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重大意义的多维思考

2021-12-29李思涵

南方论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减贫小康社会胜利

李思涵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贫困与反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逃避的话题。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成果,不负历史,不负人民。这不论是在历史上、现实上,还是在制度理论上、初心使命上,甚至是在世界上,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性巨变。

一、历史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昭示着我们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转变

贫困一直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难题,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路上务必要拔掉的一根毒刺,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在减贫脱贫的道路上历经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脱贫攻坚战最终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彻底消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回首党带领人民走过的百年减贫之路,我们历经万难,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扛住了历史的考验,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以及后来的《五四指示》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推翻了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这一系列举措为反贫困斗争创造了历史条件,从此穷苦农民翻身做起了主人,从此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我国土地改革运动呈现良好态势,党领导人民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减贫工作,扫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愚昧制度,改变中华民族持续长达千年的贫穷落后状态,使我国在历时一个世纪之久的减贫长征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 对此,中央先后开展“三西”专项扶贫计划、《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开发式扶贫计划等,重视“三农问题”,推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原崛起等一系列扶贫战略行动,减贫行动进一步深化,人民解决了温饱、走向了小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从“扶贫攻坚战”到“脱贫攻坚战”、从吃穿不愁到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2020年底我们如期实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现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在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上都极具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

二、现实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关乎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度

2021年,是我们建党的第一个百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攻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最艰巨一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刻启程。可以说,摆脱绝对贫困关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们走向“强起来”的必然逻辑,因此,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对于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讲具有特殊现实意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五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有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其细化为两个阶段性安排,第一个阶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总体上看,两个阶段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起点、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终点,前后需要三十年。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度来看,它体现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辅相成,二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使命。近代历史上,我们有两大任务,对于前一个历史任务,我们早在建国之时就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当下我们正在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接续冲刺。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后,我们站在发展的新站位、奋斗的新起点,即将迎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从此,天堑变通途,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的沉重枷锁,实现了“富起来”的质的飞跃,迈向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一步一个脚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之上稳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新征程。

三、制度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彰显着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在脱贫攻坚战略行动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行”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摆脱贫困作斗争,为什么中国能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脱贫?这场减贫行动为什么在中国行得通?毋庸置疑,本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决定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脱贫攻坚是围绕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除贫行动,2020年底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脱贫成果,提前十年达到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有力证明。这一系列重大脱贫成果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党的三大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强大战斗力量、磅礴人民力量。这一系列重大脱贫成果表明,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做到全国上下一条心,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重大脱贫成果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办成了包括脱贫攻坚任务在内的许多大事,今后还会有许多个世纪,我们仍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劲往一处使,集中全部力量协同攻克脱贫攻坚这道难关,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效能,在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同频共振中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很好地回答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火车”,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火车头”,推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前提是党领导团结全体人民集中力量消除绝对贫困,在这场除贫的伟大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四、理论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形成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伟大成果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我们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行动指南,是我们在摆脱绝对贫困、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创新发展,是经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强大的真理伟力。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是解决中国脱贫攻坚现实问题的新时代法宝。作为新时代指引脱贫攻坚大获全胜的理论法宝,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历史性、实践性、人民性的显著特质,集中体现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历史性,前后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经历了六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从革命式扶贫到救济式扶贫,从体制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攻坚式扶贫到精准式扶贫[3],困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实践性,是在长期的反贫困斗争中得来的,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得来的,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从贫困区到贫困县、从贫困村再到贫困人口的“扫雷式除贫”,解决了9899万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充分证明了我国脱贫攻坚行动是一次成功的行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被脱贫攻坚这场实践大考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以人民性为价值旨归,可以说,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在长期的反贫困斗争中谱写的,最终取得的反贫困成果也是由全体人民共享的,表明了党从一而终为人民的热忱初心,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根本遵循。

五、初心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内蕴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在我国,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在为人民谋幸福。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时时、事事都在为人民谋幸福。什么是幸福?消除贫困是幸福,改善民生是幸福,共同富裕是幸福,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贫困是发展的瓶颈,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克服了这一发展瓶颈,使我们攻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最艰难一关,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近了一大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其中,消除贫困是首要任务,体现了人民的整体意志。贫困是阻碍发展的“短板”,只有消除贫困,我们才能取得更大更高质量的发展,当前,我们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今后我们仍不可松懈,要继续与相对贫困战斗到底。改善民生是基本目的,符合人民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解决贫困问题,消除了绝对贫困还不够,要继续解决相对贫困,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共同富裕是根本方向,代表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消除贫困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改善民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最终目的,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中,其中人民性作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始终。此外,脱贫攻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的“不负人民”表达相同,意为不辜负人民。“不负人民”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一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是一个说到做到的政党,我们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我们党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承诺,给了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

六、使命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表明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奠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基石,是我们完成复兴使命的必要前提和应有之义。

要复兴,先除贫!贫困,是实现中国发展必须解决的棘手难题,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绊脚石,毫不夸张地说,贫困问题一天不解决,复兴之梦就一天不会实现。当下,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阻碍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最大桎梏,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进步。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全民族与贫困顽疾之间的较量,展现出全党全国人民不怕“硬骨头”、发扬“钉钉子”的拼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使命性:其一,这是具有民族性质的伟大实践,我们的党与我们的民生来就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之中。其二,这是具有使命性质的伟大实践,我们的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这一点上,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付出的艰苦努力。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低,贫困问题层出不穷,反贫困斗争一呼百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们最大的梦想,实现难度极大,绝非轻松易事,不能嘴上说说,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复兴之梦的任重且道远,需要全体人民汇聚成一股消除贫困的强大合力,尽锐出战,精准务实,拧成一股绳,共赴中国梦。

七、世界之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贡献着解决人类贫困问题的中国样本

消除世界贫困是一个全球性命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事业。建党一百年前夕,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无疑是对建党百年的最大赞礼。放眼世界,我国脱贫攻坚大获全胜的骄人成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为解决全人类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样本,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既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战果,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取得过这一成绩,我们用事实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6]。历经5年奋斗,2020年底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达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充分说明了我国作为全球减贫典范,为其他国家和民族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样板,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水平,减贫成效显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我国精准扶贫方略予以充分肯定,表示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与世界各国亲诚惠容、和谐相处,始终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国际合作精神,我们愿意并且十分乐意将脱贫攻坚的丰富经验分享给世界上那些迫切想要发展、急需解决贫困的国家,携手全人类摆脱贫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伟大实践,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事业,凝结了丰富的中国特色减贫智慧,创造了惊人的中国特色减贫奇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特色减贫方案。

猜你喜欢

减贫小康社会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坚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九大胜利召开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扶贫,我们在行动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