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添彩合解村
2021-12-29龙宣辰
龙宣辰
“那天全村都是歌聲!”
已经75岁的杨天智依然记得,2021年6月20日上午,江津区珞璜镇合解村举行“谢党恩、逛新村、看发展——千人合唱颂党恩”活动时的场景。
活动中,近千名村民从家中出发,走在平坦宽阔的村道上,越过山岗上连绵不绝的大棚蔬菜基地,路过一处处干净清雅的农家小院,回忆着合解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迈入“十四五”新征程,合解村将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首要发展任务。这一阵阵嘹亮的歌声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正彰显着合解村独特的文明新风。
文明灯火照亮乡村
11月23日,冬阳暖人、微风习习,在合解村第6村民小组的孝道文化大院内,一块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广场舞的教学视频。
跟随着音乐,数十位村民在平整的水泥地上起舞,常年挑扁担的手臂柔软地舒展开来。
没人能想到,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庄稼人。
多年前,随着合解村产业发展向好,村民们的口袋逐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后,大家的闲暇时间却被牌桌与斗嘴填满,民风差、村民精神空虚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合解村逐步建起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广场、排练厅等活动场地,每个文化大院都配有音响、电视屏幕、篮球等设备。
然而,村里人干惯了农活,文娱活动没有带头人可不行。
为此,村“两委”干部邀请村里的退休教师杨天智、歌舞爱好者严学智、老党员桂林容等文艺志愿者,担起了各个文化大院的院长一职。
从那时起,每天下午2点,杨天智都会步行1个多小时来到文化大院,组织村民跳舞、读书。她还发挥做教具的特长,为乡亲们准备了“钓鱼”、“翻花绳”等游戏道具,并定期主持开展一次比赛,获胜者还能得到米、油等奖品。
“我年轻时就喜欢跳舞,但是没地方学,更没地方跳。没想到老了,日子过得反而比年轻时更愉快。”文化大院院长严学智今年已经55岁了,之前从未学过舞蹈的她跟着教学视频一点点学手势、学舞步,逐渐成为合解村数一数二的跳舞达人,还教会了不少村民。
文化大院院长桂林容是一名老党员,虽然住在珞璜镇上,但她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文化大院,为村民烧上一壶热水,把所有杯子洗净,再将书本摆放整齐、把体育用具收纳好……对她来说,这是她的第二份事业。
每当夜幕降临,或是节假日到来时,合解村的各个文化大院都充满着欢声笑语:看一场露天电影,赛一局陀螺,写一幅书法……每一个文化大院,都是一团火;每一个文艺志愿者,都是一盏灯,他们共同照亮了合解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连台好戏破除陋习
11月24日,在合解村艺术排练厅内,一场大戏正在上演。
“不是我的。”
“也不是我的!”
56岁的桂林容和52岁的穆义云连连摆手摇头,刚刚还在为将垃圾放到对方门口而大打出手的她们躲到一旁,拒绝认领杨天智扮演的清洁志愿队队长手中的垃圾。
杨天智垂着头,她生气而苦恼地对观众说:“哼,肯定是她们的,让我来想想办法。”
杨天智睁大双眼,突然计上心来。只见她眉毛挑得老高,大声说:“这垃圾里面,咋还有钱?”
“有钱?”话音刚落,两位女主角纷纷变脸,冲过来笑着拉起杨天智的手。
“垃圾是我的!”
“不是她的,是我的,是我的!”
……
这是杨天智3人的拿手节目。周围观看的村民不禁发出一阵阵笑声,但在笑声中,也有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2018年,合解村村规民约出台,要求生活垃圾必须放入垃圾桶或其他指定地点,房前屋后还要收拾整齐。但村民随处扔垃圾、放物品的习惯由来已久,甚至还有村民为了躲避检查,将垃圾扔到邻居家。
村干部和志愿者多次上门宣传却仍有村民我行我素。如何才能真正让村民规范自身行为,遵守村规民约呢?
