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29刘娜
刘 娜
(吉林省通化县第七中学 吉林通化 134100)
中学语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下,初高中古诗词衔接的弊端不断显现。因此,如何实现学生的系统学习,做好古诗词的衔接工作是当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考试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全完依据考试的方向开展古诗词教学,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具体如下:第一,重解析,轻意境。古诗词远离学生熟知的生活,如若忽视解析学生根本搞不懂古诗词在讲什么,但单纯的重视解析忽视意境又无法达到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发展的目的,背离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第二,重统一认识,忽视个性解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诗词内容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教师却忽视了将诗词内容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开展解读,以至于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重背诵,轻诵读。在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背诵为主,忽视了诵读。实则古诗词是讲究停顿、押韵、平仄的传统文化,如若平铺直叙势必无法让学生真正把握古诗词的情感。第四,课外拓展不足。在初高中的古诗词鉴赏中,古诗词教学全部以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课外拓展,并抑制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导致初高中古诗词断层的原因
基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语文素养方面衔接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初中语文学习存在淡化的趋势,进而无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在知识衔接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选文视角。初高中古诗词选择在篇幅、难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二,目标视角。高中古诗词教学重视语法、修辞、语文逻辑思维,而初中古诗词教学却不涉及这方面的知识,进而导致两者的脱节。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新课标相比,高中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是语法知识,但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并没有落实到初中语文学习中,进而加剧了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难度[1]。
三、新课标下初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衔接策略
(一)教育理念的衔接,强化教师的衔接意识
基于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改变有赖于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树立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发展推动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被广泛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来,在小组合作下、在学生探究下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深化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2]。
(二)提升衔接能力,重视“诗教”传统
在古希腊文中,诗人的意思为“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仅要构建一种意境,更会通过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创造,同时不能脱离大众群体。中国古诗词意境深远,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副具有情感的美景,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教师要深挖诗词的意境,并通过意境的构建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古诗词《观沧海》中的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名了地点,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借景抒情打下了基调。此情此景,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三)明确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丰富联想打下基础
语文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比较是开展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也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思维发展的基础。比如文章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古诗的时候,基于诗词名称,便可以引出很多的“怀古”诗,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不同诗人、不同的怀古诗句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诗词的情感。
(四)基于文本主旨,开展通性分析
鲁迅曾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从鲁迅这句话可以看书,探究古诗主旨,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诗人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其诗词主旨就会有所差异;反之不同的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即便所处时代不同,其诗词主旨也会有表达相似之处。比如大家熟知的辛弃疾和陆游这两位诗人,他们都处于北宋灭亡之际,一生的理想都是报效祖国,因此这两位诗人的诗词都有为国效力却壮志难酬之感。有时诗人所处时代、生平经历虽然不同,但诗词主旨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唐朝的李益和宋朝的范仲淹,两人的生平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们的诗词比如李益的《从军北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体现了边疆战士为国效力、思乡之情。
四、结束语
文章基于语文考试大纲要求,通过对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方法、教师理念等的分析,提出了初高中古诗词衔接的有效方法,以希望能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以思考。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发展下,语文教师要具备发展的眼光,做好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打下基础,这是当下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