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坪坑村为例

2021-12-29卢卓歆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南革命红色

卢卓歆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一、引言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今丽水市)及其周边毗邻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缔造、凝结而成的战斗精神、胜利精神,渗透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实践的全过程[1]。其精神内涵可以精练地表述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①详见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2019年6月11日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zj.xinhuanet.com/xinwenfabu201902/mobile.htm。。浙西南革命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临危受命,深入原国民党统治的浙江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这里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区域。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军民在这片区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有学者将其中铸就的红色革命精神称为浙西南革命精神[2]272。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光彩,反而会在新时代更加熠熠发光,更好地指引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研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大部分学者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都侧重于其形成的历史源流和时代价值。聂庆艳在对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之后,认为先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意义等维度,她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特质、价值地位和传承弘扬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2]272-277。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研究方面,何义珠、李琴概述出了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的大众化发展路径[3]。周明宝则选取了城市动能的转换视角切入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探究[4]。可见,现今的文献更注重探索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过程的意义与时代价值,对现阶段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关注较少,实际上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更能体现其“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精神内涵,而研究其传承路径更能助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县域面积1 950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4个镇15个乡,全县总人口171 545人,其中畲族人口18 594人,占10.84%②数据来源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jingning.gov.cn/col/col1376099/index.html。。坪坑村隶属于景宁县家地乡,是地处闽浙两省寿宁、景宁、庆元三县交界之处的小山村,海拔800米,距离县城72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8户,565人③数据来源于浙江政务服务网,http://lisjnjd.zjzwfw.gov.cn/col/col827909/index.html。。该村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符合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据点的选址需求。村庄中曾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坪坑保卫战,这次战役虽已过去整整85年,但坪坑村的红色革命氛围却从未消退。坪坑人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证明了其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村庄的参军人数占家地乡参军总数的42%,在2017年被评为“拥军优属模范村”。2017年8月1日,坪坑村的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正式开馆,坪坑村革命精神传承有了标志性的官方认可。坪坑村以此为突破,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旅游路线,集中打造了初心客栈、红色农家乐、初心讲堂等一系列旅游发展设施,以坪坑村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圈初具雏形。

选取坪坑村作为研究的田野点,是因为坪坑村是一个极具红色革命精神传承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庄。坪坑村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代表了革命精神传承的普遍路径,而坪坑村人通过村庄代表性革命烈士和共同的革命记忆进行革命精神传承的路径是极具典型性的。坪坑村不仅仅是典型的红色革命村,还是被革命氛围渲染后进行实践的独特红色乡村。为了探究革命精神传承的路径,本文以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坪坑村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深入探究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具体村庄中的传承路径。本文案例与数据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2019年7月1—5日在坪坑村中的田野调查;二是通过电话与微信,深度访谈在异乡打拼的坪坑村村民。除坪坑村外,浙西南还有许多类似的红色革命村庄。因此,对坪坑村进行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路径的创造性发展

时代因先锋而闪光,历史为革命者而书写。一个世纪以来,浙西南革命精神已融入这片苍茫大地,先人为此付出的热血需要依靠后人继往传承。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需要依托路径的发展,坪坑村的村民勇敢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三条传承路径,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首屈一指的表率。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坪坑村的传承路径主要有三条:革命集体记忆的濡化、红色革命文化空间的营造与革命实践的代代相继。这三条传承路径,推动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坪坑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

1.革命集体记忆的濡化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他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5]。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由浙西南军民所共同塑造的革命精神,这一革命精神的产生和延续符合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的定义。依据其观点,保证集体记忆的传承也是保证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而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体现则显现在对革命烈士事迹的记录与歌颂。文化濡化是指“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6],当地民众以红色集体记忆为载体,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在每一代的坪坑人心中建立起具象化的革命精神记忆,便是一种文化濡化。以文化濡化的路径来进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极大地提高了革命精神传承的效率。而这一路径实现的前提条件则是在坪坑村中产生极具影响力的红色革命集体记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红色记忆是周志苍的红色革命故事。

周志苍(1911—1940)是坪坑村乃至景宁县最早的红军战士,其壮烈而又澎湃的人生事迹,使他成为了体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1940年秋,周志苍等十余名党代表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的港渡口前往芜湖市无为县的途中遭国民党伏击杀害。英雄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革命所付出的努力和热血会被历史铭记。《寿宁县志》和《闽东新四军芳名录》均载:“周志苍于1940年1月①据笔者调查,大部分资料都记载周志苍烈士牺牲的时间为1940年秋,故此处记载可能有误。在皖南繁昌县与日军战斗中牺牲。”2005年,中共景宁县委、县政府在寨山烈士陵园为周志苍烈士单独设碑,并载:“周志苍于1940年秋,在赴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途中牺牲。”②资料来源于丽水史志网http://lssz.lishui.gov.cn/yd/en/201805/t20180515_3176509.html。周志苍的事迹作为坪坑村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标签,镌刻在每一位坪坑人的心中,已成为坪坑村的集体记忆。这一集体记忆的转化和实践,从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出发,渗透到坪坑人生活的每一方面。具体而切实的故事,成为了集体记忆的载体,以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文化濡化的记忆传承能推动构建具体的红色革命精神形象。

