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蔡元培:一生都在辞职

2021-12-30余静寒

中外文摘 2021年22期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学生

□ 余静寒

出走翰林院,回乡办教育

30岁之前,蔡元培的人生可以说是循规蹈矩:17岁时中秀才,22岁中举人,23岁会试告捷成为贡士,25岁参加殿试,获第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1898年,蔡元培在而立之年毅然携家眷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浙江绍兴从事教育,成为当地一所新式学堂的校长。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蔡元培寄希望于清廷主动改革,但戊戌变法的惨败让他认清现实。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则是因为蔡元培一直心怀“教育救国”的理想。“改良社会,首在教育”,蔡元培甚至认为“国无教,则人近禽兽而国亡”。在翰林院供职期间,蔡元培广泛涉猎西学著作,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了思想转变和身份重塑。

在绍兴中西学堂,蔡元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设西洋学科。曾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后来回忆,自己就是在中西学堂就读时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不过,在办学中,蔡元培深感诸多教育体制的弊端。加上在为学堂引进新派知识分子后,新旧两派“所见不同,互相驳辩”。新旧两派矛盾日深,闹到最后,蔡元培“愤而辞职”。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为坚守原则而辞职。

其后,蔡元培辗转各地从事教育活动,继续践行“教育救国”的信念。1902年,蔡元培与叶瀚、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创设中国教育会,由蔡元培任事务长。教育会提出要“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

不久,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接连创立,连同中国教育会,一面从事教育活动,一面搞反封建革命活动。1905年,蔡元培在进步青年何海樵的介绍下加入了暗杀团,图谋通过暗杀进行反清革命。蔡元培还吸收爱国女校的化学教员参加暗杀团,研制氰酸毒药和炸药。

在办学和密谋反清活动的同时,蔡元培产生了留学欧洲的想法。他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以德为尊,便有前往德国学陆军的志向。1906年,经同乡介绍,蔡元培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任教,同时准备出国留学。据当时译学馆学生陈诒先回忆,“他讲起书来,极其活泼有趣,大家上他的课,都觉得乐此不疲了”。

坚辞总长,整顿北大

1907年5月,年届40岁时,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4年多学成归国后,国内形势在辛亥革命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

上任不久,蔡元培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育。这是美育首次被写入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

此外,他还颁布了《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废去忠君、尊孔等信条。《大学令》后来也成为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教育方针和组织原则。

然而,随着袁世凯擅权,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戛然而止。1912年7月,蔡元培到总统府,当面向袁世凯请辞。袁世凯恳切挽留,并说,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蔡元培去意已决,答,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请辞。

辞去总长一职后,蔡元培又到法国游学。直到1916年,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给蔡元培发电报,邀请他归国出任北大校长。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但其本质上还是“官僚养成所”,以腐败闻名。

蔡元培的许多友人都劝他“不必就职”,整顿不力,反对他的声名有碍。但蔡元培却认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下定决心接手北大。

彼时,京城八大胡同的客人主要来自“两院一堂”。“两院”是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就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收的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学生们整日不学无术,混一张文凭即可。

因此,到了北大,蔡元培首先改革的就是学风。蔡元培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要求入会者戒除嫖赌等恶习,修身养性。“进德会”一时间成为北大规模最大的团体。上任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蔡元培不拘一格降人才,先后邀请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人来校任教。

蔡元培最重大的影响,莫过于为北大奠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引进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后,以陈独秀、胡适为首的“新派”与以辜鸿铭、林纾为代表的“旧派”针锋相对。蔡元培本人是明确偏向革新派的,但他能赢得辜鸿铭、刘师培这些保守派的尊重,正在于他对学术思想的包容。

蔡元培很乐意看到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他的包容也有底线。为镇压革新派,林纾发表小说《荆生》和《妖梦》,诽谤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和蔡元培。1919年3月,他又发表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责备北大教员“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蔡元培针锋相对写了《答林琴南函》,驳斥了林纾的无理指责,并公开重申自己的办学主张。

徘徊于读书与救国之间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但他一心想让学术活动与政治脱钩,这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实现。蔡元培在北大任职10年半,至少辞职7次,其中3次都是因为“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实际上,蔡元培对学生的游行持赞同态度,但他没料到,游行示威当天,群情激奋的学生们火烧曹汝霖的住宅,并痛殴了章宗祥。北洋政府认为蔡元培是这次运动的“幕后主使”,有内阁成员提出解散北大,撤换蔡元培。为避免学生们与政府再起纠纷,蔡元培“引咎”辞职。

被捕学生释放后,蔡元培于5月9日清晨不辞而别。蔡元培南下途经天津与一位友人谈话时,解释辞职的原因,“我之此去,一面保全学生,一面又不令政府为难,如此始可以保全大学。在我可谓心安理得”。

北大师生一再向教育部请愿,要求挽留蔡校长。6月15日,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宣泄对于军阀统治的不满。后来,北大师生代表到杭州恳请,蔡元培才肯回校。回校前,他发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在肯定“五四运动”成效的同时,劝告学生,钻研学术才是救国的长远之计,不可本末倒置。

然而,现实终究是另一番景象。据蒋梦麟回忆,“五四”之后,北大一些学生“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

因教育经费的问题,蔡元培多次提出辞职。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当时北大的学费很低,政府又常常拖欠办学经费。为开源节流,校评议会成员联合提议向学生收取讲义费。没想到数十名学生到校长室抗议、咄咄逼人,根本不听蔡元培的详细解释。蔡元培气得撸起袖口,眼看要和学生“决斗”,这才震慑住闹事者。蔡元培痛心疾首,当天写下辞职文。后经胡适调停,他才返校复职。

1923年1月,曾任北大教授的财政总长罗文干含冤破捕。因不满行政对司法的干涉,蔡元培发表辞职声明。他以《易经》“小人知进而不知退”解释自己的动机和立场。他说,在黑暗的势力面前,知识分子的“退”有时比“进”更重要。这一次,政府保留了他的校长职位,校务实由蒋梦麟代理。1927年,蔡元培的校长名义被正式取消。

对于任期内的改革成果,蔡元培并不满意。他在晚年回忆整顿北大的经历时指出,自己在北大主要做了几件事:第一是设立研究所,第二开放女禁,第三倡导新文化运动。“只可惜上述这些理想,总没有完全实现。可见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终是有限。”

猜你喜欢

蔡元培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蔡元培的气度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