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百姓:领导干部的决策源泉
2021-12-29王西冀
王西冀
领导干部既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是群众意志的体现者和协调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最大心愿。
那么,“造福一方”的决策从何而来?从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角度讲,当然是从调查研究来,从实事求是来,从严格科学的决策程序来,从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来,等等。但是实践证明,从群众中来才是其源头和归宿。从群众中来,关键在于“读懂百姓”。
“读懂百姓”,首先要了解群众的发展愿望。一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层次性、多元性、独特性较强。群众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最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发展需要中应该先解决什么问题,先上马什么项目。领导干部做决策就要体察民情,掌握民意,倾听民声,尊重民愿,要甘做群众的学生。思想空了,就到群众中去吸取智慧;工作难了,就到群众中去听取妙计;办法少了,就到群众中去寻求对策。如果领导干部仅仅是站在高处或远处发号施令,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问,对新生事物不闻不知,对群众建议不理不睬,对发展需求不清不楚,那就只会是瞎指挥、乱点谱,最终是自己想干的不是群众愿意干的,调动不起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从存在问题中“读懂百姓”很重要。一个地方存在的问题就是群众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事。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前进一步。作为领导干部,对问题和矛盾要不回避,不忽视,不敷衍,不推脱,不掩盖,要拿出共产党员的勇气、骨气、锐气和正气迎难而上,排难而进,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大胆探索,不怕失败。
信访也是“读懂百姓”的重要渠道。信访是送上门的信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送上门的对策措施。信访里面有文章。客观地讲,信访中有真实的呼声,有虚假的信息;有真诚的愿望,有不好的用心。唯其复杂,更不能掉以轻心、有所忽视。正确的态度是不怕信访。领导干部要与群众走近点、靠拢点,与群众脸对脸、心贴心,敢听群众的骂声,愿听群众的哭声,常听群众的呼声,善于从信访中捕捉群众的思想情绪,掌握他们的言行动态,从而了解最基层群众的愿望、要求、冤屈,在决策中就可以考虑全面,照顾重点,抓准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切实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问题。
是否“读懂百姓”了,从决策的效果上可以衡量出来。群众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决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只要决策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体现了群众的意志,能够为群众所接受和承受,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群众就会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决策规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读懂百姓”,说到底就是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刻想想群众需要我们做点什么,我们能为群众做点什么,永远站在群众一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然,仅仅是“读懂百姓”还不够,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方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决策活动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决策态度;在事关方向、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上,具有敢于决断的见地、勇气和魄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自觉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负责,不断创新。
领导干部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决策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多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多一个决策的参照系,就会使决策增加一份科学性,而缺乏一个方面的直接经验,就少一个决策的参照系,决策就可能少一份科学性。所以领导干部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经过不断地总结积累,使个人的经验丰富起来,从而实现在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面前从容地、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决策。
一句话,民之所思、民之所盼、民之所愿、民之所求,永远是领导干部的决策之要、为政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