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坠子:演绎乡土生活百态

2021-12-29

农家参谋 2021年11期
关键词:女艺人三弦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河南,非遗丰富、繁多,包含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竞技、杂技、手艺、节令、信仰、习俗乃至民间知识等。本期,让我们一起认识一项集聚朴素乡土风味和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曲艺——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响板书”,是河南的大曲种。它的音乐简单质朴、优雅婉转,乡土韵味十足,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坠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坠子书”是河南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开封,产生于清末。民间艺人乔治山在仪封三弦书的基础上,与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莺歌柳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这种珍贵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胡,而且是用河南方言演唱,所以称为河南坠子。虽然听起来使用的道具比较简单,但对表演艺人的要求却很高,可以说是“一人一台戏”。一个人要在不同的角色和场景中自由转换,要求“脸上带戏,动作有戏”,在一言一语、一个动作间就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乔治山生于清嘉庆年间,是开封城东讨营镇小乔庄人,小时候拜师在开封唱三弦,夜里没事用马尾做个弓子在三弦上拉着玩,慢慢拉出了调子,很好听。出师后,他不弹三弦,而是用弓子拉着三弦自拉自唱,并改变了三弦书弦不随腔的伴奏方法,唱一句拉一句,唱啥拉啥,很受听众欢迎。乔治山常唱的曲目是《玉虎坠》,唱的时候用弦子“拖腔坠字”,人们因此称他“唱坠子的”,后来变成了这一演唱形式的称谓——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流派:东路坠子主要流传在豫东及山东、皖北、苏北一带,唱腔较为灵活自由,音乐优雅婉转;中路坠子主要流传在豫中,吸收了豫剧和越调的唱腔,高亢明朗、节奏鲜明;北路坠子主要流传在豫北、山东菏泽以及京津一带,吸取了莺歌柳、山东大鼓的花腔,创造了“俏口”唱法,形成了欢快幽默的喜剧艺术特色。三流派各有特色,演唱曲目不尽相同,但音乐框架、伴奏乐器基本一致。

过去,河南坠子演唱者多为男艺人,使用河南方言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同时踩打脚梆子。男艺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

河南坠子进入开封后,随着男女平等的思潮出现,渐渐出现了女艺人。1914年,河南坠子首批女艺人张三妮、尹凤宝等在开封相国寺登场亮相。张三妮因嗓音圆润嘹亮、吐字清晰、表演大方一炮而红,听众们亲切地称她为“三姑娘”,说:“别说听三姑娘说书,就是她在相国寺哭一场,也能听众爆棚。”

之后有更多女艺人登台,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对口”,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三个人搭档演出的“群口”;也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渐渐兴起了小段子,二三十分钟能唱完一段,表现力提升了很多。随后,女艺人地位逐渐提升并最终超过男艺人,成为艺人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再到民间百年流传,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新鲜活泼,具有强烈民间色彩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与到创新的行列中来,给河南坠子增加曲目数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演唱技巧,使得这个新兴曲种日益成熟,迅速流传到了邻近的山东、安徽等地区。20世纪20年代传入了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 40年代又传入武汉、重庆等地,成为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20世纪末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河南坠子在内的多种传统曲艺受到冲击,渐呈衰微之势,传唱的艺人越来越少,演出登台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亟须扶持与保护。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河南坠子的文化魅力,河南省实施了“河南坠子进校园”活动。河南坠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梅生、杨庆林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冬梅走进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小学,为学生表演节目,现场教授学生演奏简板和书鼓。商丘市河南坠子第五代传承人陈艳丽,走进永城市马桥镇中心小学,为学生讲授河南坠子的相关知识、演奏演唱方法等。

为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让居民了解非遗项目、掌握非遗知识、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共识,郑州市多个社区联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进社区”文艺演出活动。为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及项目从业者“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传承实践能力,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项目河南坠子研培班。

我们有理由坚信,河南坠子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必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项目序号:256

项目编号:Ⅴ-20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保護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言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等。民国初年,又有孙民德、冯治邦、党治法等艺人在开封和郑州一带享有盛名。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简板击节,由三弦书改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多用铰子击节,由大鼓书改演坠子的艺人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则多在说唱长篇书时使用。说唱表演的方式除了早期一个人演出的“单口”和后来发展出的双人演出的“对口”外,还有三个人搭档演出的“群口”,几种方式各有适宜的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河南坠子的创作和表演更加自觉,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名作。20世纪末期以来,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遇到空前困难,艺人锐减,演出很少,亟须扶持与保护。

猜你喜欢

女艺人三弦艺人
三弦在京剧伴奏中的规律及特点
千万直拍
朝三暮四
左手握右手
艺人指数Top10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