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

2021-12-29杨智慧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城乡

杨智慧

(河南工业大学 漯河工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一、问题提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产生的现象,是社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文明转化的不可或缺的过程。由于城镇的“磁场”效应,使大批的农村教师流入城镇,从而导致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不足,也导致农村师资队伍质量的下降。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学科结构失衡,农村学校教师跨学科教学和教非所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方面给农村教师队伍增加了教学压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出现下滑,给本来就已经很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最终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的单向无序流动,不利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作为学校的“软实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教师选择从普通学校或者农村学校流向重点学校或者城镇学校,但这种流动多呈现出一种单向无序的状态,这无疑加剧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城乡学校形成“强更强,弱更弱”的不均衡发展趋势,导致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和少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这已经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严重影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多次提出建立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但是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流于形式,仅仅为了流动而流动,并没有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流动的向城性,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合理的教师流动应是一个城乡教师间的双向流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也应相互传递。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向城性流动,造成了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数量的不足,进而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也加剧了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一方面,给农村教师队伍增加了教学压力,不利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出现下滑,就会给本来就已经很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流动的比例失衡,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汉姆和格里夫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物质补偿、家庭负担、个人职业发展、对工作的期望、组织的激励措施等[1]。由此可见,在人才流动过程中,性别和年龄是排在前两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研究教师流动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因素也是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因素上,女教师的流动不及男教师,男教师的流动愿望更强烈。在年龄因素上,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向往城镇学校,这就造成农村学校中年轻教师较少。中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年龄优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群体。此外,在学科结构上,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三)教师流动的随意性,导致农村师资队伍不稳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教师流动比较随意,他们的流动不是遵从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的,许多农村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便想方设法往城市学校调动,很少考虑自己的流动对原来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影响。他们随意性、不确定时间性的流动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通常是一个教师承担多门教学科目。一旦教师流走,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新教师补岗,即使临时调用其他在职教师补岗,对学校来说也是极大的损失,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还要经历一个磨合期。因此,无章无序的教师流动,极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改变了城乡教师的供求关系

随着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县城教师资源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优质教师资源却严重不足。此外,农村学龄人口减少以及随父母进城就读人数的增加,导致农村学生急剧减少,而城镇学生则急速增加,这就加剧了城镇教师数量的不足,于是城镇学校便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去挖农村的优秀教师以缓解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由于城镇的“磁场”效应,使大批的农村教师流入城镇,从而导致农村教师不足尤其是优秀的教师缺少,于是就导致了农村师资队伍质量的下降。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了让其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大批地送娃进城入学。“城镇化的风潮不仅把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土头土脑的农民由乡下裹挟进了城市,也裹挟去了他们及其子女入城改变身份命运的一片希望。”[2]长而久之,就遏制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生源的均衡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较低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程度都得到不断提升,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教育发展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所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影响。

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3]。经多方调查统计,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低于城镇教师,课时津贴以及奖金与城镇教师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就形成了城乡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局面,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势必会导致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外流,一部分农村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便想方设法往城市学校调动,有的甚至换行转业。

(三)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从评价目标和评价过程看,一是评价目标单一,现行的这种评价只侧重于教育教学成绩的发展、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敬业品质;二是侧重于横向比较评价,忽视个体自身发展等纵向评价;三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4]一般来看,教师评价应该从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态度、科研水平及成果、学生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但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校过分强调根据学生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给教师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招致教师情绪上的反感,增加教师流动的可能性。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管理,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但是,在教师管理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对教职工缺乏人文关怀,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比如,多数农村学校实施坐班制和严格的请假制度,教师不得迟到早退,违反规定就要罚款。这种“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自由,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迫使他们逃离压抑的环境,寻找更合适的学校。

(四)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

宏观方面,政府在执行教师流动政策时存在重视不够、理解偏差、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流动关系到人事、财政、组织等多个部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统筹对教师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数政府却置身事外,只负责财政投入,而将教师流动的具体任务交给教师和学校,没有充分发挥教师流动的发起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功能。

中观方面,学校在实施教师流动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培养一名优秀教师不容易,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学校便敷衍了事,“流差不流好”;被迫流动的教师“人在心不在”,只是表面形式上完成了教师流动的任务。这样的教师流动并不能提高流入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不能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微观方面,教师参与流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是流动政策的主体,是流动的对象,但只能被迫地服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在一所学校长期任教的教师“重土难迁”,在心理上对教师流动存在抵触情绪;“被流动”的教师要面临工作地的变动、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收入的差异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流动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规范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

首先,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中央财政应该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住房、医疗条件,通过教师合理流动来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效益,进而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目前,我国城乡教师工资主要体现在绩效工资的差距上,倘若城乡教师绩效工资差距过大,就会吸引部分农村教师流入城镇学校。因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合理调控城乡教师间的工资差距,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最后,建立健全农村学校教师专项补偿机制。例如,给予外地户口的教师一定的住房、交通、通讯补贴等,并根据偏远程度和环境的不同,对教师实施梯度补偿,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改善农村学校的管理策略

首先要实行教师民主管理制,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其次要改进教师评价模式,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实施多元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要充分尊重教师,把领导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收集更多的信息,公平科学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改变以往仅凭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法,注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态度、教学策略以及课堂气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既要客观统一,又要因材施评,对不同教学背景和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有利于激励教师挖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教育个性。最后,坚持“以师为本”,读懂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形成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教师对学校的浓厚感情,使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

(三)加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

教师流动政策具有柔性和刚性。柔性政策主要发挥引导、激励作用,通过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激发教师流动意识;刚性政策主要发挥强制作用,体现了政策的权威性[5]。因此,要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就要坚持以柔性政策为主,刚性政策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是为了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贯彻落实教师流动政策,提高教师流动的意识,强化学校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落实。首先,强化政府的监督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教师流动中的监督职能;其次,建立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对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监督;再次,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对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进行层层监督、层层负责,确立相关负责人和机构,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利,并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实施问责制,对教师流动政策实施过程中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的惩治。

(四)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由于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悬殊,农村学校急需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倡导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组织高校师范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等。省、市和县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了解农村地区学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统筹,科学制定本地大中城市和城镇义务教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对教师进行统筹管理,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援力度,逐步形成区域内“校对校”支援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实习过程中,师范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农村教育的现状,有助于培养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到农村顶岗实习的师范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活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流动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