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降河源

2021-12-29朱德华

军嫂 2021年10期

河源哨所

2011年5月,河源哨所官兵搬运物资。摄影/朱德华

河源哨所是新疆伊犁军分区阿拉马力边防连的一个季节性执勤哨所,海拔3000米以上。

2004年7月,依据中国和哈萨克斯共和国《边界协定》,河源地区主权归中方所有。当月,新疆伊犁军分区数十名官兵及物资首次被空运到河源执勤点。2013年5月,哨所陆路通车。

哨所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穿梭于大峡谷中的直升机渐渐在目光中远去,数十名官兵还在使劲地挥手,一群白鹅扇动着翅膀挤到队伍前……2011年5月23日至30日,新疆军区某陆航部队将伊犁军分区数十名官兵及物资空运到河源地区,在河源哨所履行神圣的戍边使命。

我离开边防已经多年,但那次作为军事记者采访边防哨所的细节依旧历历在目。

河源地区山高路远,条件艰苦。每年进驻河源的官兵,是伊犁军分区从数千人中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要经过个人申请、军事考核、组织考察等程序。

“河源,我们来了!”那天,一下飞机,带队干部黄润庭就和官兵一起大吼了三声,响彻云霄的吼叫声令人振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卡赞古里哨所官兵也在河对岸列队,挥手欢迎我方官兵到来。

直升机停留10分钟后返回阿拉马力边防连继续拉运物资,听说,这轮任务有多架次空中巡逻、拉运物资、转移人员。我决定等最后一个架次再飞离河源。

送走直升机后,黄润庭带领大家整理军容。

3分钟后,官兵排成两队,一面崭新的国旗被固定在旗杆上,迎风招展。官兵凝望鲜艳的国旗,高声合唱国歌。

白天工作,晚上站哨。哨所人虽少,却管理严格。经过3天时间的营院整饬后,哨所官兵开始沿线巡逻。班长王龙告诉我:“虽然山高路险,却挡不住少数非法抵边人员来挖药材、捡鹿角等,官兵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巡逻地段多沼泽山谷,不时有官兵陷入泥潭、身体被荆棘划破流血,大家却没有停止脚步,依旧到点到位、无怨无悔行走在边境线上。

5月26日,是我原定要离开河源的日子。但因为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飞抵哨所,我只得留队,继续听官兵讲哨所故事。

哨所流传着“姚一勺”的故事。“姚一勺”大名姚飞刚,是这里的第二任哨长。2005年8月,他带队到河源执勤,一个多月后,阴雨连绵,运送给养的直升机无法到达。生活物资告罄,官兵只能靠储备的馕饼维持生活。后来馕饼也所剩无几,姚飞刚便将馕饼切成碎丁放进锅里煮汤,官兵每顿分一勺。为最大限度保持能量,姚飞刚命令除必须执勤人员外,其他人全部卧床休息。有人提议在当地捕猎野生动物充饥,姚飞刚却给大家上了一堂对马鹿、野猪等野生动物保护的课。馕饼吃完了,哨所附近的野菜也被吃光了,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天空撕开了一条缝,阳光倾泻而下,接着,直升机将生活物资运抵哨所。从此,姚飞刚便被大家称为“姚一勺”。

饥饿可怕,寂寞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每天与毒蛇打交道。河源原来是一片无人区,杂草丛生,蛇患严重。为了驱赶毒蛇,官兵动手制作了带有声光的驱蛇器。有牧民给官兵支招,毒蛇闻到鹅粪味,就主动躲得远远的。于是,每年进哨所时,官兵都带上数十只白鹅圈养在营区。白鹅有领地意识,经常叨死山鼠,且能驱赶毒蛇,是名副其实的“编外哨兵”。

2012年6月,河源哨所官兵长途巡逻途中单兵宿营。摄影/梁文博

河源气候多变,时常山洪暴发。一次,士官马朋俭和战友一起外出巡逻,返回时,河水上涨,无法过河,他们只好逆流而上。山越爬越险,天黑前仍找不到过河之处。黑夜来临,气温降到-20℃,电台也发不出信号。情急中,马朋俭爬上最高山头,脱下衣服点燃,为哨所官兵指示信号。寒风中,他在帽子上写下遗书,做好了长眠深山的准备。危急时刻,一起执勤的军犬“阿黑”不停狂吠,救援官兵及时赶到。

…………

5月30日上午,天高云淡,山涧中响起了隆隆的直升机声,我即将离开哨所,心中恋恋不舍。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诞生于阿拉马力边防连,一茬茬官兵在这首歌曲的激励下,真心献党、用心戍边,他们挺着比山还高的脊梁,成为边境线上最美的风景。

“山静景无语,曲径行人稀。莫叹哨影单,花开香四季。”我至今还记得黄润庭向我推荐的这首河源执勤人员石文斌写的《河源颂》。这首小诗温润了我的眼,撞击着我的心:哨所方寸地,月共九州圆。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