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效运用质量监测结果促进区域学科改进

2021-12-29包头市九原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李丽萍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教研

● 包头市九原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丽萍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提出:监测的目的是诊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运用监测结果,找到一把尺子——评价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标准:摸准自己的位置——在全国、本省的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突破的口子,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近几年,包头市九原区教研中心音乐教研员指导学科教师,坚持问题导向,把监测结果和教学改革与研究相结合,探索将科学的教学实践转化成音乐教学策略,以全面促进区域学科教学改进和质量的提升。

一、依据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2016年,九原区作为样本县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对艺术学科监测报告分析和解读中,我们发现:本区四年级学生音乐作品赏析、音乐基础编创能力以及四年级、八年级学生音乐演唱能力均低于省均值、国均值。

二、开展区域调研,分析问题

为了验证监测报告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九原区教研中心教研员,通过师生问卷、测试、访谈、听课观察等多种形式,对区域内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展开了深入调研。

针对监测报告中所显示的“四年级学生音乐赏析能力低于省均值5分,低于国均值12分”的问题,九原区教研中心通过教师问卷、课堂观察及访谈发现:75%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的原因是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上缺乏辅助手段。

针对监测报告中所显示的“四年级学生音乐基础创编能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的比例为30.4%,低于省均值、国均值”的问题,九原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深入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对课标解读不到位,对即兴编创教学的定位和理解有偏差,音乐课堂没有给学生留有编创空间和时间;校本教研没有针对性,“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针对监测报告中所显示的“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必唱歌曲’ ‘选唱歌曲’中等以上水平的比例均低于省均值”这一现象,九原区教研中心教研员进行了课堂观察及现场检测发现:唱歌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站姿等歌唱状态,呼吸、发声等歌唱方法,力度、速度、节奏、音调等音乐要素。学生对唱歌的兴趣不浓厚。

三、借助案例研究,解决问题

音乐课标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基于质量监测结果的调研分析,九原区教研中心教研员引领全九原区音乐教师依据课标要求,以课堂实践为载体,从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入手,组织开展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声势律动的有效运用研究》的案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运用声势律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欣赏音乐兴趣及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适合各年段小学生的声势律动动作类型、小学各学段音乐欣赏课中声势律动运用策略及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模式。

“声势”教学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法中的主要方法,指用捻指、拍肩、响舌等形式进行节奏训练的方式,“律动”教学是奥尔夫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吸收与发展的身体运动,是音乐和运动之间相互补充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声势律动常常结伴而行,相融互补,成为音乐欣赏课堂中最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手段之一。

案例研究伊始,团队成员在检索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同时,对声势律动动作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结合本区域学生和各学段课堂实际,将“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13个声势动作循序渐进地运用到各年级音乐欣赏课中。

体现在音乐课堂上,案例组成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开发和实践听动结合演音乐、听说结合话音乐、听想结合绘音乐等教学策略。即依据音乐特点设计表演性动作;通过语言描述,表达歌曲情绪及情感;通过画旋律线及绘制图谱的方式描述乐曲表现的音乐形象等。

案例研究过程中,一个典型课例的形成需要经过三磨两研流程得以形成,即“个人备课 — 个人试讲 — 个人调整教案 — 第一次公开课 — 课题组首次研磨 — 集体修改教案 — 第二次公开课 — 课题组再次研磨 — 集体再修改教案”等九个环节的研究流程。三磨两研九环节典型课例研究方法及途径,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浮出水面,并得以快速解决;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同时,通过设计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和表现性评价,及时监控案例研究教师有效使用声势律动动作及学生能力、情意、素养类目标达成情况。

随着案例研究推进,案例研究人员对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实施、教学材料的重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扩展、课程目标及学科价值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开放的课堂,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感受、体验、探索和表达。如《牧童短笛》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听赏环节预设使用拍手、捻指、拍腿三种声势动作,而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听乐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声势动作为乐曲伴奏时,个别学生并没有选择教师提示的那三种动作,而是跟着感觉走,使用了“响舌”与跺脚、拍桌与转手腕儿为乐曲伴奏,效果特别好。对此,教师大加赞赏,鼓励其他人也用独特的方式伴奏,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思路被打开,在接下来的乐曲鉴赏中,学生一直保持着那个兴奋点,课堂空前地充满灵性,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都大幅度提升。

九原区教研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教研有效服务与引领的作用,案例研究组与捆绑教研组、中心组活动紧密结合,音乐教学从最初的“关注小环节”到“关注大构思”,从过去的“只重教书”到现在的“教书育人并举”。基于音乐学科区域监测结果,音乐教研员组织全区音乐教师相继进行了《培养学生演唱能力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基于学生即兴编创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案例研究。教师的成长显而易见,案例研究团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到全区骨干教师加入,再到全体专职音乐教师参与。教师研究意识在不断增强, 各学校音乐教研组、音乐教师在比、学、赶、帮的教研氛围中不断成长,音乐课堂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价值,在于全面诊断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最终目的在于引导社会、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九原区教研中心基于监测结果,深入挖掘数据,分析区域学科教育教学的优势、劣势,组织和带领音乐教师,不断地探索将科学的教学实践转化成音乐教学策略,及时优化决策,推进区域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教研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三个经济”律动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