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结同心 为国为民
2021-12-29钟联
我的父亲钟非和母亲魏林都是泰国归侨。他们生前很少把自己的事迹挂在嘴边,留给子女的物质遗产屈指可数,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海外赤子,共赴国难
父亲1914年出生于广东揭阳,年幼时随祖父旅居泰国,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不满23岁就在曼谷一所华侨小学任校长。
母亲祖籍广东丰顺留隍镇,1916年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华侨富商家庭。从华文学校毕业后,她进入父亲所在的小学任教,两人相识相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泰国华侨掀起声讨日寇侵华罪行,开展抗日募捐等行动,父母产生了回国参加抗日斗争的强烈愿望。
1937年底,父母放弃稳定的职业和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说起这段往事,母亲曾十分感慨地告诉我们:因为担心我外祖父母阻挠,她谎称回国求学,外祖父信以为真,还给了她盘缠。可这一走,他们却再没能见到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没能膝下尽孝,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痛。
从海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充满艰辛,他们一路走一路寻找中共办事处,辗转于香港、广州、武汉等地,历时将近半年,才抵达延安。当时,他们已身无分文。很难想象,文质彬彬的父亲和从小家庭条件优渥的母亲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
烽烟战火,生死一线
1938年6月,父亲被安排在陕北公学(中央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母亲被分配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参加培训。
1939年,父母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这对比翼齐飞的爱国青年喜结连理。
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先后任第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组长、队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宣传文化中队中队长、文艺科副科长,后转到地方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父亲先后在济南市担任市委政策研究室组长、纺织厂管委会主任,在上海任市委党校支部书记等职。
母亲培训结束后,被派往新四军二师,一直做教师、民运、后方工厂的工作。解放战争后期,曾在山东、上海等地的多个城市参加组建政权、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工作。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父母所处环境危机四伏,他们随时面临生死考验。
母亲曾经回忆:有一次,部队夜间急行军,竟然与换防的国民党军队擦肩而过。“当时你们的大哥还不满3岁,我担心他发出哭声惹来大祸,紧紧捂住他的嘴巴,跟随部队快速前进,到达安全地带时,才发现他满脸憋得通红,差点儿缓不过气来。”
抗日战争期间,母亲生下了3个儿子,只有老大一直留在身边,老二和老三一生下来就托付给当地的老百姓抚养,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接回家。母亲说:“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进攻安徽抗日根据地时,我正挺着大肚子,来不及撤退,老乡让我藏进柴草堆里。我刚刚藏好,敌人就冲了进来,刺刀在我的身边插来插去,我险些被捅到,真是命悬一线啊!”脱险后,母亲上了山,并在山上自己接生,生下了老三。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母亲为老三取名“山”。
矢志不移,鞠躬尽瘁
抗战胜利后,30多岁的父母本可以“打道回府”与家人团聚,但他们却毅然选择留在百废待兴的祖国,决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和人民。
1949年11月,父亲随军南下到广州,在广州转战多个岗位。20世纪80年代,他任广州市副市长、中共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父亲74岁时离职休养。
父亲一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在广州市几个部门任职之初,部门工作多是处于起步或者转折阶段,但他作风扎实,团结同志,发挥干部和科技人才作用,做出了开拓性的业绩。
父亲的老朋友曹云屏(曾任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女儿曹雪原曾对我说:“在‘文革’前,广州市经济建设有四大干将,你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可这些话,我从没听父亲提起过,他平时话不多,从不炫耀自己。
父亲认为,再多的成绩也是自己应该做的,无论职位还是名誉,都不是他炫耀的资本,更不是子女炫耀的资本。
1994年,父亲因病于广州逝世,享年80岁。
母亲1949年10月随大军南下广州,先后担任公共汽车公司经理,染织厂公方代表,绢麻厂厂长、书记,纺织研究所所长兼书记,纺织局(总公司)顾问等职。1986年,她70岁才离职休养。
2005年12月24日,母亲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母亲生前所在单位在悼词中评价:“她在工作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是大家公认的管理生产和科研的行家里手。她位居基层领导,善于团结同志,时时关心群众……”
父母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处处展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生活上,他们的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总是告诫儿女:“老百姓怎样生活,你们也怎样生活。”
父母以自己的言行教育我们:始终要有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大爱无疆的宽阔胸怀……作为儿女,永远为他们骄傲!
(本文转载自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出版《泰国归侨英魂录》第八卷,有删改。作者曾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任职)
编辑/贡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