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的教材感知研究
2021-12-29□陶伟
□陶 伟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一、引言
教材是任何能够用于促进语言学习的素材[1]。“教材与教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2],中学英语教师对教材的感知影响教材使用和教学效果。因此,探究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材感知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主要梳理教材建设脉络[3]20-26,阐述教材编写原则[4]10-15,剖析教材现存问题[5]39-46,以及分析教材语言知识(如短语知识)[6]和非语言知识(如思辨能力)[7],很少调研教师教材感知[8]59-65,[9]56-63,“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的种种见解和认识没有公开的渠道去发表或者分享”[10]4。本文通过分析访谈数据,探究上海市17 位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的教材感知,以揭示教材的优点、缺点和改进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于束定芳和宋亚南主编的《基础英语教学:现状、目标与途径——上海市英语特级教师访谈录》一书。全书共22.2 万字,由对20 位特级教师的访谈组成。本文选取其中17篇对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的访谈为研究数据。笔者仔细阅读对17 位教师(表示为T1 到T17)的访谈,对其中提及教材的话语进行标记,进而反复阅读这些话语并进行一级编码。例如,“有些学校,高三只做练习,不上教材,就觉得教材上与不上都没有关系”[11]125(T9)被编码为:教材使用不足。
笔者仔细比较各个一级编码,提炼出二级编码。例如,教材使用不足、教材讲解过度、增加教材难度3个一级编码被提炼为:教材使用不当。将二级编码归入教材优点、缺点和改进方向3个模块,整合分析它们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有少量编码不能归入这3 个模块,笔者的专门分析发现它们主要聚焦教材的创新使用。教材的创新使用反映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观念态度和实践智慧,因而本文独立汇报相关结果。
三、研究发现
上海市的中学主要使用两套英语教材:《英语》(新世纪版)和《英语》(牛津上海版)。前者由国内编者主编,后者改编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香港部分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17位特级教师认为这两套教材存在一些优点和不少缺点,据此指出了改进方向,而他们个人及他们所在学校关于创新使用教材的认识和做法也颇能给人启发。
(一)教材优点
有11位教师提及教材优点。其中,5位教师的评价聚焦两套教材的共性,主要涉及“一纲多本”和编排方式。T14 和T15 认为“一纲多本”本身就是最大优势,因为“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11]199(T15),而且“一至十二年级的这个教材体系是成熟的”[11]179(T14)。在编排方式上,当前的教材“图文并茂,很有趣味性,很有交际性……听说读写都做到了”[11]215(T16),词汇编写和对应的练习设计都“很有语境”[11]216(T16),高考重视的听说“也有体现”[11]52(T4)。
4 位教师评论了《英语》(牛津上海版)在话题内容上的优点。“编写体系、内容话题等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11]101(T7),其话题和内容的呈现“比较具有外语学科的特点”[11]112(T8),“重交际、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它的话题非常贴近生活”[11]36(T3)。而且,“就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而言,牛津教材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内容”[11]123(T9)。
3 位教师阐述了《英语》(新世纪版)在材料选取上的优点。“有一些选材很好”[11]37(T3),“内容比较深”[11]138(T10),既有值得品味咀嚼的文学经典,又有污染治理等关联社会的篇章。T2很认可该教材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和描写文四种体裁及其技能的充分介绍,“学生到了高考前已经知道four types of writing”[11]27(T2)。
(二)教材缺点
