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红船往事》艺术特征探析
2021-12-29孔娟
孔 娟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也标志着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危亡之际应运而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由浙江传媒学院领衔创作的音乐剧新作《红船往事》,用别样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这部《红船往事》由艺术院校师生为制作班底,将教育资源与创作资源融为一体,获得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的荣誉。2018年11月,作品登台首演,以新时代创作审美所特有的文化观感对“红船故事”再度构创。内容感人至深,精神振奋人心。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缅怀共和国英雄。
一、戏剧创作立意推陈出新
百年前的今天,原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被突如其来的“例行检查”干扰,无奈之下仓促转移至嘉兴,在南湖上的一条红色画舫中完成会议内容。嘉兴南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也见证了风雨百年的砥砺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过往,以及参加会议的建党元勋,成为各种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争相表达的题材。通过各种形式重温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展现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伟大精神。作为浙江艺术家群体,深切感受到南湖红船所给予的创作启发,经过审慎思考,最终选择了采用音乐剧的形态呈现新创作品,这也是一种极具创想力精神的挑战。此次,《红船往事》的创作立意与音乐剧形态的碰撞,一方面,力求能够摆脱对同类题材史实的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希望获得更为宽阔的舞台演绎自由度,将镜头视角和表述方式编创得更为新颖独到;另一方面,音乐剧体裁更加符合校园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其创作成果的形式特点也更为贴近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审美诉求,适合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当下的传播。于是,便形成了有关《红船往事》的基本创作立意。在全剧的设计理念方面,导演陈物华和编剧戴晓泉凭借多年的创作经验,为《红船往事》设定了熟悉且新颖的戏剧创意线索。
首先,作品通过音乐剧形式对“红船”故事进行据实性的考述与呈现,秉承着以史为凭、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张、不偏执,真切还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实际情况,保证对人物和社会氛围刻画的写实感。有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资料十分详细,在以往的各种戏剧作品中依然得到充分诠释。此次以音乐剧的形式进行创新演绎,虽然表现手法和戏剧体例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核心主题的解构仍需还原本质,保持原始风貌,以此达到教育、歌颂和警示的目的。
其次,作品突出新意,力求“化腐朽为神奇”,深刻提炼人物生活和事业中的真挚情感,融入爱情、亲情、友情等人文内容,全方位呈现革命斗士丰富且朴实的人生。创作团队“抽丝剥茧”,最终选择了毛润之、李大钊和杨开慧三个人物,将三人不同的革命人生作为揭示戏剧主题内容的核心动机。由于绝大多数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本身已十分熟悉,因此在《红船往事》的全新创作语境中,需要在保持客观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主旋律情怀侧面更具人文精神和人性情感的故事体系。只有充分发挥创想力,才能获得引人入胜的表演效果。
此外,新作将戏剧内容全部聚焦在革命者人生的多面性上,改变了常规的“二元对立式”戏剧手法,采用“一元纵深”的方式,淡化和模糊反派人物的形象。这样的创作视角在当前戏剧舞台上已然成了一种潮流趋势,无论在舞剧《醒狮》还是在歌剧《贝拉日记》《英雄》《松毛岭之恋》中,均将反派形象放置在隐性位置,从而预留出充分的空间,对正面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当然,在语言对白、歌唱、舞蹈、表演和舞台综合设计所营造的紧张气氛中,戏剧的矛盾性丝毫不会减弱,并不妨碍对戏剧本质的揭示。《红船往事》中将反派势力设计成“黑暗者”形象,这种设计不仅带来艺术审美层面的全新观感,还预留了充分的笔墨来刻画核心人物,保持对主线剧情由始至终的关注度。细致的层次划分和多维度的人物关系梳理使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平易近人。
