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研究
——以广东省汕尾市为例
2021-12-29林延斌
林延斌
(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广东汕尾 516600)
自2020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国率先打响疫情防控遭遇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1]。在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疫情仍持续恶化乃至失控失序的形势下,我国能够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核心引领的结果。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强大合力,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2]。课题以深入研究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广东省汕尾市在此次疫情斗争大考中的经验成效,并提出深化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
“治理”理论源自90年代的西方话语体系,西方学者在反思西方国家周期性长期性经济危机时认为,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在危机处理和资源配置过程中都会出现“失灵”现象,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和互动合作可以有效缓解或化解危机。这种反思,尽管未能直指危机的根源,即马克思所言的基本社会制度,因而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如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社会冲突不断、多元文化矛盾激化、民粹主义泛滥等整体性困境即为印证,但治理理论却由此风靡全球,至今仍是当代经济社会最热门的议题之一。与西方国家治理一味强调多中心的逻辑思维不同,我国治理体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通过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引领形成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最大优势。
(一)政治引领优势
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这些直接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性质与方向。我们党没有一己之利,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而奋斗”[3]。也正是党的纯洁政治品质、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吸引了不同民族、群体、阶层、个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使党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能够兼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合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就是把党的政治属性贯彻治理全过程,使社会治理秉承代表人民和团结人民的根本立场,不偏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和行动路径,推动社会治理目标与党的主张要求有机融合、同向相行。
(二)组织引领优势
社会治理体系是由多元子系统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及系统间能否相互协调、高效运作需要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实现。从纵向看,我们党是组织体系严密和组织能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三湾改编”以来就强调“把支部建在连上”,不断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全党上下意志统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形成“中央定战略、基层抓落实、党员勇担当”的基本架构。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使党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能够在各领域勇立潮头、引领发展。从横向看,9000多万党员、450多万党组织[4]遍布社会各战线各行业,可谓党员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依靠这种机动性、灵活性,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推动各类群团组织和公民个人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实现党政能量、市场能量、社会和公民能量相融互促,“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5]。
(三)能力引领优势
我们党作为我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肩负的任务使命尤为艰巨繁重,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尤为错综复杂,没有高人一筹和统领全局的执政能力,经济社会不可能行稳致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概念、“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大能力建设标准以及“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项本领要求等,表明不管路走得多远,都要不断增强党的综合治理能力,引领时代前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国家、党政、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协作共治格局下通盘考虑,既着眼党的自身建设,又推进多元协同发展;既注重具体实践能力,也厚植“学习走向未来”的理论底蕴;既要补短板抗风险,也要育先机开新局等。总之,党只有作为先进性的力量存在,才能成为中国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是中国发展之理[6]。
(四)制度引领优势
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需要落实到制度层面,通过制度建设巩固已有的成果,并形成长远指导的规律。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从毛泽东“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7],到邓小平“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再到习近平“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9],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长期狠抓制度改革“牛鼻子”,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以往多头分散、条块分割等“老大难”问题,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汕尾经验
新冠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直以来,广东省汕尾市就把推进基层基础建设、“项目双进”会战、营商环境优化作为全市工作的“三大行动”来主抓,尤其强调要把基层基础建设放在“三大行动”之首,聚焦党建+基层治理,以党建为引领全力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和平安稳定基础,为全市各项工作的落实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正因如此,在疫情爆发后,全市55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0.9万名党员干部才能够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进入疫情大战大考状态,用“高效应对疫情防控”和“GDP第一季度全省唯一正增长、GDP全年全省增速第一”的“双统筹”“双胜利”过硬成果,交出了社会治理优秀答卷。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统筹兼顾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汕尾市作为欠发达革命老区,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形势下,仍坚定落实中央、省委部署,果断摁下经济发展暂停键,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应对疫情防控。市委领导建立统一高效指挥体系,构建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防控体系,把任务分解到各层级、落实到各岗位、量化到个人,层层压实防控责任,推进互联互通互享,破除疫情防控战中所遇到的各种行政体制机制障碍;各单位各战线落实战时举措,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工作方案,开展地毯式排查和“一日一巡一报”,24小时全天候卡点值守,确保抗“疫”无间隙、零遗漏;社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动员号召,有序成立各种医疗服务队、物质运输队、爱心慰问队、巾帼宣传队等,他们身披红马甲,走入一线,与党员干部共同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通过市委统筹引领,形成了“一盘棋”抓统筹、“一把手”抓带头、“一张网”总动员、“一竿子”抓到底的疫情联防联控严密防线。
(二)坚持组织引领,扩大党组织覆盖
人民群众所需,即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向。村(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部位,人口密度较高、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活动密集,防控难度大,尤其需要组织集中力量做细做实防控工作。在抗“疫”打响第一天,市县两级疫情防控联合检疫站全覆盖成立43个临时党支部,4133名市县机关党员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主动请战、迅速集结。4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和挂村干部也在战时状态,“逆行”回村,迅速到岗到位。在家党员、外出返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决响应组织号召,组建党员防控突击队、青年党员先锋队、健康医疗队、心理疏导队等。截至12月底,全市先后成立了826个临时党支部和758支党员服务组(队),这些抗“疫”主力军日夜奔走在村道巷陌之间,道路岔口必设卡,车辆经过必检查,流动人员必登记,群众过往必测温,聚集活动必劝阻,日常生活物资供应必保障,春寒料峭仍坚守,甘当幸福“守夜人”“勤务员”,充分发挥了“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组织就在身边、党员身影就在眼前,从而增强了抗“疫”必胜的信心。
