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术学科课型优化配置数字资源
2021-12-29徐国辉
人教美术数字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以人教版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为蓝本研发的。其首要特点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提供优质的示范性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持信息化教与学。本文基于美术学科的四类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介绍人教美术数字教材中是如何配置教学资源的。
一、“造型·表现”课型:通过情境视频导入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该领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可见,“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为此,人教美术数字教材在这一领域课程的引导阶段设计了情境视频资源。
例如,“蔬果的剖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蔬果的内部奇特结构,知道其剖面纹理的千姿百态,呈现对称、平均、均衡、放射等形式,通过仔细观察剖面,学会运用点、线、面概括地描绘出蔬果的剖面。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人教数字教材配备了“蔬果的剖面”情境视频,将教学的重点、要点借助视频展示出来,通过图片和画面的视觉冲击、背景音乐的烘托,以及如潺潺流水般沁人心脾的旁白,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美术课的氛围中,感受美术课的有趣。
本课配备的教学视频中,无论是红彤彤的苹果剖面,还是紫色的甘蓝剖面,或者是绿色的猕猴桃剖面,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横剖面、纵剖面都十分清晰,配合讲解,使人对蔬果的剖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蔬果呈现出来的点、线、面的美感让人惊叹,忍不住产生用画笔记录并描绘这份生活美的冲动。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蔬果剖面特点,结合绘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用点、线、面概括剖面的形式美。一个简单的导入视频,为教师整堂课的讲授埋下伏笔,课堂教学因此能顺利完成。这时,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从生活中发现美,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创造美。
二、“设计·应用”课型:借用微课传授技法,解决课堂重难点问题
该学习领域的主要目标和宗旨是: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体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涉及很多知识性、技能性的内容,如设计制作过程、方法步骤等,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示范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利用微课,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观看教师的示范步骤,还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微课的优势在于,目的性明确,不仅可以运用在教学导入和课后延伸等环节,还能指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简明扼要、清晰的讲授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的。下面以“会亮的玩具”为例具体阐述。
(一)借助微课突出教学重点
“会亮的玩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期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制作一个会亮的玩具。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学习有关简单电路的知识,会运用开关、灯泡、导线、电源等制作简单的电路系统。微课中,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讲解,教授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路:将两根细导线的一端分别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正负极上,连接正极电线的另一端用透明胶贴在灯泡的黄色金属外壳金属片上,连接负极电线的另一端粘贴在灯泡的尾端上,这样一个完整的电路就形成了,灯泡亮了起来(如图1)。这样边示范边讲解的微课,一方面可以避免课堂上教师示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清楚观摩到每一环节,尤其是电路的连接等操作,不清楚之处还可反复回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二)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灯泡的发光原理,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会亮的玩具,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果只是教师口头讲授玩具的制作过程,无疑显得空洞而枯燥乏味,且比较抽象,如课堂上亲自示范,课时则无法承载,准备工具材料的过程也比较繁杂。这时,微课更好地发挥了它的优势。教师可以制作相关展示微课,用会亮的玩具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分别展示制作该玩具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饮料瓶、泡沫、小剪刀、美工刀、勾线笔、小弹簧、胶带、干电池、小夹子、细导线、小瓶盖、灯泡。然后,示范如何制作机器人:先用笔在饮料瓶上画好眼睛的位置,用美工刀刻画出两个小洞用于安放小灯泡,即两只发光的眼睛。最后,用泡沫做成机器人的手和耳朵,将电线按照正负极串联在灯泡上,一个会亮的玩具就完成了。
微课资源的适当配备,可以解决教师亲手示范所需时间较长的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还能反复观看,让学生温故知新,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三、“欣赏·评述”课型:利用视频观摩欣赏,提高图像识别素养
该领域的教学目标主要为: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侧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在该类课型中,人教美术数字教材重点配备了视频资源,以解决教师备课优质资源不足以及网上资源良莠不齐的问题。例如,对于“点的集合”一课,配备了介绍油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的视频素材。视频以动画的形式切入,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一幅精美的油画跃入眼中,颜色由浅入深,整个作品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拉近镜头,可发现画面上的点彩效果十分清晰。在这一过程中,加上旁白介绍,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整个视频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切换观察场景,使学生不仅从艺术风格上了解作品的特点、绘制背景,还能掌握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认识点彩派绘画的典型特征,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感受点的艺术魅力,激发探究、创作、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可见,视频素材的有效运用,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视频中图文音并茂,让学生仿佛置身艺术博物馆,感受艺术的熏陶。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可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化的理解力,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四、“综合·探索”课型:通过人机互动进行美学探究
该领域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其他三个领域、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该学习领域重点配备了互动动画资源。不同于传统动画,互动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伴随计算机硬件和图形算法高速发展的新课题。它综合利用计算机科学、艺术和相关学科10549069af9577ec42d19174309e80b7知识在计算机上生成绚烂多彩的画面,为人们提供充分展示个人想象力和艺术才能的新天地。互动动画是参与者与动画之间通过交互设计产生互动的动画。参与者可以让动画中的某一角色直接参与动画情节发展,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展动画中的情节,甚至控制结局。正因如此,互动动画容易调动参与者的兴趣,也可以对参与者的认知做出即时的反馈与判断。
“我们的风采”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本课数字教材配置了“服装设计师”这样的互动动画资源,学生可以角色扮演,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发型、衣服、袜子以及鞋子,搭配出不同的效果。不满意的话,还可以点击“重置”按钮,重新搭配,满意后再提交。
数字教材中配备的图片和互动动画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着装搭配,也能让他们体验不同色彩、面料搭配出来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学修养。
综上所述,人教美术数字教材在四类课型中配置了相应的数字资源,具体到每一课,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配置相应的过程性资源。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VR、AR、MR技术的发展,数字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发出更符合现代教学需要的数字资源,以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公司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