东 王庆芳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系,贵州六盘水 553000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贵州六盘水 553000
引言
旅游扶贫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返贫率低、贫困群众能获得经济实惠的“造血式”脱贫方式[1]。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买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十三五”期间,贵州乡村旅游业共带动 100 万以上的农村居民脱贫,仅2018 年全省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4.6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2148.33 亿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2.7%,同比分别增长33.61和36.33%。而当前,文化旅游因其蕴含的广博知识、悠远体验和浓厚关怀获得了众多旅游者地青睐[2],中国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园林艺术、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3],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在发展旅游精准扶贫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六盘水市竹海镇,位于盘州市东南部,主要地貌特征为高山槽谷和丘陵洼地,受石灰岩长期侵蚀,贫困状况相对较为严重。竹海镇是六盘水唯一竹林成片区,连片竹林3万余亩,素有“竹海”美誉,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居住着黎、布依、侗、水、苗、彝、回和蒙古族等9个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近几年来,竹海镇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特色种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扶贫业。本文以六盘水市竹海镇老厂竹海景区为例,着重探讨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
一 文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知网搜索相关论文并分析得知,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较多,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模式研究、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等,近几年来从对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逐步转向侧重于以新型旅游扶贫模式和“旅游扶贫精准帮扶”为重点的研究。对文化旅游扶贫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乡村文化旅游扶贫、民族文化旅游扶贫、生态文化旅游扶贫。王竹宇(2016)、韦莉军(2019)、于颖(2019)等研究了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刘月莹(2016)研究了崇左歌圩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策略;李广宏,潘雨晨(2016)以广西忻城县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扶贫的对策;梁倩(2017)以贵州省为例,研究了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构建方式;粟建勇(2019)研究了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耦合的困境及破解路径探究。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给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提供参考。而目前,对于竹文化旅游扶贫或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地研究尚属空白。
二 竹海镇竹文化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居民综合素质较差
竹海镇位于六盘水市东部,是南盘江与北盘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地貌特征为高山槽谷和丘陵洼地,受地理位置地限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本地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旅游产业的参与能力也就较差,开展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就必然受当地居民整体素质的限制。
(二)挖掘和转化的难度较大
中国的竹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而要把竹文化挖掘出来,并且物化,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具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既不照搬浙江安吉或云南等地的竹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又要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垄断性旅游资源,难度较大。对于北盘江沿岸广为流传的“竹王”传说,即夜郎王文化的开发,同样有很大难度,据贵州省夜郎文化研究专家熊宗仁教授介绍,由于时代较为久远,“夜郎王”时代的服装、建筑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文化符号都已无章可循,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难度较大。
(三)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薄弱
要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旅游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基础[4]。老厂竹海景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可进入性较差,附近只有313省道和英大公路,道路比较狭窄曲折,重要路口的道路导引标志还不完善。另外旅游设施也不完善,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景区住宿的卫生条件、设施设备、服务态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另外娱乐设施方面也比较欠缺,在晚间娱乐活动方面,仅仅开发出了与其他景区严重雷同的彝族篝火晚会。这些都限制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
三 老厂竹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老厂竹海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包括传统竹文化,如“岁寒三友”、竹林七贤等故事[5];又包括本地的特色竹文化,如竹王传说,以“全竹宴”和竹根水为代表的竹类餐饮文,竹海地区流传已久的古法造纸工艺以及以竹编等。具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表1。
表1 六盘水老厂竹海景区旅游资源统计表
四 竹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三种创新模式
(一)直接参与式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直接参与式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成为企业员工或自主创业。要实现旅游精准扶贫,首先要鼓励并努力带动当地居民成为企业员工,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到景区地经营和管理中,通过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带动旅游扶贫,到2019年,竹海景区已累计与387户贫困户签订临时用工合同,直接带动387人就业;另一方面景区还将景区内商业风情街部分门面以采取免房租或降低房租形式分配给村合作社,以培育当地居民开展旅游创业的能力。
二是参与生产和传统工艺展示。竹文化旅游商品主要包括竹制菜品饮食、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品、乐器及竹文化印刷出版物等类型[6],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直接参与到旅游商品地生产中以实现脱贫。目前竹海景区已经采购了竹工艺品雕刻机,对一些贫困户进行了竹工艺品加工的专职培训,并实行了保底收购;同时竹海古法造纸的作坊相关操作均由地方居民完成,还请了当地师傅为游客展示古法造纸的全部流程。
三是选择入股融资。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实行社区投融资渠道,让居民以入股的方式来激发他们脱贫的积极性,目前竹海景区已与竹海镇黑牛坪村村集体合作社签订900亩茶场入股经营协议,带动99户贫困户307人入股经营;与南星村村集体合作社签订400亩油菜花入股经营协议。这种以吸取当地居民投融资参股的扶贫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旅游精准扶贫。
(二)间接参与式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随着景区影响力的扩大,大量游客涌入,景区内消耗的各类物资越来越多,目前竹海景区餐厅和超市所需特色产品(竹笋、竹荪、竹鼠、竹编工艺品等)均从周边贫困户家中采购。既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变,还增加了就业机会,极大程度地带动了当地居民脱贫,是一种间接参与式扶贫。
(三)“旅游+”式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旅游精准扶贫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原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的理念,通过“旅游+”的方式打造“大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中,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旅游+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优势,将茶叶生产、竹笋和竹荪的生产与加工等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等与旅游体验相结合,以QQ农场、高科技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等形式以吸引众多城市游客。
二是旅游+手工业:加强对于具有本地特色的竹类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同时还要全面培养当地居民学习竹产品的编织和制作技术,大量的参与到竹工艺品生产中,扩大当地居民的参与度。
三是旅游+服务业:一方面加强竹海景区服务设施建设,以多多吸纳当地居民参与景区服务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他们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
四是旅游+文化产业:要增强旅游景区对于现代旅游者的吸引力,就必须把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炼传统竹文化和竹王(夜郎王)文化符号,装饰和布置景区基础设施,营造夜郎和竹文化旅游氛围;提炼“竹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元素,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节日,扩大景区影响力并缓解景区季节性;还要充分开发竹类饮食文化,完善和提高餐饮服务吸引力;以全面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五是旅游+教育:扶贫大计,教育为本,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于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景区还要联合地方政府加强对于当地居民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换血式”或“造血式”旅游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