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

2021-12-29陈辉刘昌宝

军嫂 2021年11期
油画《继往开来》。绘画/王钢

2021年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72周年纪念日。

与祖国同飞的72年来,人民空军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无数人的汗水与心血。本文讲述了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背后故事,以及它的辉煌历程。并以此文向徐向前、龙赤光、钱钧等革命前辈致敬,向捍卫祖国空天安全的官兵致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诞生于鄂豫皖苏区。在河南省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按1:1比例复制的“列宁号”样机。

1930年2月16日中午,鄂豫皖根据地的河南省罗山县宣化店陈家河(今属湖北省大悟县)上空,传来一阵轰鸣声,随即一架飞机摇摇晃晃地落在河滩上,滑出几十米后停了下来,飞机的尾部上画着一枚国民党党徽。

罗山县第一区第十乡赤卫队大队长陈国清,立即带领赤卫队员冲向河滩,把“庞然大物”包围起来。飞行员打开舱口,举着双手走了出来。他叫龙文光,时任国民党军政部航空第四队中校队长,奉命驾驶美制“柯塞”式侦察轰炸机,由湖北武汉飞往河南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返航途中,遇大雾迷航,因油料耗尽迫降。

陈国清和赤卫队队员立即向上级报告。中共鄂豫边特委和苏维埃政府指示罗山县委和驻扎罗山红军:要保证驾驶员的安全,保护好飞机,并立即将飞机运送到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集(今河南省新县)。

2月19日,在龙文光的协助下,赤卫队员和红军官兵一起,将飞机拆卸,组成搬运队,用马车装、马驴驮和人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历经半个月的艰辛,终于将飞机运送到新集。

1931年,在鄂豫皖边特区手枪队队长钱钧和龙文光及几个懂得机械的红军战士共同努力下,飞机又重新组装起来。

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高兴地观看了飞机,接见了龙文光,欢迎他参加红军。

1926年1月,龙文光从黄埔军校毕业,时值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广东航校招生,他被选送到航校学习;1927年1月,又被选派到苏联第二航空学校继续深造。1928年底,龙文光学成归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空军第四队上尉分队长,并在南京中央军校航空班任飞行教官。

参加红军后,龙文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龙赤光。

徐向前指示,在重新装配修复的飞机机翼上绘制两颗红星,并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在机身侧面写下“列宁”二字。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将飞机命名为“列宁号”。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有了第一架飞机。为便于飞机起降,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与麻城交界的紫云区和皖西的金家寨,同时修建了两座机场。

1931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任命龙赤光为局长,钱钧为政委。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依托“列宁号”飞机诞生了,龙赤光成为红军的第一位飞行员。

听说红军也有飞机了,根据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聚来,都想看一看飞机是个啥样子,就连一些盲人也拄着拐棍上来摸一摸。大家兴高采烈地说:狗崽子有飞机,这回我们也有飞机了,让红军的“飞鸡”也给那些狗崽子们下几个“蛋”尝尝!

“列宁号”后来在红军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经常在大别山和固始、潢川及武汉一带执行空中侦察和投撒革命传单任务。

1931年9月8日傍晚,“列宁号”再次起飞,抵达华中重镇武汉市上空进行军事侦察并散发传单。这一举动,使武汉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蒋介石还悬赏10万大洋,千方百计想抓捕“带机投匪”的“龙文光”。

1931年12月21日,攻打黄安县城的战斗在进行。黄安县城的守敌是国民党第69师赵冠英部,共计1万多人,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待援。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与龙赤光一起,来到黄安县城南高地上勘察敌军阵地,确定轰炸方案。红军在“列宁号”上加装了挂弹架——将迫击炮弹捆绑起来挂在飞机上作为航空炸弹。

22日上午9点,当龙赤光驾驶着“列宁号”出现在黄安城上空时,敌人以为是自己的飞机来空投物资,毫无戒备。当遭到轰炸时,才知是红军的飞机,吓得仓皇逃命。

在红军阵地上,官兵挥舞红旗向“列宁号”致意,祝贺红军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次对敌人阵地袭击成功。“列宁号”也因此创造了红军首次空地配合作战的先河。

遭轰炸后,敌人军心更加动摇,赵冠英率部弃城逃跑。红军乘胜追击,活捉了赵冠英,攻下了黄安城。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人兵力,亲自坐镇武汉,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随着作战日益频繁,徐向前代表红军总部忍痛下令:就地埋藏“列宁号”。不久,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列宁号”被埋藏在大别山一条偏僻的山沟里。

1932年8月,龙赤光化装潜回到汉口,不幸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国民党政府以“带机投匪罪”判处龙赤光死刑。临刑前,龙赤光挥毫写下“绝命诗”:“千秋风雨世间飘,死生一事付鸿毛。吾为自由空中飞,不算英雄亦自豪。”1933年8月9日,龙赤光牺牲于武昌威尔台。同年底,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51年9月,时任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亲率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前往大别山区慰问老区人民,新县群众将埋藏了近20年的“列宁号”部件挖出,献给国家。但由于当时人们对革命文物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列宁号”的部件后未能妥善保管而散失,只留下一张飞机照片。

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各陈列了一架按照1:1比例复制的“列宁号”样机,供人们瞻仰,使后人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本文来源于2017年7月15日新华社,有删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