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
2021-12-29杨子兴
杨子兴
(天水市秦州区大门中学 甘肃天水 741011)
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要严格按照新课标总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进行。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基础之上,建立完善学习框架,参与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知识系统化学习,并提高其对知识运用能力。这一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内涵高度相符,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高度可行的学习活动,突出其实践能力培养,完成教改目标。
一、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介绍
(一)内涵
顾名思义,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解决某一问题过程、方法的运用能力,还表现在其在问题解决期间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等。具体包括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从地理学科展开分析,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解决地理问题期间的心理表现和生理表现。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既可是课内活动,也可以是课外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二)培养意义
重点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环境,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融合,在生活当中发现和地理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当前,素质教育下,要求地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属于学生理解、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将此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习活动相互融合,能够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合作探究,深度学习,提高实践能力[1]。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制作地理事物
部分地理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难以通过文字形成更好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发挥多媒体工具的直观、动态化等优势,为学生呈现难点,使其理解。还可结合教学需求,在课堂上组织制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制作过程,学习相关地理知识。
比如:学习《地球和地图》内容时,学生对于其中知识点可能存在理解不清晰的问题。此时,可为其组织实践活动,可“制作地球仪”,或者利用塑料、橡皮泥、泡沫等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探索地理知识。学生在首次制作地球仪时,可对照教材当中地球仪制作步骤,完成作品,但是却发现地球仪存在“不能旋转”、“不能站立”等问题。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维,让其展开探究和分析,“地球的运动成因,所需条件以及自转现象分别是什么?”同时,还可指导学生对于地球仪教具展开观察,掌握地球仪倾斜角度由何而来。在上述课堂活动当中,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并且在此过程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鉴于学生空间思维尚未完全形成,若让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时,就掌握了立体的地球仪,可能对于“经纬线”内容掌握不清晰。对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为其直观呈现知识,让学生在脑海当中对经纬线形成初步概念,之后利用自身制作地球仪,展开实践练习,将“赤道”、“南极”、“北极”、“经线”、“纬线”等标记出来,使其对经纬线特点以及经纬度的实际意义深度理解,在动手实践当中展开思考,对知识点加以区分,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实践能力[2]。
(二)绘制地理图形
地理学习过程,地图知识是重要内容,地图也可以视为地理学科中的第二语言,掌握绘制地图方法,有助于学生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当《地图》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可组织“绘制平面图”活动,绘制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即可绘制学校平面图,还可绘制路线平面图。参与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方向在地图绘制中的确定方式,同时知晓绘制地图期间需要利用测量工具,对比例尺进行计算,进而掌握绘制地图过程。需要注意对周围事物适当取舍,体会地图绘制并非容易之事。学生动手绘制的过程,可脑海当中加深印象,形成想象思维,将其转化为空间思维,学习使用简洁地图语言,传达地理信息。
与此同时,学生地图素养以及空间思维等形成,也可通过地图绘制活动完成,培养学生全球观念。如《大洲大洋》这一课内容讲解之后,可组织“世界地图创意设计大赛”,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发挥思维,展开联想,绘制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地图。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能够看出,部分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完成地图绘制,部分学生利用动物将各个国家形象传达出来,部分学生利用不同国家国旗颜色背景绘制地图。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创造潜力巨大,能够通过实践行动,设计出个性化的作品。
(三)演示地理现象
地理学科教学过程,部分知识、现象等可以通过地理实验或者演示等呈现出来。利用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并呈现立体化和动态化地理事物。比如可使用硬纸板,完成黄道面的制作,然后利用4个地球仪演示受到黄赤交角影响,能够让太阳直射点处于南北回归线间往复运动。还可让学生在黑暗的教室当中,利用蜡烛、手电筒等当作光源,向地球仪上照射,对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等运动进行演示。还可利用两本地理书当作道具,对板块“挤压运动”以及“相背张裂”等运动状态有真实体验。设计实验,对板块构造的运动情况进行模拟,利用泡沫作为板块,使其漂浮在水上,对水进行加热,同时利用吸管呼气,对板块运动状态进行模拟。在上述实验的演示过程,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细致观察,在相互合作与互动交流的环境之下,学习地理知识,对其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3]。
(四)组织实践活动
1.校内活动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地理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可以对校内资源进行开发,结合地理教学内容,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差异化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可组织“制作地球仪、切分地球仪、演示自转公转现象、绘制校园平面图、绘制世界地形轮廓图”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可设计“中国地形轮廓图、绘制我国重点山脉图、对于“地上河流”形成过程进行演示。
2.校外活动
校外活动种类丰富,即可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也可利用乡土资源,设计综合实践类活动,培养中学生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之情,更好地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一方面,组织社会调查活动时,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按照教材内容,展开拓展学习。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可重点向实践活动倾斜。比如:在假期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发挥思维,为活动设计攻略,学生参与过程,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并对研学旅行期间涉及的游览、出行、吃住相关事项合理安排,对学生协调能力和规划能力加以培养,能够接触更多和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使用视频、文字等方式写旅行日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可定期设计此类活动。为培养学生对于家乡热爱之情,提高其地域认同感,唤起学生内心家国情怀,不断提高其人文素养。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挖掘地域文化,带领学生走进地方博物馆,查找和地理相关的材料信息。走出校园,对于地域景观实地考察,体会地域文化,接受历史与文化的熏陶,和艺术展开零距离接触,让学生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历史文化,对于家乡发展以及资源利用现状有所理解,在此过程形成审美和鉴赏等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体会家乡文化,展现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4]。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加以培养,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制作活动,使其参与过程体会物理知识点;还可绘制地理图形,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地图;还可结合地理知识点,设计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组织校内或者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通过上述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