(三)坚持能力引领,推进联防联控
率先建立“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主动监测”四轮驱动等系列工作机制,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体系。一是把网格化治理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全市按村(社区)划分一级网格834个,按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划分二级网格4171个,按党员中心户(楼长)划分三级网格25738个,党员入网入格入户,带头开展“敲门行动”,“扫楼”“扫街”“扫户”排查登记、体温测量、防疫宣传。二是以科技支撑做好流调溯源。面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汕尾市综合运用5G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促进辅助筛查、医疗救治、交通管理、疫情动态预警等不同数据的交叉协同,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精准防控,逐步扩大范围,全面排查关联人员,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是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榜样感召人,模范聚力量。党员干部冲锋无畏、吃苦在前,感召大量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个人在战“疫”一线向党组织靠拢,协同党组织为社区居民做好宣传引导、健康监测、代买代购、可疑线索上报等工作服务,形成全市上下齐动员、广大干群共奋战的疫情防控工作局面。
(四)坚持机制引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就为干部担当。疫情防控一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抗“疫”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大考场,连续打出“组合拳”。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划定严考政治表现、突出评先评优、大力提拔使用等6条“硬杠杠”,激励广大干部挺身而出、担当作为。严格要求全市参与疫情防控党员干部,执行服从安排、明确职责、坚守岗位等7项“铁纪律”,把纪律规矩挺在最前面。发布《关于受理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举报的公告》,明确8种情形的问题“高压线”,严肃处理履职不力、不担当不作为等的党员干部,对个别典型案例全市通报,决不姑息。出台《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开展干部专项考核的工作方案》,突出政治坚定、思想重视、部署落实等9个“硬指标”,全面考准考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疫情防控表现。一套“6789”组合拳,激励干部敢担当善作为。
三、疫情防控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面对此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汕尾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协作、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疫情防控体系,战绩可圈可点,检验和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也正是诸如汕尾市等全国各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效能,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防控疫情,推动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一)强化党的政治功能,坚定社会治理方向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要求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措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西方主要国家政党对疫情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对人民需求回应不及时、不到位,最终导致疫情失控而备受诟病,有的领导人甚至为此下台。相比之下,我国却是举全国之力防控疫情,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位患者,由此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从中看出党的政治功能对增强社会治理内聚力和方向感的决定性影响。
1.明确政治站位。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意味着我们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引领社会治理发展。当今社会阶层群体多元分化,新问题新矛盾不断产生,老百姓的利益需求难以进行有效整合,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破除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山头主义,立足大局思考,听命中央调度,形成疫情防控、紧急救援、资源共享等全国“一盘棋”治理体系,增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信仰力量,及时解决群众“急忧愁盼”的现实问题。
2.提高政治能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把握全局、引领方向的能力,在各种风险挑战情景中,能够保持政治定力、驾驭事态发展。这样,即使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群众刚开始可能不理解、不参与甚至冷嘲热讽,领导干部只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和行动力,先行示范,群众最终总会逐渐受到教育与触动,进而明辨是非、方向或某些事态发展的严峻性,形成对党的信任,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3.涵养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有了明显好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通过此次疫情防控,那些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干部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加油鼓劲;而那些尸位素餐、大搞形式主义的干部受到严肃处置,让社会各阶层群体切实感受到清明政治、清廉政党、清正干部的事迹,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铜墙铁壁的治理力量。
(二)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党组织把社会各种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如进出村(社区)有村民自发守护、工厂集装箱改造成防疫值班“钟点房”、大街小巷挂起“硬核”标语、无人机时刻关注和提醒不戴口罩人员等,通过深化“党建+”体系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的战斗堡垒,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资源下沉。加快把党支部全面建在网格中、楼栋里、村巷处,使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并且放权赋能,增强堡垒作用。二是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努力实现知识化、专业化,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推进区域化大党建。把区域内各支部的物资、人才等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扁平化建设,通过大党建理念推动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共治合力。
2.培育社会参与力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注重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通过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孵化建立各种志愿组织、群团组织,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积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党的政策在基层扎根、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集聚。
(三)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不同国家的疫情防控效能不一,根源为治理制度体系差异。“中国之治”实质是“制度之治”,它们之所以表现出独特优势,根本在于党建引领的各项治理制度“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进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凝心汇智共克时艰的活力,体现了秩序与活力的辩证统一。
1.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只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最末梢,加大力度解决疫情防控以及其他公共治理上个别党员干部乱作为、不作为、假作为等问题,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公生明,严生威”,以此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平台机制。随着经济社会飞快发展,人们相互沟通、联络的平台愈发增多,如官方与民间、现实与虚拟、长远与临时、营利性与公益性乃至合法与非法等平台,需要党依据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结合”理念,多维度协调促进各平台健康发展、有机连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灵活互动的平台机制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