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12-29左小文廖丹丹
李 敏 左小文 廖丹丹
(1.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吉安 343000;2.吉安市北门小学 江西吉安 343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青年亚文化在高校悄然盛行。例如以反鸡汤叙事风格为特征的“丧文化”,再如以缺乏追求、缺乏动力为特征的“佛系文化”,此外在高校中还出现了一些泛娱乐现象,青年亚文化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契合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表征,因此受到许多大学生的认同与追捧。但是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不良的青年亚文化中,必将对其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经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人文等问题,教育方式对新一代大学生吸引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党中央已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精神力量的战略高度,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1]。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昌盛、民风淳厚,拥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经历数千年的时光沉淀,终于形成了内涵丰富、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庐陵文化[2]。庐陵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
当大学生所热捧的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当不良思潮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存在消极影响时,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抵御不良思潮,探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探索出庐陵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庐陵文化其本身的传承与弘扬。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塑造优良品格、培养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较好的推进作用。第三、有助于高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管理亮点。
二、庐陵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庐陵文化系吉安地区的古代文化,指以古庐陵郡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庐陵文化滥觞于远古,初步发展于秦汉,于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清代以后,由于战乱,庐陵文化渐显衰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与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逐显兴起之势。
有专家学者认为庐陵文化的精髓有两点:一是追求卓越,二是坚守气节。其行为特质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放眼天下,二是崇文重教,三是传扬家风,四是团结拼搏,五是忠义报国[3]。
三、庐陵文化中优秀的育人资源
(一)庐陵名士文化
庐陵历史名人荟萃、光彩夺目,照亮了中华历史群星闪耀的璀璨星空。一代文豪欧阳修,爱国英雄文天祥、杨邦,大诗人杨万里、刘同升,朝廷重臣谢缙、杨士奇等等,由他们共同构成庐陵的风骨。以爱国英雄文天祥为例,其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无数爱国之士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赞歌。
庐陵名士身上所具备的优良特质,正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而这些正是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庐陵名士文化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品德与气节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庐陵书院与科举文化
庐陵自古以来便非常重视教育,从唐朝起庐陵就已开始建设书院,一直到宋代和明清,多达516所。庐陵书院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方面讲究“重德育、重名节,培育浩然正气”,其中白鹭洲书院最负盛名,在中国教育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书院的兴盛带来了科举的兴盛,有学者统计,自科举制度以来,庐陵有进士约3 000名,占全国进士总数的3%,约占江西省进士总数的30%,由此可见古代庐陵科举的盛况。学习庐陵书院与科举文化,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三)青铜和陶瓷文化
庐陵青铜和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新干大洋洲商墓和吉州窑。1989年在新干县大洋洲发现了一座商代的墓葬,出土珍贵文物一千五百余件,以铜器和玉器居多,青铜器杰出代表有号称“中华王”的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伏鸟双尾铜卧虎等,反映出3000多年前庐陵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
吉州窑,始建于唐,于两宋达到巅峰,是现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吉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其制瓷技艺巧夺天工、纹样装饰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汉民族艺术风格,尤以黑釉瓷著称于世,其中“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代表性艺术珍品享誉全球[4]。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建设,兴办应用型本科,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庐陵青铜和陶瓷文化不仅反映出古代庐陵匠人的精湛技艺,而且反映出庐陵匠人对于卓越品质的执着追求,而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庐陵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探索
(一)引入课堂教学
首先,高校应以思政课堂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思政课中,应积极引入庐陵文化中的经典案例,遴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庐陵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深度融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载体,将庐陵文化数千年来积淀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工匠精神等作为优质教学资源,将庐陵文化中的核心要义传递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好将庐陵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程序与程度,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趣味性与整体性[5]。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理论课为例,在讲授“爱国主义与时代要求”这一章节时,在课堂上可播放庐陵爱国英雄文天祥视频短片,采用诵读文天祥《正气歌》等形式,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与爱国主义理论相融合,将抽象化的政治理论具象化,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令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进而助力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庐陵文化选修课,引导学生对庐陵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此外,高校还可积极举办庐陵文化专题讲座,例如,举办“民族英雄文天祥专题讲座”“庐陵书院文化专题讲座”“吉州窑专题讲座”等,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更深层次理解庐陵文化的精髓、领悟庐陵文化的真谛。
(二)融入校园文化
高校可将庐陵文化象征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例如将“欧阳修像”“文天祥像”“伏鸟双尾铜卧虎”“木叶天目盏”等具有代表性的雕塑、铜像置于校园中,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所闻所见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庐陵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进而产生共鸣感与认同感。
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高校团委或学生会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举办“庐陵文化读书研讨会”“庐陵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庐陵文化认同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说教”“灌输式”的活动形式,而一定要以学生为导向,在活动开展的前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同学们的喜好,撰写好活动策划书并有序开展,这样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起到良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三)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庐陵文化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高校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以参观历史遗址为主的庐陵文化研学活动,庐陵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址为吉安县吉州窑遗址、青原区临江窑古遗址、新干大洋洲程家商墓遗址等,通过实地研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庐陵文化的传承意识,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与庐陵文化相关志愿者活动,例如,在节假日等旅客较多的时间段,号召大学生进入吉州窑遗址从事文明引导、担任文化解说员等志愿工作,通过志愿者活动实践形式,能增进大学生对庐陵文化的认识,并对庐陵文化的传播作出有益的贡献。通过以上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庐陵文化的深邃,体悟庐陵文化的精髓。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主动对接当地文化产业,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寻求合作机会,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将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打造成为培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努力发挥“全员育人”的效用。
(四)开拓网络阵地
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以后,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他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网络。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6]。首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可与相关运营商合作,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校园范围内屏蔽不良网站,尽可能地为师生过滤负面文化内容,遏制不良文化的蔓延[7]。对于庐陵文化的宣传,不仅仅需要应用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形式,更需要开拓网络阵地,应用官微、抖音、B站等平台,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响庐陵文化主旋律。
五、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视角出发,以庐陵文化为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策略方法进行探索。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相信随着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