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农民画”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渠道及策略
2021-12-29梁宏
梁 宏
(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龙门农民画”是一门艺术,“龙门农民画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本文拟结合《龙门农民画》初级教材,对“龙门农民画”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入渠道和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一、“龙门农民画”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入渠道
“龙门农民画”是20世纪70年代生发于广东省惠州市辖区龙门县的民间民俗绘画艺术,根植于岭南特色文化土壤,汲取了客家、瑶族等文化精髓,具有“接地气”的特性。借鉴了岭南刺绣、木雕、剪纸、画花床等民间艺术元素,创造了独具龙门特色的地方绘画形式。
从创作主体和表现内容来看,龙门农民画主要以农民画家为创作主体,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题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演变,“龙门农民画”的民俗、原发、原创特征愈发鲜明,艺术表现形式轻松明快、造型朴实饱满、色彩丰富浓郁。
“龙门农民画”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主要体现在主题的交融、价值的交融和文化的交融三个方面。
(一)主题上的交融
纵观“龙门农民画”创作几十年的发展,“红色”和“爱国”一直是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主线,在难以数计的龙门农民画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寄托了农民画家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同时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对国家炽热的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的讴歌。这样的作品不胜枚举,譬如梁彩欢的作品《和谐》[1]16,画作名称中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主题。画面中展现的是:在繁花盛开的果树下,两位农家妇女带着娃儿坐在木凳上休憩闲聊,竹篮里盛放着采摘来的青菜、豆荚,膝下环绕着欢腾跳跃的农家小狗。无论是人物的动态造型、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还是背景氛围的营造、浓郁色彩的施染、充盈紧密的构图等,都呼应着画作主题,“和谐”得恰到好处。
再如骆雪芳的作品《佳果丰硕》[2],中心式的构图直观呈现了一家四口收获龙门年橘的喜悦场景,挺拔有力的父亲在伸手采摘,母亲一手托着篮子,方便临时存放父亲摘下来的年橘,另一手忙于照顾一对儿女。稍长的女儿正在帮助父母整理藤筐中的年橘,年幼的儿子却禁不住熟透年橘香甜的诱惑,开始大口大口吃起来。而纵眼望去,那硕果累累的年橘树果实似垂到地上,让人产生一种“摘不完、吃不尽”的喜悦感。不难理解,作品所要反映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通过付出辛勤劳作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
诸如此类的作品创作灵感皆来源于龙门农民的现实生活,富含着蓬勃的生命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倚重于图像传播功能作用于小学生群体的思想,使爱党、爱国成为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所塑成的思想情操,往往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归属感、强化民族凝聚力方面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价值上的交融
龙门农民画作为岭南农民生活的活态信息载体,承载着优秀的农耕文化,不仅阐释了岭南农民活动的林林总总,也深描出了农民生活的过往、现在及未来,兼具横向共时性和纵向历时性的特点。农耕文化的深层内涵,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在龙门农民画中完美体现。比如农民画家王汉池的作品《勤劳人致富梦》[1]9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画面下方插秧、收割的3个人物形象与画面正前方人物头像大小形成悬殊差别,另外,采用变形的手法,将人的五官变形为各种水果形象,眉头变形为菠萝,嘴巴变形为香蕉,头发蜿蜒变形为荔枝、桂圆、木瓜等瓜果,将人与自然进行了图像的融合。同时,传达出这样的思想:在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下,通过勤劳耕耘和充分发挥智慧,大自然回馈满足人的需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陈少元的《乡村广场》[3]35则描绘了乡村广场内外的场景,妇女们跳着具有现代气息的扇子广场舞,小朋友们开心地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青少年们则进行着篮球、乒乓球运动。另外,还有老幼皆宜的书法、象棋项目等。展现出一派睦邻友好、乡村文化兴盛的局面。不仅反映了龙门农民的现实生活,同样也诉说了龙门农民期待的理想生活。侧面映射出岭南特色历史、审美、科技、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将国家的政治认同、社会价值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以感人的画面来滋养小学生的心灵,辅以课堂中“讲故事”方式的传授和讨论、思考,使小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求文化寻根和铸魂,进而使中华的根脉得以不断延续。
(三)文化上的交融
不可否认,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不仅是技能训练,更重要的还有文化的学习,在教授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还有视觉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文化传承与交流应包含中国本土文化艺术和国际主流文化艺术,做到“既知己又知彼”。从这个意义上讲,“龙门农民画”作为本土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凸显,民间美术本身所具有的“构成要素丰富性、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渗入、内容选取的典型性和与生活的紧密贴合度”[4]等特征在“龙门农民画”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龙门农民画”表征着民族地域审美文化,反映着地域性民族生活习惯,拥有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样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这一点也恰好是小学美术教育所需。
