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2021-12-29罗才胜
罗才胜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艺术类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能从事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需求。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意识形态价值观受冲击的风险,尤其是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而言,其与普通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思想观念及专业技能等层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更具活跃性和创意性,也更易受到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1〕。所以艺术类高校更应重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加快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使各类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力发挥育人实效。
1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时代发展变化与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需加快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逐步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并致力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尚的艺术人才,促使艺术类高校教育开展新变革,把握正确发展方向。
1.1 促使艺术类高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仍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只有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保持高校应有的竞争力和社会贡献〔2〕。一方面,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帮助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类高校整体获得进步,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国家对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1.2 推进艺术类高校培养综合素养高尚的艺术从业者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艺术工作,且具有与其他大学生相同的特点,也存在独有的特征,艺术类高校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层面有较强的优势,但对文化课的积累稍显落后,且其思维方式较为活跃,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深层理解和认同,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类思想价值观缺乏正确辨别,容易受到冲击,遭受打击。在新时代背景下, 艺术类高校应更加重视对艺术类学生思想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培育,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高尚的艺术从业者。而这就需要高校加快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艺术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挥育人作用,为艺术类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需求和思维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内容。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有助于艺术类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从专业课程内容层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熏陶作用;另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有助于从艺术类大学生主体入手,提升高校育人效果〔3〕。
1.3 引领艺术类高校教育变革的新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的发展要求,也是艺术类高校开展教育变革、取得更好育人成效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要求艺术类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育人资源,从教学内容方面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也减少思想政治育人的阻碍。〔4〕另一方面,建设课程思政要求艺术类高校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调整教学形式,以更具美感和育人作用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同。鉴于艺术类专业课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在课程教学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育人作用,同时也促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适应,在相互作用中达到育人目标。
2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都面临新任务和局势,而囿于教师育人能力、学生特征等的阻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现实困境。
2.1 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存在短板,课程思政建设受到阻碍
艺术类高校建设课程思政,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各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共同主导,而福建江夏学院动画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设计出合作多样化的动画作品,如抗疫主体插画作品:《同舟共济》的创作,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案设计能欠缺等问题,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造成一定阻碍。〔5〕首先,高校各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理解不深入,缺乏学习思政育人知识的自觉。〔6〕其次,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艺术化育人作用发挥也受限,其对各艺术类专业课中具备的育人资源及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特征缺乏深入把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与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结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最后,艺术类高校也未对各类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或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各类教师对高校整体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缺乏全面系统认知。
2.2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特殊性,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佳
艺术类大学生主体与其他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理论知识基础及学习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此类特殊性不加深入了解和有效分析盲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然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无法取得应有效果,艺术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也无法有效落实。一方面,艺术类高校和教师对大学生学情分析有待深入,各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缺乏有效依据。另一方面,艺术类高校各课程教学的开展缺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无法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高校各类课程教学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专业课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思政课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艺术类大学生在接受时或多或少地会存在阻碍,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无法提升。
2.3 艺术类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尚未展现,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层面存在脱节
当前,艺术类高校各专业课中思想政治育人资源的挖掘尚不深入,艺术育人资源未被充分展示和运用,导致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层面受到阻碍,各专业可与思政内容存在脱节。一方面,艺术类高校专业课教师未形成深入挖掘思政育人资源的自觉。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多以自身的经验和课程要求为主,教学内容多以专业课知识和技能为主,其中蕴含的艺术职业道德和精神要求未得到教师的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未进行有意识的教授,无法发挥对艺术类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未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合作,思政课教师无法对专业课教师提供育人资源的展现形式和深刻内涵的指导,也加重了专业课教师挖掘育人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难度和压力,导致艺术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4 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有效评估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和效果
在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教师无法精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对其中存在问题也无法及时调整和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难以提升。一方面,艺术类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课程思政评价无法顺利开展。对各艺术类课程而言,考核评价多以日常作业和结果性评价为主,且评价标准多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艺术作品的完成,而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转变及道德修养的培养却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艺术类专业课思政育人效果无法有效展现。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及思政教师等未被纳入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主体,评价多由专业教师进行,严重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且其中思政育人价值无法有效考核,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也无法精准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展,效果也难以提升。
3 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破解路径
针对上述各类问题,艺术类高校应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系,从提升育人能力、把握学生特征及育人资源、评价形式等方面入手,结合新时代信息化技术,有效破解上述困境,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3.1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引领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各类教师、高校管理者应共同努力,从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层面入手,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引领。首先,艺术类高校各类教师应树立提升育人能力的自觉,并深化合作,共同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发展。对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来说,其应自觉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刻内涵,明确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自觉学习在专业课教学内育人的方式和内容,学会从专业课知识中挖掘思政育人资源,也学会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育人要去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为其实施艺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基础;对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其应自觉落实与艺术类专业课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方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艺术类专业课的契合点,并与艺术类专业课教师积极合作,为其提供育人方法等的指导,共同推进高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7〕。其次,艺术类高校应对各类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各类教师系统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知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进程。高校应为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想政治育人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专业课教师学习思想政治育人知识和专业课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并在培训中指导专业课教师学会课程思政育人方法,锻炼其寻找育人资源、使用育人资源、发挥育人作用的技能。
3.2 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多角度入手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高校和各教师群体应通过调查问卷、日常考察及大数据分析等全面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习惯。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对专业知识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但其自身理论知识薄弱,政治意识不强〔8〕,这就需要高校和教师深入分析,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动态跟踪有计划地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态度、道德修养等进行考察。其次,针对多样化特征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需求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各艺术类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专业知识向思想政治育人方向倾斜,或直接将思政育人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进而达到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层面的要求。最后,高校和各类教师应共同努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以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特征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变革,更有效的推进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福建江夏学院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针对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特征,设计了以“追寻闽西红色根脉,创意激活红色资源”为主题的系列艺术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素材搜集、各类艺术创作、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不但完成了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提升了学生探索及创作的积极性。
3.3 深挖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从教学内容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应积极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中,专业课教师可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认知,并积极探寻专业课中蕴含的育人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艺术类专业课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且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真理和事实,往往能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像《黄河大合唱》这类蕴含中华民族抗争精神,又能振奋人心的作品,专业课教师可在教学前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从分析文化内涵的角度入手,以作品蕴含的深刻精神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并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育人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各类艺术从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如针对设计与教育学院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思政建设实际,院校开展了以“Dian亮青春”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集富市场开发价值的创意产品,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强化了设计艺术中蕴含育人资源的价值展现,在体验中达到了教育学生、感化学生的育人目标。如此便可从教学内容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艺术类高校专业课达到更高的育人目标。
3.4 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对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把控
高校还应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等角度入手,全方位实现对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把控,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高校应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大学生群体都纳入评价主体,发挥各类主体多角度的评价作用,全面反映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尤其需重视大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反映,从大学生角度考察课程思政的建设,便能发挥其客观评价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教师了解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其次,高校应完善评价内容,将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状态的变化全部纳入评价,已到达全面反映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目标,高校及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需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职业修养的养成进行动态监测,在完成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还需关注思政育人成果。最后,高校应创新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把握课程思政进程和效果。高校可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指导和帮助,为艺术类大学生建设学习信息资源库,并依据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和专业课进程及时调整数据信息,动态监测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专业成绩,明确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有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