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言静态动态特征对比及其在互译中的体现

2021-12-29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汉静态短语

王 璐

(洛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934)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个显著差异是英语通常表现出一种静态倾向,而汉语则表现出一种动态倾向。从广义上讲,名词可以被自然地描述为“静态的”,因为它们指的是稳定的实体。相反,动词可以自然地被描述为“动态的”,指示动作、活动以及暂时的或变化的情形[1]104。

按照这个标准,英语和汉语在许多方面有着很明显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这一特点折射出了中西文化在哲学和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主要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上的不同[2]。这一语言差异对英汉互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功实现了英汉双语的静态动态转换。通过英汉互译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英语的静态优势及汉语的动态优势,同时也可反过来作为译作评价的一个参数[3]。

二、英汉词类用法的静态与动态

(一)英语词类用法的静态特征

英语的静态特征首先体现在英语名词的丰富性和名词相对于动词的优势上[1]105。英语中很多名词都是从动词变化而来,名词化(nominalization)成为现代英语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4]74。种类繁多的名词词缀为其名词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ing,-ism,-tion/sion,-er,-ment,-city等。这些词缀被加在通常应该用动词或动词短语来表达的动作、行为、变化、状态、情感等概念后面,使语言“静止”下来。

这种名词优先于动词的倾向极大地体现了英语的静态特征,可以使句子更加严密、抽象,也更容易表达复杂的意思。英语中体现名词优势的另一个现象是用名词代替形容作修饰词,即名词并列连用。这不仅反映了现代英语追求简洁的普遍趋势,也加强了英语的静态特征。

英语中介词与名词相结合,使英语的静态特征更加突出。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动词短语被介词短语代替,即动态到静态。例如:The machine isinoperation.(这台机器正在运作。)这种转换(operate →in operation)往往使表达迂回,淡化了通常由动词短语表达的动态意义。有的句子甚至没有表达动作意义的名词,只有介词。

动词不仅经常被介词代替,而且经常被它们的同源形容词甚至副词代替以表达动作行为等,这些都增加了英语的静态特征。如:He wasunawareof my presence.→他不知道我的存在。

此外,在英语中,最常用的其实是动作或行为意义最弱的动词——系动词“be”。它常被用来代替有强烈具体动作感的动词。如: The book is areflection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reflect)→这本书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此外,有些动词经常被转换成名词,放在如do,make,have,get,find,give等形式动词之后,作为句子中的谓语,这些形式动词有很弱的词汇学意义,句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其后的名词来体现。这些名词虽然从语法上来说是宾语,但在词汇学上,它们起着谓语动词的作用。这种依靠形式动词搭配名词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使用非常丰富,动态感觉显然被弱化和淡化。

(二)汉语词类用法的动态特征

与英语名词占据优势的特点相反,汉语中表达动作行为和动态含义的动词使用起来非常灵活,经常重叠和重复,这可以显著增加其动态意义。汉语动词重叠和重复的方式千差万别。例如:谈谈(AA),谈一谈(A一A),谈了谈(A了A),想了一想(A了一A),看着看着(A着A着), 说说笑笑(AABB),讨论讨论(ABAB),敢作敢为(ABAC)等。此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具有对偶和重复意义的平行动词短语,如咬牙切齿、惊天动地等。这些短语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动态感,使其更加充满活力。诚然,英语中也有一些相似的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含义相同单词的平行短语,但这些单词通常是名词或形容词,而不是动词,如“ways and means”“spick and span”等。英语中的动词很少同义重复。

三、英汉句法的静态与动态

(一)英语句法的静态特征

英语中一个句子中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其他应该用动词表达意义的动作和行为等必须用其他形式如名词、介词短语、动名词、不定式和其他非谓语形式来表达。英语严格而系统的句法结构限制了动词的自由使用,其特点是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中相对频繁和系统地使用屈折形式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这种限制无疑极大地削弱了一个句子的动感活力,而呈现出层次分明的静态感。

“There be...”句型是英语中非常地道和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是英语静态句法特征的明显体现。在这个结构中,这里的“there”是一类特殊的词,叫引导词,它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在发音和意义上不同于副词“there”(那里)。它在平衡句子结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限制了其他实义动词的使用,提供了使用大量名词的机会。

(二)汉语句法的动态特征

汉语中的动词没有屈折形式的变化,动词及动词词组可以自由灵活地直接用作句子的各种成分。动词在一个汉语句子中随处可见,使句子充满活力和动态。例如:实现理想境界要靠辛勤劳动(主语,宾语)。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调查研究(定语,宾语)。

汉语中的助动词可以放在主要动词之前(如能愿动词“能”“肯”“想”),以及其后(如趋向动词“来”“去”“下来”“过去”)或者前后各有一个。例如:他来(去)借书了。他借书来(去)了。他来(去)借书来(去)了。这三句话都可以翻译成“He’s come(gone)to borrow books.”。

汉语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是另两个增强汉语动态特征的句子结构。它们配合“把”字句和“被”字句单独或共同构成各种多动词谓语,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动态感觉。例如: 他想办法摆脱了困境。→He thought out of the dilemma.