曾在艺术团任职的文艺志愿者刘昌富提出建议:把“高大上”的村规民约用小品演出来,接地气、通俗化,让村民听得进、记得住、做得到。
在刘昌富的带领下,一个个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生动小品就此诞生,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文艺汇演中演出。
讲述长期斗嘴的邻居最终结为亲家的小品《喜事》,成为督促村民讲文明的教材;讲述年轻人为了照顾母亲选择回乡创业的小品《百善孝为先》,令观看的村民纷纷落泪……
节目里的所有情节,都取材于合解村村民的日常。邻里熟悉,看到节目,大家便知道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差。乡里乡亲,谁不顾个面子?长年的陋习就在一场场节目中,逐渐被打破。
今年,合解村138名村民自愿报名组成清洁志愿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有39名村民被评为“清洁文明示范户”。
典型榜样引人向善
“在知道王姐的故事前,我真不相信儿媳妇能做得这样好。”李华萍(化名)去年才嫁到合解村,年轻气盛的她经常和婆婆闹矛盾,直到邻居给她讲了王明会的故事。
瘦小的王明会已经65岁,她没上过几年学,20岁出头就嫁到合解村。好不容易将一双儿女拉扯大,没承想,几年前丈夫因病失明,婆婆突患老年痴呆,去年,重病的公公也溘然长逝。
命运的不公接踵而至,但王明会却坦然面对着一切。
王明会的丈夫有9个兄弟姐妹,但公公婆婆一直住在她家。对此,王明会从无怨言:“他们就是我的爸妈。”
王明会每天陪婆婆出门遛弯,为婆婆泡脚、按摩脚底,总会弄得婆婆“咯咯”地笑出声来。
几年前,王明会被村民们评为合解村“好媳妇”,还获得了一枚奖牌。
“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上台领奖。”王明会说,当时,台下坐着四五百名村民,当她的名字从主持人口中念出时,四面八方涌来的掌声让她羞红了脸。
知道王明会的故事后,李华萍抛下成见,主动与婆婆沟通,化解了矛盾,婆媳关系越来越融洽。
婆媳和睦,家庭幸福。据统计,合解村已累计评选表彰“好公婆”、“好媳妇”、“公益事业热心人”以及“老有所为”等优秀典型上百名,并通过张贴光荣榜、村村通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人物事迹。今年,杨天智等人还获得了“最美珞璜人”称号。
此外,在一位位典型榜样的带动下,合解村还组成了宣传引导队、文化服务队以及乡贤调解委员会,他们主动巡逻,发现村民有不符合村规民约的行为便主动劝解;定期组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村民提供说事评理的平台,将一个个矛盾化解开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合解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来越美。”合解村党委书记黄林信心满满。
心声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没有办法一蹴而就。只有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我们村开展的精神文明活动正是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例如解决村民日常矛盾、吸引企业进村发展产业等。这些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潜移默化提升村民的思想觉悟,推动村民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与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有形的载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做到“虚功实做”,积极推进、狠抓落实。2014年至今,我们村自筹资金500余万元,共建成1个文化中心广场、13个文化大院,确保合解村文化阵地覆盖率达100%。我们村通过举办比赛的方式,激发村民学习舞蹈、乐器的热情,并邀请有艺术特长的村民和专业教师对村民进行培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干部与村民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
我们村还开展德治建设活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以及“说文明语、办文明事、做文明合解人”的文明活动,不断提高合解村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努力建成一个环境美、乡风淳、邻里亲的合解村。
——江津区珞璜镇合解村党委书记 黄林
周围的人,都羡慕我们合解村。
我們合解村一共有13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文化大院,有的文化大院有篮球场,有的文化大院有擅长舞蹈的老师教跳舞,有的还有书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自发组织活动,大家比赛跳舞、唱歌、打篮球,赢了的村民还能得到米、油、洗衣粉等奖品。奖品虽然并不贵重,却是一种鼓励。
每逢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我们还会举办庆祝活动,自编自演歌舞、小品,我家孩子每次都会从城里赶回来看。
我喜欢书法,以前只是写着玩,家里也没有场地让我放开了练。但自从几年前村里建了书画主题文化大院后,我终于有了专门练书法的地方。我现在几乎每天都来练习,字写得越来越好。我不仅能教村里的孩子们学习这项技艺,还能培养他们的高雅情趣,感受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最近,我正在加紧练习书法,因为再过不久,我就要给大家写春联了。
这几年,我们村最大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干净了。在村“两委”干部和志愿者的带动下,现在大多数村民都养成了每天打扫院坝、围栏养殖家禽的习惯,有的村民还在房前种上花草,如今的合解村真是鸟语花香、人人幸福。
——江津区珞璜镇合解村村民 李龙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