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死亡,了解自己
2021-12-29○高洁
○高 洁
(作者:河北教育出版社)
《好好告别》是一本纪实文学,记录了作者在美国从事殡葬行业头6年的工作经历。这本书让人思考本应属于死亡的一种自然、宁静和尊严。
作者小时候,目睹了一个小女孩坠楼而死,惨烈的场面刺激了她幼小的神经。对死亡的极其恐惧,致使她不得不通过强迫的动作和仪式化的行为来减少内心的焦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逐渐走出内心的恐惧,产生了“如果能直面死亡、与死神对话,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想法。
正是年幼时作者内心的这种经历,致使她毕业后选择在西风火葬场担任火化工。随后,她去加州赛普莱斯殡葬学院继续学习,考取加州葬礼承办人职业资格证,创建“死亡新秩序”网站,推动殡葬业的改变,鼓励人们接受遗体分解,让死亡不再徘徊在社会的边缘,不再被屏蔽。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改变人们与死亡的关系,揭开死亡的本质,帮助人们直面死亡,还给死亡应有的尊严。
作者主张死亡美学,鼓励家属用新鲜、好玩的方式悼念死者,把“欢乐”还给殡仪馆。人之所以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畏惧感,是因为人总怀着沉重的心情,过于严肃地对待它。人们应摆脱感情束缚和传统的葬礼说再见,直面死亡,让死亡变得安全、干净和美丽。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名词是“意义之网”。这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提出的。人类从出生之日起,就被自己身处的特定文化灌输了特定的价值观,比如,处理丧事的方式、构成恰当和体面的标准等。在有些自以为思想开放的地方,实际上有些想法已经被固有的文化传统禁锢住了。因为这些“意义之网”,多数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瓦里人食人的习俗。作者还讲到,“聘请职业哭丧人是中国有些地方丧葬习俗的一个传统,他们帮助死者家属宣泄哀思之情,力图将葬礼的悲情氛围烘托至极致。”
我记着多年前看过一部日本的电影《入殓师》,印象至深,入殓师让死者获得了应有的尊严。在《好好告别》里,也讲到了日本的死亡仪式。在当代日本的死亡仪式中,遗骨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拣骨”仪式中,入殓师围坐在火化炉边,从炉膛中取出骨头碎片,放在茶几上。死者的亲属用长长的筷子,将遗骨一片一片夹入骨灰瓮。最先夹起的是足骨,然后一点点往上,最后才到头骨。只有这样做,死者才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永恒。
为了完成《好好告别》,作者花了6年的时间研读哲学和历史,并将这些领域中和殡葬业有关的内容引用到本书,增加了本书的哲理性。
我们应理性看待死亡,接受它,不管情况有多糟,人都能挺过去。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否认死亡,那它是在阻碍人们获得善终。对于儿童来说,需要知道生活的真相,现实的爱情和死亡要比故事的圆满大结局好得多。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我们已知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结局:死亡、崩坏、解体,以及失去挚爱时内心遭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