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相亲记
2021-12-29钱思彤
一
2021年6月,我与小明在介绍人的推送下互加了微信。彼时,他在南疆某部军营大太阳下挥汗如雨,我在江苏徐州某高校为职称评定论文挠头。
小明出生于1987年,江苏徐州人。他2007年参军入伍,2009年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气象学院,现在南疆某部任连队指导员。我1992年出生,是家里的独生女,2017年硕士毕业进入徐州某高校,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
我们和无数单身青年一样,通过介绍相识,但加微信的第二天我就后悔了。原因简单粗暴——异地。
从江苏徐州到南疆,相隔5000多公里,注定不能经常见面,所有客观条件都稳稳当当踩在恋爱“雷点”上。因此,在一次短暂的通话后,我们再无联系。小明的沉默让我安心,也记住了这位远在南疆的兵哥哥。
2021年7月暑假,我和朋友计划去新疆旅游,本着咨询景点的目的,我试着“拍了拍”默默躺在微信好友列表里的他。
小明很热情,妙语连珠地向我介绍新疆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随着他的描述,大漠戈壁、沙海山丘、雪域高原等美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展开。那时,赶上老兵退伍,部队在广场上举行篝火晚会。
小明发来一个短视频。夕阳西下,篝火熊熊燃起,所有人秒变“歌唱家”……小明唱的是《当兵前的那晚上》,整首歌从头到尾一个调,我不仅没觉得不对,反而感受到一种独特。加上小明绘声绘色的介绍,我感受到了一种最纯粹的激情与活力,面前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二
从此,我与小明的关系近了许多。他入伍离开家乡14年,每年35天探亲假,路上就要花费4天时间,来去匆匆。比起我这个在南京读书、徐州工作的“新移民”,他更像是一个“外乡人”。
为了让小明多看看家乡,我经常给他发一些照片:夜幕下的云龙湖、灯火璀璨的苏宁广场、历史厚重的楚王陵,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饭馆、小摊。
家乡的温暖气息,通过手机传递到南疆军营,我和小明像老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慢慢增进了解,他也更多地提起他的职业和过往。
2020年5月,小明所在的部队奔赴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上训练。官兵在-30℃以下的冰天雪地里,顶着狂风暴雪搭帐篷;啃一口压缩饼干、咽一口水,起初没有热水,他们就将水含在嘴里,含热了再咽下去;高原反应实在扛不住,就去简易营房吸几口氧,缓一缓继续干活……
夜间上厕所成了一项挑战!钻出帐篷那一刻,迎面扑来的风雪狠狠打在脸上,即便裹着厚棉衣、戴着绒帽,将脸深深地埋进衣领里,刺骨的冷仍旧深深地钻进骨髓。除了冷,还有狼。高原的狼,不怕人、不畏光,在饥饿驱使下,会主动攻击落单的人类。在万籁俱静的午夜,独自上厕所的官兵,稍有不慎,就会沦为狼的目标。
讲述那段特殊经历时,小明语气平静,我却听得冷汗涔涔。换作是我,在那种环境下该如何生存下去?我问小明是怎么克服的,他告诉我:从首长到战士,吃一样的食物、住一样的帐篷,一样连续2个月不洗澡,一样手机没信号,一样结伴上厕所……所有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集体,困难就不值一提了。
他说,有衣穿,有帐篷住,有一群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战友,不仅不苦,还很甜。
小明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敬佩他能在如此恶劣的高原环境下克服生理极限完成既定任务,更敬佩他对困难的轻描淡写。与此同时,我又不可抑制地对他产生了一丝羡慕,羡慕他有如此特殊的经历,能生活在这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里,更羡慕他拥有一群生死与共的战友。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对小明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我想了解他,想知道电话那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
因为两地有时差,我吃饭的时候,小明在训练;等他休息,我又该睡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训练和工作间隙挤出时间给我打电话。
我一度担心他太累了,但他却乐在其中。
2021年8月14日,“七夕”那天,我收到一束鲜花——周围由11朵粉色玫瑰围成一圈,中间是硕大的一朵金黄色向日葵。如此独特的审美,我一下子就猜到了送花的人是谁。
我打电话说:“小明,我收到花了。但收到的花太多,不知该怎么处理。”
原本木讷的他立马急了,顾不上羞赧,像放鞭炮似的急着问:“还有谁送了?”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顿时反应过来,索性表白:“小钱同学,你要不考虑下我呗!我会洗衣服、做饭、叠被子,苦活累活都能干……”
我们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之后,小明便计划回来见我。他特意去理发,营房外的理发师听说他要回家相亲,十分认真地给他设计新造型,结果“用力过猛”,理了个两边极短、中间老长还有点歪的发型,远远望去好似一个行走的“比萨斜塔”。
还没等小明的头发长长,南京、扬州的疫情形势变得严峻,江苏成为重点管控地区。虽然小明已经请好了探亲假,协调好工作安排,但也只能待在遥远的南疆,无法到5000多公里外的地方与我相会。
我也暗暗着急。2021年8月,我校申请的某科技项目通过审核,项目涉及急性高原病防治。我想,如果能申请到南疆调研,我们就能见面了。
我把想法告诉了小明,他兴冲冲地跑去找领导汇报,但得到的回复是,部队目前没有对接科研项目的计划。
2021年9月,小明又接到前往上百公里外的戈壁滩进行训练的命令。训练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没电、没网,我们陷入40多个小时失联的状态。
我真切地体会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含意。第三天,我们终于接通了视频电话,望着视频里的小明,我久久不语:他黑了,瘦了,嘴唇干裂,眼睛却亮得惊人。
小明告诉我,在失联的2天里,他和战友们一起搭设帐篷、铺水泥地面,忙得脚不沾地。但夜深人静时一想起我,心里就空落落的。
他决定一完成任务,就马上回来见我,哪怕只能一起待一天。
2021年9月16日,江苏疫情形势得到缓解,小明终于踏上了返回徐州的路。
从茫茫戈壁到繁华都市,从南疆到内陆,小明用了2天时间,乘汽车、坐飞机、换火车,披星戴月,一路风尘。
当小明拎着塞满新疆特产的大包,顶着个性十足的“比萨斜塔”,迈出徐州东站西出站口的那一刻,我笑了。
作者感言
对异地军恋,我起初的确顾虑重重,5000多公里距离带来的情感障碍和经济压力客观存在,且短期内不会改变。
回顾前几个月的相处,小明的勇敢和不计得失跋山涉水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如果没有他勇敢踏出的第一步,就没有后来的我们。所以我建议,所有即将或已经开始军恋的朋友勇敢一次,为自己,更为了可能遇到的爱情。
星光不负赶路人,勇敢才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钱思彤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教师)
编辑/贡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