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2-29管婷婷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并发症生活质量

管婷婷

【关键词】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急性脑卒中;并发症;生活质量

急性脑卒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因为脑部血管破裂、堵塞等病症而造成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脑组织最终发病。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发病后会影响肢体功能,因此如何对此类患者实施科学的医护干预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1]。现代临床研究证实,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方案未有效鉴别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特殊性,再加之各团队之间的沟通不畅,难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针对传统护理方案的缺陷,我院积极推广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发现该护理方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对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意义重大。现为深入了解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入院顺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7~76岁,平均年龄(68.48±3.14)岁,平均病程(6.29±0.74)个月。对照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8.57±3.09)岁,平均病程(6.42±0.6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且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d;知情并自愿参与;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排除标准:各种原因中途退出;合并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等病症;语言表达不清或精神类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照急性脑卒中护理的基本要求,叮嘱患者合理用药,注意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等;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指导患者做康复性锻炼。

实验组患者接受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干预,方案为:①护士长负责各个学科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安排多学科协作会诊、数据收集预处理、随访等;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临床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药物指导等;膳食营养科负责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及出院前的营养治疗及营养指导;康复理疗科负责综合康复训练方案的规划及落实。心内科及呼吸科负责相关临床反应的会诊及诊断治疗等。②急性康复期護理:小组在患者病情稳定的48h内开始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中小组通过评价患者病情变化、生理自理能力、心理状态、营养等,在小组讨论后制定康复计划,其中由神经科医生评价患者病情,阐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康复师则按照患者的肌力分析调整训练方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语气等评估心理状态,并根据结果进行心理干预;营养科医师则结合患者的饮食功能、营养状况等作出一对一营养指导;责任护理人员则需要全面落实心理与饮食指导等,配合医生完成早期康复护理,并承担其患者宣教等工作。③治疗中的护理:在治疗期间,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临床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对患者的自我照护以及家庭照顾能力进行评价;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参与完成坐位训练、床边转移、走步运动等,根据患者的考核结果,小组成员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表,表中的内容应该包括饮食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用药指导等,并在小组成员的示范与协助下,使患者掌握治疗护理的相关内容,提供依从性。④出院前的健康宣教:根据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可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求进行健康宣教,宣教期间注意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作用,其中责任护士详细阐述用药后的常见并发症、饮食管理要求、日常用药方法等,使家属知晓患者护理管理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示范的方法,介绍康复训练的相关细节,使家属掌握患者锻炼的重点内容,可严格遵照康复计划开展训练,加快康复。⑤出院后的护理:在患者出院后做随访,随访中通过电话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情绪变化,针对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则由护理人员做心理干预。出院后保持患者随访,评价日常生活环境,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变化情况调整训练计划,由康复师做针对性的环境指导,如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提高康复效果。定期由小组成员在微信平台上对患者做答疑解惑,介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护理前)、出院前一天(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其中Barthel指数[3]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取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证明生活能力越理想;使用SNCS量表评价患者的满意度,取值范围0~100分;使用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4]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情绪管理,每个项目的取值范围为0~20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得分正相关;最后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患者对护理满意度、Barthel指数以及SS-QOL评分等用x±s表示,用t值检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用“例(%)”表示,用c2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对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患者SS-QOL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S-QOL评分显示,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情绪管理等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示,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也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病后会影响躯体功能,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死亡,因此对该病症患者的有效干预成为医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由于脑卒中发病以及临床干预中的复杂性,传统护理模式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如护理人员无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躯体营养情况作出评价,造成营养支持不均衡,不利于康复[5]。针对传统护理方案的不足,我院充分发挥各个科室的作用,通过将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应用到临床上,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数据差异显著(P<0.05)。同时表1、表2的资料证实,实验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下,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提示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关经验证明,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满意效果,该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手段单一、缺乏对患者有效评价的问题,护理人员通过进一步完善护理过程,可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掌握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并制定相应的临床干预手段,在保证患者康复的基础上,积极渗透相关专业知识[6]。在临床干预中,通过积极发挥各科医护人员的作用,可为患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支持,包括营养干预、心理支持、康复训练等,不仅帮助患者深入了解本病情,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科学有效的医护干预,强化自我保健能力[7]。同时,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实现了从医院向家庭的延续,在认识到急性脑卒中干预复杂性的基础上,主动从患者日常生活入手,探寻心理的干预手段,因此可能取得更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急性脑卒中并发症生活质量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价值探讨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急性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浅谈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