受这一传承路径的影响,坪坑村涌现出了诸多的红色革命实践,它们不仅是浙西南革命的细流,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部分村民身体力行地参与革命和全体村民共同经历的坪坑保卫战。1934年国民党寿宁县县长叶明琨获悉景宁县葛家地(后称家地)乡坪坑村农民周志苍、周志亮到寿宁参加红军的情况后,扬言要踏平周志苍老家坪坑村。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坪坑村村民毫不畏惧,全村上阵,全民出击,打出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坪坑保卫战”。这场战役的特殊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实属罕见,坪坑村的村民用血的印记证明了,革命不仅是军人的革命,更是全民的革命。

以革命集体记忆作为纽带的文化濡化传承路径,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和教育中不断体现。这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路径,深化了人们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感受和认同,而在红色革命精神的感染熏陶之下成长的后辈人,自然而然会做出符合这一精神的革命实践。这一路径以其极具影响力和教育性的作用,不仅激励着每一代坪坑人成为像“周志苍”一样投身革命的人,还促进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展和振兴。

2.红色革命文化空间的营造

通过文化空间来传承革命精神是坪坑村进行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路径。对文化空间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第二种则是泛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7]。坪坑村文化空间的解释则更接近前者,文化空间营造出的红色革命氛围,以浓厚的革命气氛,使每一位前往坪坑村的民众都为其所感染,从而自发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人。坪坑村通过革命遗址、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和红色革命旅游路线等发扬坪坑村红色革命精神区域空间的建设,促使前来坪坑村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影响力也因此而扩大。

自然留存的红色遗址与后天兴建的革命纪念馆共同构成了坪坑村的红色文化空间。从红军革命路、革命碉堡遗址到坪坑保卫战纪念碑,这一系列的革命遗址构成了坪坑村的特色文化代表。以坪坑保卫战纪念碑为主要标志,引出保存完好的红军革命路,以此来建立更为系统的文化空间体系,它完整地展示了坪坑村独特的地形地貌。这里山形陡峭易守难攻,是绝佳的攻防地点。依托自然存在的遗址建立起来的文化空间使得人们每一次对革命路线的再体验都是一次对革命精神的脑内再现,以空间唤醒记忆,以记忆唤醒共情。这一将天然遗址进行人为再构建的实践,使革命精神的传承拥有更为具体的载体。

坪坑村的“浙南·闽东红军革命纪念馆”所用的方式则是通过具体的文化空间展示,在人们心中建构一个具有实在结构化的革命精神。该纪念馆是为了缅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而建立的,展示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闽东苏区的创建,主要介绍闽东革命的背景;第二部分则介绍了闽东红军浙南游击区的形成;第三部分为坪坑和白柘垟的革命斗争,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坪坑村革命存在的历史空间。纪念馆是仪式性的文化展演场所,对相关资料及相关文化的展示,不是单一主体的一味输入,而是整合成为完整主体的层层嵌入。每个个体的零碎记忆,在经过整合和润色结合之后,成为完整的革命故事,并通过展览展现给观众。纪念馆所展现的文化空间是更具逻辑的,层层递进,把革命精神以具体的故事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每一位参观者。这是一种更为通俗和大众的文化空间模式,不同于参观文化遗址的文化涵化,纪念馆对相关历史的解释与展演更为丰富。对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人而言,参观纪念馆更易使其身临其境;而对这一历史阶段不甚了解的人而言,纪念馆的文化科普性作用便在这一过程显现。以层层递进的空间,在每一位参观者脑海中塑造参与革命战争的临场感,以具体的数字和现存的历史文物,给予参观者最为直接的感官刺激。革命精神的传承对象不仅仅是已受过革命精神熏陶的当地人,更是广泛大众。浙南·闽东红军革命纪念馆的建立为革命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最为重要的革命学习基地。

坪坑村的红色革命精神不仅仅在家地乡这一片区域进行传承,也进一步辐射到了其周边地带。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的建立,革命战争时期遗址的保护,村中红色革命旅游路线的开拓,都说明了坪坑村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在坪坑村这一小村庄中发展,还在向周边地区辐射。