共15位教师提及教材缺点。最突出的点是“时效性不够了”[11]185(T14),有12 位教师有此感受。“不管哪一套教材,到现在都已经十多年了”[11]37(T3),“一套教材用了八到十年以后,基本都要换的”[11]137(T10)。很多课文“里面的内容也有点陈旧”[11]127(T9),有一篇课文“当时编教材的时候是杨利伟上天……现在都神舟十一号了”[11]61(T5),还有两篇课文涉及用小店公用电话报案和介绍电脑组件,学生对此“很不以为然”[11]101(T7),他们觉得“紧密联系时代的内容,或者说跟国际国内能够接轨的内容很少”[11]209(T16)。
第二点是教材体系不完整,9 位教师阐述了相关问题。一是内容体系不完整,由于“改得太简单了”[11]76(T6),“经典的如文学方面的材料少了一点”[11]36(T3),也缺乏“学生的探究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或者多元文化意识”[11]7(T1)方面的内容,个别课文只有上海“面积多少,人口多少,还有佘山、浦东新区的介绍这些干巴巴的信息”[11]46(T4)。二是知识体系不完整,《英语》(牛津上海版)在改编时“词汇量减少了很多很多”[11]60(T5),同时由于主要考虑语法安排,“语法和文章匹配的不是很多”[11]37(T3),“语法的紧密度、节奏感和难易的科学性,并不是非常地合理”[11]196(T15),而且教材还“缺少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11]150(T11),同时“音标教学没有纳入到牛津教材”[11]182(T14)。
第三点是教材使用不当,7 位教师提及这一问题。一是很多毕业班教材使用不足,“高一高二还是一个正常的教学过程”[11]140(T10),“高三的教材很多学校根本不上”[11]37(T3)。“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好的”[11]113(T8),因为教材“在深度和广度的设计上挺有层次的”[11]196(T15),“它是我们日常教学的根本”[11]125(T9)。二是少数新教师会增加教材难度,学生接触到高中教材“本来已经是一个飞跃了,新老师还要弄得更难,学生就不适应了”[11]198(T15)。三是很多教师教材讲解过度,本来教材在语法安排上有自己的体系,但教师总会提前讲掉,T14 对此有形象的描述:“如果说整套教材体系是一个橘子,一册一册的教材就是横着剖开来的橘子片,学习的时候,每一片吃下去,各个橘子瓣(=多个知识点)都吃到一点,一片一片慢慢叠上来,最后拼成一个橘子。但是我们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把橘子掰下一整瓣,对学生说‘你给我吃完’,这就不对了:学生容易吃撑,消化不良。”[11]182
(三)改进方向
16 位教师指明了教材的改进方向。教师提及最多的是强化资源建设,有11 位教师持有这一观点。T15呼吁“能不能我们教材的宽度宽一点”[11]197,比如“适当地推出点儿新的,或者多提供几个选择”[11]76(T6),因为“一套教材好不好,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看你提供的资源够不够”[11]186(T14)。一个可以尝试的思路是“编成一种主教材和辅助教材”[11]151(T11),或者说“要有一套选修课程的教材或者拓展性的教材”[11]141(T10)。“教材编写时就配套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11]216(T16),这“至少能给老师们一个选择”[11]127(T9),也给学生“更多的、更广的、更优质的资源”[11]36(T2)。
第二是优化材料选择,有11 位教师给出了相关建议。一是注重时代性,“语言与社会同步,是日新月异在变化发展的”[11]38(T3),教材“也应秉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则”[11]101(T7),篇章选用要有所考量,“20 世纪的是多少,21 世纪的是多少”[11]31(T2),“在科技方面一定要体现时代性”[11]8(T1)。二是注重思想性,“英语是一个人文学科”[11]28(T2),“应该多放一些各个时代比较经典的文章”[11]8(T1),“引发学生思考”[11]61(T5),让他们“既学习语言,又受到陶冶教育,让学生受到启迪与教化,受益终生”[11]152(T11)。三是注重趣味性,教材“最重要的是能使现在的青少年感兴趣”[11]46(T4),因而“要把教材编得更鲜活”[11]224(T17)。四是注重地道性,英语教材“最关键的东西是语言的地道性”[11]165(T12),“学习外语,原汁原味是应该强调的”[11]61(T5)。
第三是改进教材布局。一是不同阶段和年级之间要强化教材衔接,“教材最好有个系统”[11]51(T4),“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一定要有机结合,有所衔接”[11]9(T1),“实现整个学段的连贯性”[11]179(T14)。二是同一本教材内部要强化要素平衡,包括:技能平衡,“体现‘听说读写’的多元要求”[11]9(T1);知识平衡,“区别对待运用词汇、识别词汇和过目词汇”[11]150(T11),“文体要多一些”[11]138(T10);活动平衡,那些效果好但数量少的活动可以设计在“每一篇课文后面,或者每一个模块后面”[11]127(T9);知识、技能、策略、文化和社会平衡,不仅聚焦知识,更“要考虑文本材料如何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11]7(T1),在“策略方法的指导上面,适量增加一些内容”[11]215(T16),“适当地选编中国经典文化的文章”[11]153(T11),“重点回应社会的需求”[11]44(T4)。
