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资源 提升语用能力
——低段“读中学说”教学策略谈
2021-12-29刘华青
□ 刘华青
一直以来,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大多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容易忽略对语言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的培养。纵观这一学段的四册教材,到二年级才设置“写话”教学内容,且次数屈指可数。因此,在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读中学说”就尤为重要了。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言语发展的规律,紧抓阅读教学,关注词和句的模仿训练,让学生逐步进阶,为写话和习作打好基础。
一、组合用词,丰富语库
文本是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逐步构成的。因此,第一学段说话练习应该从词开始。统编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积累。下面以叠词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简单叠用,感受用词效果
低段教材中,儿童诗篇目较多。这些儿童诗的特色之一就是运用了很多叠词。比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课堂中,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月亮、小船、星星、天空等进行观察,进而发现“的”字后面的词表示某种事物,“的”字前面的词则描述了事物的特点。教师适时启发学生:“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弯弯的’呢?”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说说。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太阳、树叶、楼房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形状、颜色等,学着用上叠词,说一说“()的()”,彼此听听对方说得是否准确。
慢慢地,学生还会接触到其他的叠词形式。如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中出现了“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的词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与课文中的短语“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进行比较。然后,模仿运用,“乌黑的头发”可以说成“乌黑乌黑的头发”,“太阳”可以用“火红火红”来形容……学生在仿说、比较中真切感受到叠词的表达效果。
(二)变式组词,感知构词特点
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中,有这样三个短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相较于“小小的船”这类短语,本课中叠词的位置出现了变化,都移到了事物的后面,从而提炼出“叠词后置”这一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说话。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想一想苹果是怎样的,香蕉又是什么样,用文中的语言形式说一说,并将仿说的范围拓展到其他事物上。
学习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时,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中的“碧绿碧绿”再次出现——“河水碧绿碧绿的”。叠词的位置同样有所变化,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尝试模仿:梨花雪白雪白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在描写事物时,此类表达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了。
上述叠词在许多课文中都有出现。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感受构词特点,体会叠词的格式之美。
(三)灵活化用,积累优美短语
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点点嫩芽”时,启发学生:“‘一点一点的嫩芽’叫作‘点点嫩芽’,那‘一朵一朵的野花’就可以称为‘朵朵野花’,‘一片一片的树叶’就是‘片片树叶’……”然后出示填空题“()春雨、()春雷”,引导学生将量词转化为叠词。学生想到了“点点春雨”“丝丝春雨”“场场春雨”等等,在运用和表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美的短语。
除了量词,拟声词也可以叠词的形式出现。一年级的《青蛙写诗》《项链》《树和喜鹊》中都出现了叠用的拟声词。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字词句运用”中直接设置了相关的拟声词练习。学生可在练习中发现拟声词叠用的趣味。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模仿创造的素材。教师要发挥这些素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敏锐性,让学生养成欣赏的习惯和模仿的意识。
二、关注句型,积累范式
语言材料是语言经验的基础。吴忠豪教授指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规范的句型输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最大程度地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关注特殊的句型,引导学生开展说话练习。
(一)加强指导,养成完整表达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大多还未形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把句子读完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时,学生尝试用“我的前边是谁”“谁在我后面”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整个句子的结构,这样练说时才不会遗漏。再如,模仿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中的一问一答时,对于“谁的尾巴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学生要用完整的句子来应答,从而强化句子意识。
(二)仔细观察,发现句型表达的规律
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经常出现“照样子,说一说”或“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对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样子”的规律。以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课后第三题为例,围绕描写葡萄的句子,教师用课件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标出,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接着,教师出示公园花圃图,以填空的形式启发学生填一填句子,进行仿说。最后,出示操场嬉戏图,让学生模仿练说。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句型表达规律,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三)以读促悟,习得表达情感的方法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蝌蚪游哇游……”(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不难发现,“爬呀,爬呀”“游哇游”“漂哇漂”这类表述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以《纸船和风筝》为例,教学中,教师出示课后习题“读一读,比一比”中的两组句子。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纸船漂的时间之久、风筝飘的距离之远。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说出“小蜗牛爬呀爬,终于爬回了家”“小蝌蚪游哇游,游到了妈妈身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境,用类似的句式说一说。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下雪啦,下雪啦”,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中的“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等句子运用了反复手法,简短而充满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这些语句,同时适时点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类句子,让这样表达情感的方式深入人心。
(四)发挥想象,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进行说话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如教学完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中描写四种奇石的句子后,教师出示一些怪石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为它们起名,学生兴趣极高:“天狗望月”“老翁采药”“仙女弹琴”……之后,教师让学生读读课后第二题中的两个比喻句,用上“好像”或“真像”,将短语扩展成句子,把石头的样子说清楚、说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语言材料,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评价。学生在模仿运用中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了解结构,强化语用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提出,“语言建构”的基本内涵是“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显然,对刚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小学生而言,具有明显语言规则的文本最能帮助他们“凭借语感,逐步走向理性”,最终形成语言建构能力。
(一)借助提示,有序表达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等课文的课后习题提出了按顺序讲故事的要求,而且习题或提供图片,或提供关键词句。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提供了“象脚鼓”“凤凰花”等四个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运用这些词有序地说一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形。此外,教学《大禹治水》《风娃娃》等课文时也可以根据课后提示,让学生练习讲讲故事。
(二)比较阅读,细致模仿
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出示第3、4 自然段,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雾说的话,再用“于是”把雾的想法变为行动,写雾是怎么做的,最后写雾的行为带来的变化。之后,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对于藏起来后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细比较文本。学生发现文本中都有“无论是……还是……都……”这一句式。教师追问:“‘无论是’和‘还是’后面的内容,能不能换一换呢?”学生在尝试调换后会发现,这一组关联词前后的事物之间隐含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规律,所以不可以调换。这样,学生在模仿时,也会按这样的顺序用“无论是……还是……”来说话。
(三)入情入境,想象补白
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留白。教师可以发掘这些留白,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补白。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是按“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怎么做—带来的结果怎样”这样的顺序讲述故事的。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用“风娃娃知错就改,他来到广场上……”作为开头,让学生仿照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中,教师要有“读中学说”的意识,准确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思维训练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练说,使学生的表达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