以作品为例,画家黄伟平在他的作品《蓝田瑶族舞火狗》[3]44中刻画了蓝田瑶族少女“成人礼”的仪式流程,“每年中秋之夜, 称‘团圆节’,瑶乡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舞火狗活动,以资纪念,同时也是少女的成年礼仪”[5],活动当天,将由未婚少女们来扮演火狗。“按照传统,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3届的‘舞火狗’活动后,才有资格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6]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黄伟平不厌其烦地刻画出了“舞火狗”活动每个环节中的每个细节,形象化地讲述了蓝田少数民族瑶族文化,兼有着少数民族文化记录和艺术创作的双重属性,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开放性,既满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又因地制宜地渗透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思维径向,使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具特色。
类似的作品还有画家钟永廉的《做棚节》[3]16。“做棚节”是流布于龙门县各乡镇的民间春节习俗。在春节期间,村民们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即“棚日”,“在这一天准备好美味佳肴邀请亲戚朋友来庆贺,并请外地戏班唱戏助兴。热热闹闹过春节。因为过去民家的房子格局小,无法安顿众多亲戚朋友,就在围屋前搭棚解决。远方的亲朋还要带上过夜用的棉被、席子等,故称‘作棚’。旧时的棚,是用席、稻草及竹木搭成的”[3]16。在进行龙门农民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读画”,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解析。分析画家怎样围绕“作棚”主题进行绘画表现,如何处理画面的结构关系,采用何种方法营造画面气氛等,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充分思考,并留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感受和分析作品的乐趣中。此举不仅能锻炼学生敏锐的艺术眼光,更重要的是能够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塑造良好的价值意识也大有裨益。
二、“龙门农民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当我们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或观看一部生动的电影时,往往能够沉浸其中,获得美的享受,暂时忘却周围的世界而进入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中。“龙门农民画”的小学美术教学也是如此,需要美术教师用心去营造情境,能够将小学生吸引、带入“龙门农民画”的艺术氛围中。
营造“龙门农民画”学习与创作氛围需要调动全方位多感官,这就意味着要将视觉感官、听觉感官,甚至触觉感官、嗅觉感官充分发动。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眼睛能够欣赏到“龙门农民画”作品,耳朵能够听到客家山歌、瑶族歌谣等动听的声音。同时将一些教材内容设计成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声音、文字、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展开学习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农民画博物馆感受农民画的艺术魅力,访问农民画家,参观农民画家的工作室,切身体验农民画创作过程,以激发起学生对“龙门农民画”的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小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龙门农民画”的学习和创作中。
(二)对话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力可理解为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转型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创造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学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龙门农民画”教材中已经有“你知道吗?”“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涂鸦绘”“想一想”“交流活动”“课外拓展”等板块,这些板块的设计巧妙地突出了重点,又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空间,教师也易于灵活操作和实施。
按照对话式教学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尽量安排、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活动,以便使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正如卢梭所言:“真理的数目同谬误的数目一样,是没有穷尽的。因此,我们对施教的内容和适当的学习时间不能不进行选择。”[7]比如在“你知道吗?”板块中引导学生分享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龙门农民画”中呈现出的事物,将美术语言与社会情境紧密相连。其次,动态化学习内容。比如在“交流活动”板块中穿插有模拟性的“龙门农民画”美术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画作中的角色,演绎画作中的故事。或者是在“说一说”板块中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对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或者在“涂鸦绘”板块中要求学生使用综合媒材融入各种形状、结构和色彩的作品,尝试不同视觉艺术表达。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由模仿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从鉴赏、摹写画家经典作品开始,开展多元化活动,逐步过渡到自主创作。
(三)小组协作模式,教会学生合作
