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质控在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2-29何慧君
何慧君
【关键词】全程护理质控;冠心病介入手術;
近年来,随着医疗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1]。但由于进行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复杂,PCI术后穿刺处压迫困难,使得生命体征不平稳,并发症多,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术后恢复期望值高,使得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护理压力重重。由于传统的常规护理已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方法是我科室关注的重点[2]。为探讨更优护理方式,笔者对106例行冠心病介入手术的住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全程护理质控在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与基本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冠心病介入手术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PCI术失败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疾病或恶心肿瘤者;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衰竭者;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特殊人群。纳入标准:PCI术标准均参考《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3]标准;年龄22~75岁,检查、治疗、随访资料均完整者;本研究在医院伦理会批准下进行,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n=53):男32例、女21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55.17±7.27)岁;观察组(n=53):男33例、女20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5.71±7.16)岁。两组血管病变、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基本方法 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质控干预。具体方法:①建立了由部门医务人员和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团队,形成了护士长,品管护士和责任护士三级管理架构,运用PDCA循环对冠心病介入手术的全程护理质量进行控制、改善,不断提高护理水平。②建立介入手术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预案,针对介入手术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的护理特征而制定不同的质量管理预案,尤其重视患者的风险管理,如术后穿刺点的压迫放松观察,并针对恶性心律失常、穿刺处大出血抢救等风险制定详细的处理预案。③对全科护士进行定期学习、培训,培训采取集中与层级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护理人员心血管专科理论和技能,学习介入手术前中后的护理知识、要点、预案等,使其掌握护理过程的风险处理及预防,明确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④质控组长全程监督落实护理质控。小组内依据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定期评估以使所有参与人员熟悉标准操作程序,并掌握患者状况的特征,以避免潜在的护理风险事件。⑤护理全程持续PDCA循环,每月进行总结,完善护理质控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详细分析风险发生概率,评估损失程度并提出补救措施。采取将危害将至最低的措施,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控制风险,保证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于干预后即时和干预后发放调查问卷量表收集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和疾病认知程度几项。记录并比较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制定护理评价表,比较两组满意度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患者基线资料和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以x±s表示生活质量评分等各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疾病相关因素达标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体育活动受限程度,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和疾病认知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8.87%),高于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3两组护理评价的比较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8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日益加重,中国冠心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该治疗方式。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根据护理质量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确保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5]。护理质量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结合介入手术的专科特点,探讨了全程护理质控在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干预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和疾病认知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程护理质控有助于存进患者恢复,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质量控制过程中确立了护理质量标准,管理有了依据,有助于协调各项护理工作。本文通过建立并落实质量管理控制,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水平,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了生存质量[6]。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6%、18.87%;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81.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通过全程护理质控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张连军等人在其研究中发现,质控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8%,远高于常规护理组(83%),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干预组通过质控把握护理质量管理各个阶段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专业优良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术后的恢复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改善了预后安全性。护理质控中形成了护士长-质控护士-责任护士的三级管理结构,并全程贯彻运用PDCA循环,对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的全程护理质量进行控制,不断改善、提高护理水平。
综上所述,为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实行全程护理质控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