二、剧本结构设计别具匠心
众所周知,戏剧艺术是西方舶来品,在20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之后,进行了快速的民族化转型。早期的中国戏剧作品多采用“起、承、转、合”的解构运动规则,按照中国传统文学中“赋、比、兴”的方式逐步达到高潮。层层递进的表达手法将一个个微观故事紧密衔接,以正叙方式向前推进。在新世纪的创作审美中,对于传统叙述口吻采取了兼具继承发扬和转变重塑的方式。一方面,在整体结构保持正叙进程的基础上,以音乐剧《红船往事》为代表的一众新作兼有倒叙和插叙。这样的手法不仅能够与当代形成良好的呼应,同时也改变了沉闷的节奏进程,使作品更具时代审美气息。另一方面,一板一眼的传统戏剧陈述方式在音乐剧《红船往事》中被解构为散化织体结构。这一叙述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将诸多琐碎的戏剧事件通过拼接的手法汇集在四幕中,由时间线索进行串联。散化织体的戏剧情节不拘泥于对庞大事件的全盘拆解,通过灵活机动的故事细节表现人物的多面形象,收放自如。通过这一创作理念,《红船往事》被着力刻画为色彩各异的四幕生动内容。
第一幕名为《书海寻觅》。在正式进入情节内容之前,开篇设计了一个当代时间点的引子。以青年男女与“守望者”对话作为引子,在老者的回忆中倒叙历史,时光穿梭回百年以前。第一幕主要讲述了毛润之在北大图书馆翻阅书籍、求学求知的岁月,在迷茫和黑暗中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从前半段的激情慷慨到后半段倾诉情感,北大冬湖上踏冰畅游的情景温馨浪漫,也在毛润之、杨开慧二人心有灵犀中缓缓落幕。第二幕《红色恋人》生动演绎了革命时代恋人“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走进婚姻殿堂的夫妻二人来不及享受幸福生活,便匆匆踏上了筹备会议的征途,新婚宴尔的洒泪分别也见证了内心一团不曾熄灭的红色火焰。其间,他们经历了战乱、胜利、牺牲、营救,身处险境但却矢志不移。第三幕《红色宣言》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出现危急情况,情急之下转移至嘉兴南湖,终于在红船上完成了建党大业。在一曲荡气回肠的《国际歌》中,会议圆满结束。第四幕《我失骄杨》以杨开慧的牺牲为主题,讲述了在重叠时空中杨开慧与毛润之分别、被叛徒出卖入狱和大义凛然走向刑场的画面。随着一声疼彻心扉的枪声,英勇的革命女战士牺牲。至此,时光重回当代,在“守望者”与青年人对“红船”的深深致敬中,全剧缓缓落幕。
纵观整部作品的戏剧结构,具有“散而不乱,淡而不浮”的特点。在一种接近于散文化文体结构的笔力中,将革命者在奋斗中的求索、努力、舍弃、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从另一视角显现出革命者在生活中丰富的情感和温暖的内心世界。《红船往事》的剧本塑造出不同寻常的逻辑节奏,将三位核心人物以及他们对“红色”事业不尽相同的理解牢牢融为一体,形成合力,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与此同时,《红船往事》的另一重要戏剧特点在于对情感的细腻刻画。相对于以往其他作品着力表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历史事件的方式,该剧剑走偏锋,提炼出毛润之与杨开慧的爱情线索。从相知相识到相恋相守,最终走向相望相托。如此轰轰烈烈的革命爱情,无疑是对共产党人伟大情怀的最佳解读。
三、音乐编配理念不拘一格
音乐剧,顾名思义是“以音乐演剧”的戏剧体例。在音乐剧的创作语境中,音乐的核心地位首屈一指,但作为外在的表达“工具”,音乐剧中的音乐必须遵循为戏剧本体服务的宗旨。戏剧名家居其宏先生曾经说过,音乐的戏剧功能是首要的,应不遗余力地为塑造戏剧人物和烘托戏剧矛盾服务。同时,音乐剧中的音乐更为自由松弛,针对性和演绎感强烈,具有更为强劲的剧场表演带动感。在《红船往事》的音乐编配中,对于音乐素材的选择、配置、改编、重塑均有着独到的眼光,呈现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性的华丽听觉感受。
首先,从音乐创作的基底调制方面来看,作曲家采用了历史正剧作品应有的音乐格调。《红船往事》的创作与《白毛女》《沂蒙山》《江姐》等经典作品应具有相同的厚重感。由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许志斌领衔的音乐创作团队,选择了以编制齐备的西洋管弦乐作为核心班底,在音乐塑造方面体现出气吞山河的磅礴之势。在引子、渲染游行集会、慷慨陈词、牺牲就义和尾声等多个重要戏剧节点上,均出现了交响乐充满力量感的演奏,尤以铜管乐器组所发出的金属感声音最为突出,如战斗的号角般冲击人心。大量交响乐元素的引入使音乐背景在纵向和声织体的构架方面显示出丰富、沉稳、厚重的特征,也将百年前社会状态的压抑与激变抽象地营造出来。这种交响化的音乐创作思维,同样显现于剧中大量混声合唱、重唱、对唱等歌唱体裁的调配使用,声势浩大,慷慨激昂。
