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
2021-12-29涂金花
当前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关注热点,在儿童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想象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查阅小学阶段有关古诗词知识的考试内容,笔者发现,学生的默写得分率普遍高于理解得分率,可由此推断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处于布卢姆所指的知识、领会、运用等较低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属于浅层学习。这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级的思维发展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训练的工具,也是一种改变学习方式的利器[1]。它在人脑放射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通过色彩搭配、图文并茂、关键词提取、网状结构等手段使知识可视化,从而增强记忆、训练思维能力。
本文借鉴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以所授课六年级4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思维导图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增强互联网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以优化学生的知识内化吸收过程,形成以探究性学习及生成性教学理念为核心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如图1),并在落实知识、领会、运用等浅层学习目标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级思维发展能力目标。现以《十五夜望月》为例介绍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对诗词意思的浅层学习过渡到对诗词内涵、情感体验等深层理解上。
一、课前:建构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
课前,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导学单、学习视频、探究资源,还要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评价量表,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成初阶学习产品,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平台并与教师或同伴交流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基于深入了解的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布置进一步预习的任务。学生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见表1)和提前发放的学习资料,如微视频、古诗词网中有关此诗的介绍,修改完成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思维导图初稿。
学生建构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不尽相同,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学习特征情况(请扫码阅读)。互相查看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求同存异,不断提升协作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思维导图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备课中没有涉及的知识进行补充。
二、课中:发展基于群体研讨的群体思维导图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商、质疑、解惑,是促进学习成果转化、知识拓展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及交流讨论情况,设计不断深入、要求更高的螺旋式上升问题,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同伴协商对话的过程中,对生成的新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
(一)小组内学生讨论、修改与完善作品
学生课前绘制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要在课堂上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修改,互相补充。在这一活动中,小组学生会有 3~5分钟的讨论时间,赏析各成员的思维导图,肯定优点,提出质疑等。之后,选出小组成员普遍认为比较好、能展现小组成员智慧、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合力修改。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要加以引导和观察,选择比较典型的思维导图作品让学生展示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之后汇总学生意见点评,让学生汲取同学作品优点,反思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思维互动的过程。学生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期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创造与革新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较好地落实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级思维发展能力目标。
例如,针对某小组研讨的群体思维导图,有学生认为这个思维导图层次比较清晰,在四个固定选项“知作者、明诗意、品写法、悟诗情”外还添加了“诗拓展”部分,增加了《望月怀远》《静夜思》以及其他几首有关月亮的诗。还有学生指出,《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与节日有关,还可以拓展其他节日的古诗,因为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其他传统节日。也有学生同意拓展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并希望在“品写法”部分删减大段的文字,不然会让人读起来比较辛苦,建议多使用关键词。
基于同学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各小组成员根据这些意见进一步合力修改,不断完善本小组的思维导图作品。
(二)派代表展示小组作品,全班学生讨论
基于提出的思维导图作品修改意见,该小组在进一步讨论后添加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九首古诗词,并把写作背景调整到“知作者”部分,添加了“小诗人”部分,还把“品写法”拆分成几个条目,这就让思维导图的层次更为清晰。此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针对该小组的修改作品进行班级讨论。
生1:该组的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拓展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也有补充,认为要把每个节日的日期标出来,因为很多同学容易弄混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生2:“小诗人”部分的题目为“初五夏观楚江”,可以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建议用“五月五日观楚江”更合适。
生3:该组拓展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很有必要,但这首诗是有关中秋的,也可作为一个分支去拓展。
生4:“品写法”中指出,“忽然宕开”指从作者等一群人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又由赏月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这个写法与老师常说的升华意思差不多,那为什么叫“忽然宕开”呢?
……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拓展材料,达到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之目的。
三、课后:完善基于评价反思的个体高阶思维导图
这是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引导学生开展和接受多维度的评价,并根据教师、同伴的评价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修改个体高阶思维导图,在归纳、总结、完善的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相长。
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其他小组同学的个体初级思维导图、合力修改的群体思维导图,听取班级学生对其他同学思维导图的评价后,不断完善基于自身评价反思形成的个体高阶思维导图。同时,教师也要比较课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与课后的不同部分,分析所学知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影响,由此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效果,展开有效的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计划,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对《十五夜望月》中学生生成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群体思维导图和个体高阶思维导图的分析,本文验证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深度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古诗词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支持古诗词学习的深度生成
学生绘制个体初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自主完成对诗句、背景、作者等浅层内容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多角度、全面地理解和分析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与隐喻。如有学生自主学习《十五夜望月》后,从“地白”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从“湿桂花”联想到白兔、吴刚、嫦娥。同是望月,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因人不同,从而深刻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对教师来说,学生个体初阶思维导图的建构能避免课堂上对浅层知识的低效重复,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问题和活动的设计来源。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你在课前预习中有什么问题吗”“有哪些特别的发现想跟同学分享”等导入课堂教学。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重心由浅层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转变为深入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及古诗中的意象、典故等。如在《十五夜望月》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引入问题:××学生在预习中从“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品写法”“诗拓展”“小诗人”等方面绘制了思维导图,请你认真阅读并思考自己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将其补充到空白分支处。这真正体现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生成性教学的特点,契合预设的深度学习目标。
(二)促进教学相长
应用思维导图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学”,另一方面还能优化教师的“教”。它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平台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将思维导图教学与传统教学活动各方面要素的对比(见表2),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教学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笔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优点在于,将教与学连成一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即导学一体、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探索学习内容,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思维导图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增强学习积极性,促进达成古诗词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个体高阶思维导图有利于知识结构化和隐性知识可视化
学生课前建构的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以浅层学习为主,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展基于问题的小组、班级协作探究活动,从而对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外延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个性化感受,促成课后个体高阶思维导图的不断完善。
对《十五夜望月》全班个体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统计后发现:学生课前共提出456个知识点,课后增加了43个。如有学生课后增加了12个“传统节日”知识点、3 个“同一题材诗”知识点、5个“意象”知识点,展现了该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课后反思的成果。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多维度赏析古诗,还能拓展隐性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阅读下列与节日有关的诗句,再按诗句描述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从得分情况看,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99.2%)远远优于传统教学效果(53.75%),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中拓展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学习。
(四)群体思维导图完善过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如前所述,学生课前绘制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阶思维导图后,小组(班级)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修改完善,形成小组(班级)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对比个体初级思维导图和群体思维导图,再形成评价反思后的个体高阶思维导图。这一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查看群体思维导图,能够了解学生对古诗词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高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课后不断完善的个体高阶思维导图,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有效支持。
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主要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思路和生成性教学理念,通过移动终端、学习平台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它更为突出对学习者个体知识的建构、学习生成内容和隐性内容的关注,思维的可视化呈现及群体智慧对个体学习的支持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初阶思维导图的建构及与小组、班级讨论和赏析的过程,形成群体思维导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深度交互。群体导图拓宽、协作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个体高阶思维导图的发展和深化,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内化,生成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知识、经验、智慧,助力高阶学习目标的达成。
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词教学在应用中尚存在评价设计问题,如还可设计评价量表进行形成性评价,这须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资璧,卢慈伟.思维导图操作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8.
[2] 崔京菁,马宁,余胜泉.基于社会认知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11):54-59.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