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无拼音识字教学实践探索

2021-12-29陶瑾瑾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7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无拼音状态的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创设集直观性、趣味性、多变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营造更广阔的语言交际环境,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以识字和发展语言同步为目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见字而识形、见形而知义。

一、知音:趣中求准,让字音在多元复现中规范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字音是学生接触汉字、学习汉字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无拼音辅助的识字教学中,既要保证字音教学的准确性,又要设法增加趣味性,这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有五篇识字课文外加一篇语文园地,总计要求认识40个生字,且都是高频字。在学生已有识字经验与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多样的复现教学形式,可让字音教学在趣中求准。

(一)实物图对照,勾连记忆

入学前,学生识记生字大多是图像化识记,即把一个汉字当成一幅图像进行整体记忆。汉字是象形文字,图像化的识记形式更加有助于学生识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图片简洁易懂,生动形象,是一种具有很高吸引力的媒介。在图文对应中识记40个最常用汉字,能够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母语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享受到“我会认字了”“我会读书了”的学习快乐。

《天地人》一课只有六个汉字:天、地、人、你、我、他,它们都是常用字。此时,教师可利用各种生活中带有生字的图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识记、认读生字。如教学时,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上有“天”,下有“地”,处在天地之间的就是“人”。之后,再结合学生对图画内容的认知,出示其他生字。比如,初识了“人”字后,依次出示“人”字的相关实物组图,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等,勾连学生的生活已知,让他们进行图文对照,复现生字,在看图中认识生字、记住生字。

(二)多形式听读,标准正音

教学中发现,识字单元一中要认识的生字,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学生在入学前很可能从不同的渠道就已经接触过这些字,也认识其中的几个,但可能存在发音不准确的情况。此时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所以无法借助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就需要将听读作为这一阶段学生最基本的识字正音方式。教师可将听读材料融入教学内容,播放标准范读音频材料,让学生在整体式听读、逐句跟读、对照式读听等多形式下,不断地将生字的正确发音与头脑中记忆的生字以及读音匹配起来,建立形和音的有意义连接。

《金木水火土》是一篇朗朗上口的儿歌,其中“金、三、分、今”是前鼻音,“三、四”是平舌音,“水、上、日、照”是翘舌音。为了更好地读准字音,可以采用播放标准版课文朗读音频的方式,在让学生认真聆听标准发音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同时,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听音、辨音。此外,听读时要让学生能够大声地把字词句读出来,声音洪亮有自信,教师适时正音。可以是整体播放范读、学生听读,可以是逐句播放范读、学生跟读,还可以是先学生朗读后播放范读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听读中纠正错误的惯性读音,巩固正确的标准读音。

(三)慢动作展播,模仿正型

当然,没有拼音辅助教学的识字过程中,除了教师要从细节入手指导学生辨清字和音之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发音口型,看清口型变化后再模仿跟读。这个过程实际上渗透了拼音教学的原理,也充分体现出将这一识字单元前置在拼音教学单元的意义所在。利用好发音过程的动画展播,并进行慢动作播放,对于纠正某些难读字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没有拼音的帮助和支持下让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汉字的正确读法以慢动作朗读的方式录好视频。之所以要“慢动作”,实际上是延长真实运动过程,延缓放大瞬间变化,强调突出主体动作。而且,教师的亲身示范既贴近学情,易于学生模仿,保证发音的准确性,还能在纠正学生发音时更为精准、更加规范。例如教学《对韵歌》一课里的“风”字,对于吴方言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将其误读成“fēn”“fōng”,不能读准“fēng”。通过慢动作口型动画,教师将发音动作进行步骤分解,即由“上齿咬住下嘴唇”到“气从牙齿缝里发出”,再到“嘴巴慢慢张大”,一步一步完成。这样学生看得更清楚,学得更容易。

二、会意:形义相融,让识记在字理演绎中定型

理解汉字时,我们应当看到它的形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汉字的根本性质。如果不了解汉字的根本性质,就会觉得比较难学、难认。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有着自身科学而严格的组构规律,每个字都是音形义相结合的整体,教师要根据某个具体汉字的音、形、义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开辟各种识字途径,促成学生真正地认清汉字的形,理解汉字的义,达成对一个或一类汉字意义理解层面的认读,让生字的识记在字理演绎中定型。