其次,作曲家以音乐剧的体例结构为支撑,在题材和体裁允许的范畴内将多种音乐元素融会贯通,体现出地域色彩的别致新颖。比如:戏剧开篇的引子部分是一组当代舞台情景,音乐风格在交响乐编制中加入了轻松的流行化和声内容,对时间线索把控得十分精准。当主题“穿越”回到百年前时,音乐立刻转变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交响曲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毛润之与杨开慧均来自湖南,因此在第一幕两人初识相知的过程中,音乐素材始终将淳朴的湖南花鼓戏音乐作为主导动机,符合历史人物的出身和性格。当会址转移至嘉兴南湖时,背景音乐最终回归到浙江人耳熟能详的乐风。借鉴了嘉兴本地民间小调的主题动机娓娓道来,江南水乡的煦日和风被音乐刻画得惟妙惟肖,柔和的旋律线条与极为和谐的和声对位透露出中正典雅之感,一个新兴政党正在阳光的沐浴下迅速崛起。可见,作曲家深谙民族题材戏剧作品的音乐编创之道。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并不拘泥于频率和数量的庞大,而在于关键节点上的点睛之笔。主调旋律织体在横向层面的领衔作用,以及民族色彩乐器恰到好处的应用,使《红船往事》流露出浓浓的中国文化色彩。
此外,从音乐的人物塑造功能来看,作曲家为每一位革命英雄都设计了专属的音乐形象,并形成了革命事业和生活情感的双重线索。作为整部戏剧重中之重的主线,寻求真理之路在四幕剧情中跌宕起伏。为了体现革命者在血雨腥风中英勇抗争的豪迈之情,作曲家选择了对《国际歌》的主导动机进行改编,植入到戏剧的多次高潮中,尤其显示出李大钊铁血硬汉的人物形象。对杨开慧形象的刻画,主要显示于“蜕变”。从最初来到北大求学时赤脚羞涩的湖南方言唱段,到历经风雨之后沉稳的咏叹调歌唱,人物所受到的精神洗礼可见一斑。而在对毛润之和杨开慧的爱情进行描述时,则表达出情意绵绵的温柔一面。在《湘江送别》《飞向春天》《雪花啊,你知道吗》等唱段中,夹杂着湖南乡音和流行风格的音乐旋律显得清新脱俗,将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刻画得出神入化。
四、舞台视觉效果标新立异
当代音乐剧创作的整体风格趋向于新颖、丰富、时尚,在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渲染中,也体现出音乐剧特有的创意和不拘一格的手法。《红船往事》的艺术创作兼具音乐剧和红色题材的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其在舞台视觉层面给予观众的审美感受与众不同。《红船往事》所营造的舞台设计感,一方面具有写实性的传统风格,将百年以前的实际情况真切地还原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又以浪漫主义情怀,用音乐剧舞台所特有的时尚感编织唯美的画面,触动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审美。
从舞美设计的整体感官来看,强烈突出着“变”的意识。首先,《红船往事》的首尾与中间主线剧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差异性,这是由时间线索所领衔的。当代情景画面简约,主要依靠舞台后方的多媒体布景支撑虚拟画面;而主线剧情则采用了虚实相间的造景方式,既有对建筑和室内陈设的写实化雕琢,也有转场时抽象的指代效果。其次,灯光色彩在不同戏剧语境中变化显著。对于冷暖色调光源的切换在各幕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北大图书馆中的暖黄色,北大湖畔上清凉淡雅的银白色,洞房花烛摇曳的红色,红船上灿烂耀眼的亮黄色,杨开慧狱中陈词时压抑的黑色。暖色调与冷色调的交错变化与戏剧内容的跌宕起伏紧密衔接,在视觉层面展现出震撼的效果。光影的瞬息万变与剧情的跌宕起伏关联密切,也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情境当中。此外,在人物装扮的细节层面也体现出变化感。比如,青春年少时的杨开慧带着红色的发带和围巾,一身素雅利落的学生装,英气十足;婚后身为人妻和人母的杨开慧端庄贤淑,一袭浅色长袍具有中国传统女性温柔体贴和知书达理的特质;而在入狱后的残破衣衫充满了写实感,在与前情装束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可清晰感知革命的残酷与其人格的高尚。
在舞台结构布局和调动方面,同样显示出舞美团队独树一帜的创想力。巨大的二层平台在舞台上变换移动,不仅有助于时光交错轮回,也方便场景快速变换中与剧情衔接。为了渲染灰暗危急的环境氛围,舞台特意打破了传统的纵向布景比例,只留下一条十分狭窄的天际线。这既可以代表黑暗即将吞噬光明的岌岌可危,也用以表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顽强抗争。非“黄金风格”的舞台纵向布局方式产生了视觉层面的扭曲之感,审美的“不适感”恰恰体现出特定年代光明与黑暗的博弈以及杨开慧最终以身殉道的悲剧结尾。
音乐剧《红船往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伟大功绩,将理想、奋斗、情感、牺牲等感人至深的重要元素提炼并收纳。作为一部由校园打造的优秀作品,它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具有最为直观的教育、感化和锻炼功能。在首演过后的多场基层巡演过程中,“红船精神”用特有的方式感染着当代人。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需要我辈继往开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