这些独特的结构不仅可以用作谓语,还可以不进行任何形式变化而直接用作其他成分。例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兼语词组作表语)

四、英汉静动特征的整体对比分析

上述英汉两种语言的静态动态特征对比和差异很明显,极大地影响了英汉互译。这点可以从下文翻译实例中得到有力印证。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In the past,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seizing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China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Chinese people worked hard with a united and pioneering spirit, achieving great success in the driv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可以看到,汉语句子由许多独立的动词短语组成,没有连接词,完全靠意义连接彼此。这种线性排列的句式结构,加上动词和动词短语的密集分布,使表达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但英文则要先确定基本的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再把其他成分加到句干上,利用丰富的屈折变化把汉语中的动词词组转换成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状语从句等。这种严格而紧凑的句法形式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立体的层次结构。

五、英汉互译中的应用与体现: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由于两种语言的这一鲜明对比,它们之间的翻译过程通常也体现了动态和静态的转换。因此,为使译文流畅、自然,更具表现力,更贴近译入语的语言特征,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特点,巧妙地改变词类或句式。本文拟通过分享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及其各自的英文译本,来探讨译者如何实现英汉的静态、动态特征互换。

(一)从静态英语到动态汉语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伯家的苔丝》的原文及其两个经典中文译本中的一些例子,一个由文学翻译家张若谷翻译,另一个由译林出版社孙法理翻译。

例1:Angel’s father triedargument,persuasion,entreaty.[5]103

张译:安玑的父亲驳他一回,劝他一回,又求他一回。[6]169

孙译: 安琪儿的父亲跟他争论,试图说服他,甚至向他乞求。[7]126

例2:She maintained a hesitatingsilence.[5]110

张译:她犹犹疑疑地不言语。[6]180

孙译: 他犹豫了一会儿,没有说话。[7]135

例3:Then there was agreetingand ashakingof hands.[5]294

张译: 于是他们三个便互相握手寒暄。[6]418

孙译: 三人彼此打了招呼,握了手。[7]327

例4:Clare wassilent; his heart had risenatthesestraightforwardwordsfrom suchanunexpected,unimpeachablequarter.[5]266

张译:克莱没说话;他没想到,会从一个无暇可指的人那方面,听到这番公正直爽的话,心里立时感动了。[6]378

孙译:克莱尔不作声了。从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绝对可信的来源听到的这个真诚坦率的消息,使他的心又振作起来。[7]296

例1中的原文中用argument, persuasion, entreaty这三个名词来表达Angel父亲做过的三种行为动作。例2中原文则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宾结构,两个句式都呈现出英语典型的静态特征,很符合英语习惯。而译入汉语时,两位译者显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没有照搬英语句式,而是充分发挥汉语中动词的灵活性来表达行为和行动的各种细微含义,根据汉语的动态特点将名词转换为动词,使得译文非常地道自然,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翻译痕迹。如果我们不加任何改变地把它们翻译成“安玑的父亲试了争论、劝服、恳求”和“她保持了一次犹豫的沉默”听起来会很别扭,很不自然。

例3中的原文使用到的是英语的“There be...”句型,直译到汉语中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表达方式。我们从来不说“有一个问候和一次握手”。因为“问候”和“握手”是两种明显的动作行为,应该用动词来表达,以体现动作的动态感。但在英语中,这种表达方式却非常自然、地道,大大凸显了静态特征。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将这种以名词为主的静态句式翻译成以动词为主的动态句式,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4中的两个译文后半句则区别明显。前半句两位译者都通过动词替代形容词的方法来实现静动转换。孙法理的译文后半句长长的定语十分拗口,不太符合汉语习惯,翻译痕迹很重。而张若谷则通过动词“没想到”和“听到”来分别译出“at these straightforward words”这一介词短语和“unexpected”这一形容词,使得他的译文更地道,也更具有汉语的动态特征。

(二)从动态汉语到静态英语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巅峰之作,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汉语的精髓。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译文工作。本文从他们的译文中选取了一些典型实例,探讨他们是如何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特征转换的。

例5:平儿,周瑞家的忙起身,命刘姥姥说:“只管坐着,等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第六回)[8]178

译文:Pinger and Mrs.Zhou stood up at once,tellingGranny Liu to wait till she was sent for.They left herstrainingher ears,withbatedbreath, as she waited in silence.[8]179

例6: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第二十六回)[8]734

译文:Now this freshknockingon the gate only incensed her further.“They’ve all gone to bed,” she cried,nottroublingtoaskwho it was.[8]735

例7:林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中不觉已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第二十八回)[8]766

译文:Thisappealand his obviouswretchednessmelted her heart.But throughsheddingtears of sympathy, she kept her headloweredand madenoreply.[8]767

例8:(宝玉)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衾枕被褥还是旧日铺的。(第七十七回)[8]2352

译文:TherewasQingwen on an earthenKangcovered with a coarse mat, although at least she had her own pillow and bedding.[8]2353

上面的每一句原文都有若干动词或动词短语指示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然而,由于英语严格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各种手段将这些动作意义明显的动词转换成其他诸如名词、介词短语等形式,以遵守英语的表达习惯,即将动态的汉语表达转换成了静态的英语句式。包括变成介词短语:屏声→with bated breath;变成动名词或名词:又有人叫门→this fresh knocking on the gate,不语→no reply;变成分词:命→telling,侧耳→straining her ears,并不问→not troubling to ask,滴下泪→shedding tears,低头→her head lowered。有时,为了使英语句子易懂自然,汉语中的动词甚至不得不被完全省略或通过意译进行大的改变。在例5和例6中的“坐着”和“听”的含义在译文中几乎看不到。受限于英语的句法结构,这些行为和动作不能像汉语那样清晰明确连贯地表达出来,而只能模糊淡化,构成静态感十足的英语句子。例7和例8中的英语译文更是动态汉语向静态英语转换的典型。前者译文将黛玉的“听了”“见了”的动作神态转化为抽象名词用作了主语,而后者则采用了“There be...”句型,省略了宝玉的动作(看)和晴雯的动作(睡)。两处译文均在句式上变成了静态感很强的英语句子。

上述所有例句只是沧海一粟,稍加对比便可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静态、动态特征都鲜明地体现在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原文及译文中。为了使译文更具表现力、更流畅自然、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译者们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英语的静态感和汉语的动态性之间成功实现娴熟转换。

猜你喜欢

英汉静态短语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健民短语》一则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