(一)图文并茂,建立汉字音形义间的形象联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初识汉字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汉字,远不及图画、实物等形象生动,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仿真,可化抽象为形象,用图片与汉字对照、实物投影与文字融为一体等方式重现象形字的形象,将汉字的构形理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其感性认识,发展其形象思维。

《日月水火》一课中的生字都是以“文字图—小篆—楷书”的形式出现的。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能很好地对这三者进行比照,切莫单纯地教楷体的独体字,而仅把文字图和小篆当作简单的插图。教学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如“日”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画,让学生先看后说,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的联系,再出示组图,展示“日”字演变过程中的不同字体,了解“日”字形的逐步变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识记字形。

(二)动画释疑,强化汉字音形义间的辨别与运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也比较低,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对此,教师要将识字教学同视频动画相结合,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减轻汉字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在轻松和愉快中学习汉字,提高对这些汉字的运用水平。

例如,教学《口耳目》一课时,学生很容易混淆“木、目、耳”三个字,特别是扩词成“木耳”和“耳目”的时候分不清是哪个“mù”。这时,教师可基于学情,有的放矢,针对相关内容剪辑制作一个动画短片,让学生在动画片中知道“木”是指树木,“耳、目”则是指人体器官,“木耳”是一种长在木头上外形像耳朵的食用菌类,“耳目”是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从多个视角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寻找生字之间的微妙关系,加深对汉字音形义的辨别和运用。

(三)微课溯源,走进汉字演化中的华夏文明

微课是一种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短小精悍,以简单明了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主要学习内容。它在摒除无关信息对学生干扰的基础上,可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例如,教学《日月水火》一课时,由于学生首次接触甲骨文、小篆等文字字形,教师在授课前可相机制作介绍汉字字形演化发展史的微课,通过演示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过程,将汉字的溯源、分解和学习以动态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识字学习与文化感知的双重目标,领略到汉字之美,增强热爱华夏文明的情感。

三、巩固:体验赋能,让汉字在趣味运用中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也要“学习独立识字”。记忆是会遗忘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需要反复巩固和认真复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赋予汉字生命,可在课堂上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歌声、故事中巩固识字,掌握生字,在防止汉字回生的同时让其“活”起来,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一)畅玩游戏,激活语言趣味性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将游戏应用于识字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情绪高涨时,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求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如图1)。

如在识字一单元学习结束时,可利用制表软件设计生字迷宫,每个迷宫都有一组迷宫汉字,其构成迷宫路径节点。要想玩好迷宫游戏,学生必须认识迷宫中的所有汉字。之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课堂活动功能随机点名,被指名的学生会得到一组出入迷宫的汉字。学生要在游戏过程中仔细观察迷宫的局部和整体,认识迷宫里的汉字,并找到相关汉字读出来,再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可触屏画出迷宫路线图(如图2)。通过迷宫游戏巩固所识汉字,这样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提升了学习力。

(二)朗诵儿歌,训练语言的连贯性

儿歌有着优美的节奏、好听易学的特点,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明的音韵写成,是活在学生口头上的语言文学。反复朗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学生语言的连贯性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经会唱很多儿歌,但只是停留在字音层面。所以,教学汉字时,教师可以链接儿歌,音形合一,让学生在吟唱中知音识字、见字通音。如教学《我是小学生》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上学歌》音频,引导学生一起吟唱,随即出示《上学歌》课文(如图3),再让学生对照文字多形式地歌唱,在有节奏的传唱中认知文字,训练语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三)录制故事,提升语言表达力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符合实际学情的诵读内容利用信息化平台录制成有字幕的视频故事,通过把故事中的生字放大、加点,加深学生对生字的有意识记,让学生在看、听、读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地复刻生字。

例如,教学《对韵歌》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学过的生字编成小水滴的故事录制成带字幕的动画视频,多媒体出示小水滴的形象,引出生字动画故事:大家好,我是小水滴。太阳公公出来了,真热呀!慢慢地,我变成了水蒸气,和伙伴们一起向上飞,飞到了云妈妈的怀抱里。云妈妈的怀抱好软好舒服啊!突然,冷空气伯伯来了,冷风呼呼地吹……利用视频播放器播放制作好的动画,可让学生在轻松听故事、看动画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为故事配音,落实字词运用要求,提升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更是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