还有3 位教师提出建设数字教材。他们坚信“以后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数字教材的出现”[11]111(T8),“利用App开发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练习或者情景模拟操练”[11]224(T17),这“有利于更新教材,常教、常新,使教材的生命力得以延续”[11]151(T11)。
(四)创新使用
特级教师们强调自己作为主体对教材的创新使用,共有11 位教师论及这一内容。首先,多位教师树立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认为教师“应该要有整合的观念”[11]76(T6),“对教学内容灵活取舍,删减补充”[11]46(T4),思考“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11]127(T9),“根据教学目标,对文本加以演绎,诠释出很多东西”[11]204(T16),让“教材活起来”[11]197(T15)。其次,多位教师及所在学校开展了增补教学材料的实践,例如:“一说到丝绸之路,我赶快把马可·波罗的东西拿出来讲”[11]139(T10);T1 及其同事一直主动增加阅读篇章数量,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做到两到三篇文章的extra reading”[11]8;T3所在学校“增补了文学的阅读”[11]37;T6 所在学校“已经有了校本的教材,就是报刊”[11]76;T13所在学校“编了视听教材”[11]174。
四、讨论与启示
17 位特级教师认为教材最突出的优点是“一纲多本”,同时教材有些部分图文并茂、内容恰当、选材合理。这些优点反映了我国教材建设70年的一些态势: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色彩板式设计更加科学,知识内容结构更贴近学生生活[3]20-26。教材主编和出版机构在教材编写和改编中应继续发扬这些优点。
教材缺点包括:时效性差、教材体系不完整和教材使用不当。关于时效性,有论文指出部分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已经过时[12]。本文认为,教材编写要求高、耗时多,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但在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动态建设和更新教学资源来缓解这一问题。就教材体系而言,有案例分析得出,我国高中英语教材在思想内容、语言特点、文化知识和语言学习观四个方面存在不足[10]3-11。本文认为,社会发展对教材体系提出了新要求,研究人员应通过深入调研厘清英语教材对内容和知识的新需求,为编写和改编教材提供借鉴。关于教材使用,主要问题是毕业班存在“以考代教,不用教材”的情况。有评论指出,考题不可能像教材一样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13]。本文认为,主管部门应对“以考代教,不用教材”的情况有所干预,同时,研究人员和教材主编也可以探索如何应对这一现实问题,例如适当减少毕业班教材的单元和篇章数量,将部分内容和知识融入其他年级教材。
改进方向包括:强化资源建设、优化材料选择、改进教材布局和建设数字教材。关于资源建设,我国今年发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也有专家提出了具体建议[14]。可以预测,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近几年将得到快速发展。关于材料选择,注重时代性、思想性、趣味性和地道性等建议与已有研究提出的“有趣”“有意”和“有理”三条原则高度一致[9]56-63。特级教师关于改进教材布局的建议延展了相关研究的观点:高中英语教材单元之间以及各册书之间情境的连贯性有待加强;本族语文化不足,文化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够;学习策略分布不均,部分学习策略表述较为含糊[5]39-46。他们关于建设数字教材的建议呼应了专家观点:新语境下的教材不是狭义的纸质教材,而是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资源[4]10-15。本文认为,这些建议应在未来教材编写和改编中予以落实。
这些特级教师非常强调教材的创新使用,树立了“用教材”的理念并开展了增补教学材料的实践。这说明他们跳出了很多教师还没有摆脱的“教教材”的传统教材观[15],能够通过删减、扩展、替代、改变顺序等方式二次开发教材[8]59-65。这揭示了他们在教材使用上的主体能动性。本文认为,教材使用上的主体能动性难能可贵,应通过理论讲解、使用示范等形式在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培训中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