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探索
——以《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为例
2021-12-29熊美姝
熊美姝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 400065)
一、课程建设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迅速。这些新媒体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尤其是2020年在抗疫期间,对新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也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内容,我国现有地方本科高校在属性归档上应该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内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定在为地方行业发展输送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促使我们要加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将课程改革作为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新的媒体时代也对此专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是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更是凸显出了数字媒体艺术在网络科技下的重要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做到艺术与技术相融合,要与信息科学、数字传播等技术内容高度融合,具有高技术含量、跨媒体、多领域、贴合时代文化等鲜明特征,涉及多行业、多领域等专业技能的融合,其学科属性的交叉复合性和专业实践的跨界融合性是传统艺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均未实现的。基于该课程应用实践型专业的定位,加上具有典型时代特征,我们在各界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高涨的需求声中,必须要做到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中的弊端,利用现有科技提倡智慧教学,将现有课堂发展成为人机融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
《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授课群体为艺术类用户,在提供人机交互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人机交互产品的设计流程,课程中提供大量最新的设计案例及作品,为理论的设计提供内容支撑。在课程的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利用软件Axure和木疙瘩作为工具,开发手机APP原型和H5产品,以项目流程为依据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在课程中提炼科技创新思维,引入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突出理论在艺术性上的体现,通过与市场接轨的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有效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体现较高的艺术创意特色。通过各个项目的开发结合各类科技竞赛的参与,该课程作业已经获得全国奖项二十余项,包括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发现杯”全国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并完成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三项立项。
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措施
(一)注重培育课程特色
倡导“艺术+思政”的新育人模式。思政课程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实验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和特色。将思政元素融入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这将会在艺术类课程专业老师中形成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教学目标,共同建设方向,协作创建,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使艺术专业课程由单纯的艺术专业课程转为“艺术+思政”的新课程。在方法上通过挖掘艺术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知识点的整体规划,探索以专业教师为主导、思政教师为配合、学生为主体、其他部门参与协作教学的多维课堂融入模式。例如,发挥网络平台与线下课堂授课、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教学辅导与学习资源拓展、实践作品创作过程中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艺术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性的过程。注重思想政治浸润下的艺术教育,弘扬主旋律,创作正能量,引导学生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通过探索一条“艺术+思政”的新思路,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上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使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既有人格塑造的价值理性,又具有专业提升的工具属性。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现今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思政的改革,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不是靠某一个课程教师或者某一个院系单位能够独立实现的,它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特别是注重专业教师和思政专业理论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首先是可以搭建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组建工作组研究思政课程开展相关工作,深入开展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其次是构建思政课程教学的合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理论课教师日程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和研讨的交流机制。最后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提升。可以采用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活动来不断创造教师的学习机会,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骨干教师参与培训与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到学校进到课堂开展教师培训。我们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教师政治导向正确,理论观点鲜明,专业知识过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规范性。同时,在课程建设期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专业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三)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在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觉并积极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构建课程观,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新教案的编写、教学资源的引入、案例的筛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朝向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专业课程授课中注重正能量的传播。通过案例解析、作品欣赏、故事讲解等方式将专业课程赋予“色”主调,达到“讲政治”与“讲专业”的相统一。例如,在去年《多媒体技术》课程作业中,布置选题内容范围为中国传统文化或发掘地域特色,于是涌现出了《红岩情》(红岩知识游戏)、《五四风雷》(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红色脊梁》(红军长征互动游戏)、《传统节日》、《古鞋说》、《重庆异游》(重庆特色文化游戏)等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互动选题,关注众多正能量选题,在课程展播上也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要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容要体现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课程授课过程中逻辑严谨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语言生动准确,形式方法多样,注重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
(四)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总目标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思政课程应选用国内目前的优秀教材,鼓励使用自编特色教材,同时根据时代要求开发网络课程中心平台,建成由主教材、辅助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参考教材和拓展资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群件。教学材料的选择包括中国元素、中国的事情、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和价值观追求。这其中主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同时加强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倡导。
(五)注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应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手段开展教学(例如:课程中心网站、雨课堂、腾讯课堂、QQ群课堂、腾讯会议和ZOOM等网络平台),力争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实时网络化。我校教务在线开设的课程中心平台上提供的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大纲、实验指导书、课程导学方案、课程知识点体系等上网开放,实现课程中心学习资源网络共享。在分享交流方法上主要表现在“请进来,走出去。”引进企业人士来校做专业讲座或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并做交流会谈,同时也积极促进给同学们提供课余实习机会。教师准备课件、微视频、数字故事案例等。
在2020年疫情期间,该课程采用“雨课堂(清华大学)+腾讯课堂+QQ群直播+自制微课”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各类平台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课程利用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及测试习题,可以看到学生对于不懂内容的提示;课程中采用“腾讯课堂”实现直播互动授课,课程中引入科技创新思维,并例举各类当前抗疫实时案例,分享各类优秀原创案例,在直播课程中完成实时课堂作业,并进行点评,让同学们有极强的参与度;利用QQ群完成交流与答疑;课后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及教师自行剪辑微课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大大拓宽了课程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特殊时期,采用混合模式开展课程学习,课程内引入课程思政等创新思维,倡导“艺术+思政”的学习新理念。
(六)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传媒艺术学院一向倡导“拿作品说话”的育人理念,本思政课程建设应高度重视在实践实验课、作品创作课、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竞赛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拓展,在理论课程上改革的同时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由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理论与实践内容融合性高,例如讲解《人机交互设计》中的“用户研究”模块时,同时也要开展设计问卷,设计访谈问题,进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实践。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就需要将课程中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对制度的敬畏与自觉遵守,注重环保、生命、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钻研、毅力、勤奋、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重点进行实验创新、实验过程中的规则、规范意识,以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掘。另外,课堂之外还可以通过论文、讨论、辩论、论坛等综合方式对课程进行深入探讨。课堂讨论不仅在线下,线上成立兴趣小组也积极和同学讨论学习方案,指导各小组团队参赛等。
三、总结
高校“课程思政”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由学界提出,目前对于该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既要从课程论的宏观角度进行定位,也要探索在微观层面专业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触点与融合点的问题,从而总结一条适合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实际探索,注重培育课程特色,提出了“艺术+思政”的新育人模式。以期能够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落实及推广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