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体例
2021-12-29
一、中文注释
首次注释时,中文文献的标注次序是:作(编)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用同一中文文献时,则可仅标注作(编)者、文献名、页码。互联网资料应注明作者、文献名、首次发表时间,提供的网址应完整。
1.专著
夏鼐:《〈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6~138页。
贺圣达:《缅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安东尼·瑞德著,孙来臣、李塔娜、吴小安译:《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二卷,《扩张与危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2页。
2.编著
梁志明、李谋、杨保筠主编:《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
陈炎:《中缅文化交流两千年》,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3.期刊杂志
吴心伯:《论亚太大变局》,《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6期,第45页。
王在邦:《全球化进程与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13页。
4.报纸
王如君:《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人民日报》,2008年1月18日,第3版。
5.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
6.学位论文
张伟丰:《泰国能源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4页。
7.互联网文献
《摩回解提基本法草案 接近建立菲南自治区》,《联合早报》,2014年8月22日,http://www.zaobao.com/sea/politic/story20140822-380170。
《2016年马来西亚内阁新阵容》,http://www.60malaysia.com/news/focus/51346.html。
8.转引文献:
赵海英:《现代化进程中东南亚国家建构研究——基于族际整合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9页。转引自毕世鸿、张谷莹:《当代越南民族国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南亚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4期,第98页。
二、英文注释
基本规范同于中文注释。作(编)者姓名按习惯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作者若为两人,之间用and连接;若为编著,须在编著者名字后标注ed.;论文及文章题目用引号标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期刊名称书名用斜体标注;页码的单页标注p,多页标注pp。
1.专著
Kenneth N.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9,p.81.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Boston:Little Brown Company,1997,pp.45~46.
2.编著
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106.
3.期刊论文
Nayan Chanda,“Fear of Dragon”,Far Eastern Economics Review.April 13,1995,pp.24~28.
4.报纸
Rick Atkinson and Gray Lee,“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Washington Post,November 18,1990.
5.学位论文
Steven Flank,Reconstructing Rockets: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Indian and Israel,Ph.D.dissertation,MIT,1993.
6.互联网文献
Astrid Forland,“Norway’s Nuclear Odyssey”,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Vol.4,Winter 1997,http://cns.Miis.edu/npr/foelan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