3.革命实践的代代相继

革命的火花从不熄灭,革命的实践从不终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坪坑村总参军人数27人,而家地乡的总参军人数为62人,坪坑村占了42%。这一极高的参军比例和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使得坪坑村在2017年7月获得了“拥军优属第一村”的光荣称号。坪坑村的后人深受周志苍的事迹影响,勇于参军,坪坑村的革命实践就在代际之间不断传递。通过代际间的革命传递,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发展,革命精神被维护,革命的荣耀也经久不灭。这一被代际传承下去的革命精神,也促进了坪坑村以革命文化为基础的再发展。

退伍回来后以自身实践促进坪坑村发展的周圣礼,更能显示革命实践反推个人回报乡村的再次发展。周圣礼(1945—)是坪坑现唯一常住村中的退伍军人,他于1966年入伍,1969年退伍。据他告知,他第一年体检未达标,在第二年合格之后才正式入伍,那时是任务兵。1965年12月,他由部队安排去舟山毛洲洋训练,主要练习跑步、打靶和扔手榴弹。正式入伍后,周圣礼成为了高炮团一连里的一位侦察兵,在部队中的训练则主要是识别飞机、侦察地形。连里有六门三七炮,放炮的位置方位都要由侦察兵侦察地形后再决定。他白天把炮弹拉到防空洞里掩埋,在周末休息的时间还要去挖公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中,他也把握时机,在部队学习文化知识。周圣礼在部队中的生活十分节俭,即便一年的津贴只有72元,他每年也会给家中寄30多元。由于表现优异,他获得过五好战士三次,连内嘉奖两次。退伍回村后,他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并从1979年开始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直至1989年卸任。虽然村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依然兢兢业业,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坪坑村进一步发展。周圣礼的参军动机受到了当时的政策和革命氛围影响,第一次入伍失败的经历并未使他放弃必须入伍的信念。

坪坑村村民周伟清的事迹更能说明红色革命氛围在坪坑村的代际传递。周伟清(1978—)于1996年入伍,三年义务兵结束之后留在部队担任了两年士官,2001年才正式退伍。他在部队里担任导弹员,当时部队里使用的红缨五号防空导弹现在已经基本淘汰,他在1998年时曾参加过抗洪抢险。在问起他参军的原因时,周伟清的回答引人深思:“当兵是老百姓为国家尽义务。体验部队的生活能得到一个锻炼,部队的生活和普通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当兵可能后悔三年,不当兵要后悔一辈子。”红色革命精神影响了坪坑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奉献的思想镌刻进了每一位坪坑人的心中。以革命实践实现传承,以自身力量带动村庄其他人共同实现传承。

革命实践的代际传递也代表了这一传承路径的发展方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坪坑村一户三代参军的人家。周志松(1942—1994)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坪坑村中最早参军的村民,他于1964年入伍,1969年退伍。周志松当兵期间正值集体主义时期,即使他在军中服役,村里的生产大队也会按照村里的平均工分照例发放给他,考虑到他家中缺乏劳动力,村民也会时常帮助他家分担劳动。周志松退伍回来后便在家乡当老师。他的弟弟周志遥(1953—)1972年入伍,1978年退伍。周志松的长子周文平(1965—)虽未参军却考入武警学校学习,随后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周文平的儿子周立野(1990—)于2010年入伍,至今仍在杭州武警西湖中队留下分队服役。

从任务兵到义务兵,坪坑村中的红色革命实践一直在传承,并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坪坑人心中。每一位普通的坪坑人,都在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书写坪坑人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故事,共同撰写关于坪坑的红色革命历程。这一革命路径,推动了更多人加入革命实践传承的队伍,同时也促进了坪坑村在新时代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下的再发展。

三、结语

本文选取典型性与代表性兼备的坪坑村作为具体实例对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路径进行研究,提炼出坪坑村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的三条具体路径。一是通过坪坑村民共有的红色集体记忆进行文化濡化来传承,这一路径不仅促使他人学习坪坑村中的红色革命精神,还把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文化认同深入到坪坑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以文化空间进行传承,从静态的图文纪实到动态的红军路线,通过文化空间的建立把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至每一位参观者中,并辐射到周边地区,以此推动革命精神的发展,而坪坑村的旅游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三是以革命实践的代际传递证明坪坑村的革命之火永远不会熄灭,且个人的革命实践定会反推坪坑村的再发展。坪坑村的模板特色,良好地传承了浙西南革命精神,营造了本村的红色文化氛围,并对周边地区有所辐射,这对于研究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四、致谢

本文是在作者主笔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之坪坑村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感谢丽水市与家地乡人民政府提供的调研经费与大力支持,感谢坪坑村村民的热情接待,感谢方明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感谢调研团队的全体成员!

猜你喜欢

西南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潮”就这么说
红色在哪里?
Country Driving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