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创意并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在“龙门农民画”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指的是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等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将班级学生混合编排成几个小组,这些小组是异质的学习团体,一般5—6人为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切磋琢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理解课程内容,还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不但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要求学生富有想象力、决策力、创造力。事实上,绘制“龙门农民画”既是一项富于精神内涵又注重手工操作的美术实践活动,要用到多种创作技巧,团队合作更有利于作品的顺利完成。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比一比”板块中,教师可以发出挑战,为每个小组设定目标,小组之间进行智力和行动上的博弈,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发挥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小组学生间有效地合作、相互探讨、共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注入有活力的教学评价,维持学生创作热情
学习成果评价历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科学的“龙门农民画”教学评价应从三个维度去把握: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从作品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和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可量化。
第一,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好奇力、冒险力、专注力、变通力和独创力。好奇力指的是学生经过怀疑和思考后形成的能力,亦即学生在对某件事情产生疑问后,通过询问、调查和探索等行为寻找答案的能力。比如在“龙门农民画”教学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研究的兴趣,在创作“龙门农民画”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冒险力则指学生面对新事物不能确定是否成功,但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通过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专注力在“龙门农民画”的美术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持续专注并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尝试各种方法克服困难、表现主题,能综合运用材料、技法恰当地进行创作。变通力指的是学生在“龙门农民画”的美术课堂中遇到问题时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能够发现新方法、使用新观念解决问题。独创力指的是学生新颖独特的观念或独一无二的形式表现,即能够提出与他人不同且合乎逻辑的见解,以别出心裁的形式语言表现主题,创作出焕然一新的作品。
第二,从作品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包括丰富的想象性、整体表现性和灵活变通性。丰富的想象性是指作品中体现出了学生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表现现实中的既存事物,也能呈现出想象或幻想中的超自然事物和情形。整体表现性是指创作出的“龙门农民画”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宇宙”,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等内在元素和绘画语言之间和谐,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灵活变通性指的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变化与转换的特性,是学生变通力在作品中的延续和体现。具体考察的是作品是否使用了与常规不同的材料、与传统迥异的技法、与大众有差别的表达形式,能够多角度独特地表现主题。
第三,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评价指标,包括启发性、逻辑性和新颖性。启发性是指教师在“龙门农民画”的美术教学课堂中能带给学生思考;上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能合理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能使用具有儿童美术特点的启发性语言等。逻辑性指的是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有逻辑,能够深入浅出,让学生领会教学重点和难点,能为其创造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教案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等。新颖性具体是指教师运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地应用教材,恰当综合运用各种教具,巧妙融合多种教学技巧等。
在“龙门农民画”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摒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而仅谈学生和作品的效果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只有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全面、科学、系统、有效地评价。有活力的教学成果评价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得以感受“龙门农民画”学习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保障“龙门农民画”教学顺利开展,更进一步增强、维持学生的创作激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龙门农民画”艺术是我国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产之一。将“龙门农民画”艺术资源与小学美术教学深度弥合,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良好传承和良性发展,而且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锻炼其动手能力,以及滋养其审美感知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日益多元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借鉴吸收国际主流艺术形式,更要重视中国本土文化,更多关注“龙门农民画”艺术并挖掘其艺术呈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龙门农民画”小学美术课程的完美实施,让小学生们更加健康、生机勃勃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