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编辑原则与特性研究
2021-12-29韩景峰
韩景峰
(中国民航出版社有限公司 专业编辑部,北京 100028)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稳步发展,民航工程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尤其是面对新形势的需要,改扩建机场、新建航站楼和跑道、智慧机场建设等工程项目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在建设标准的要求上也有较大幅度提升。
为了满足民航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中国民用航空局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修编出版“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并有计划地建立行业标准体系,至今已出版标准40余册。
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大量标准的总校、编辑和出版工作,对行业标准的严肃性以及其对民航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感受颇深。与此同时,也发现了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在修订、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的若干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编辑的流程、原则和特性等方面,对标准图书的编辑工作进行简要探讨。
一、明晰标准编号,避免重大失误
根据《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编写规范》(以下简称《编写规范》),结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对于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编号需明确以下内容[1]。
1.标准一般可命名为“指南”“标准”“规范”“规程”“咨询通告”等,其中以“规范”更为常见;规范又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推荐性规范,不同类型的标准在编号上有明显差别。
2.在民航建设类标准中,标准编号均由标准代号“MH”、顺序号以及年号组成,例如MH 5007—2017;而咨询通告则以“AC”开头,例如AC-97-FS-005。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标准为推荐性规范,则需在其“MH”的代号后加“/T”,以注明推荐性的强制等级,例如MH/T 5039—2019;而如果属于修订版本,则还需在新编号的下方标注“代替+原编号”字样,以澄清版本沿革。
标准编号属于标准的重要信息,需要印刷于封面的右上位置处,不得出现错误。因此,在整个编校流程中,编辑需对将出版标准的类型、编号了然于胸,尤其是在图书付印前,需仔细核查封面、扉页、版权、页眉以及文中相关提及位置,对编号认真加以确认统一,以免出现标准编号错误,造成重大出版事故,甚至影响标准的准确施行。
二、风险关口前移,严控出版流程
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一般经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由民航相关技术单位或具备资质的大学、企业等负责主编,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编写和最终评审。这种相对规范的操作流程,为标准稿件的科学合理、质量过关尤其是贴合生产实际,提供了切实保障。在此基础之上,为减少出版错误,最大限度地提高标准质量,编辑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风险关口前移,为编者提供必要的写作辅助。为了更好地指导民航建设类标准的编制工作,保证标准出版的最终质量,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主编了《编写规范》,对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写作方式、排版形式等进行了基本规定。多部民航建设类标准的诞生过程,也充分证明了《编写规范》对标准出版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编辑宜提前介入标准编写工作,与编者保持交流沟通,为编写人员解读《编写规范》,在格式、措辞等方面提供建议。这种出版风险关口前移的做法,能将很多不合规的表述等消除在定稿前。
2.合理安排时间,参加标准总校稿会。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需设置总校环节,这是标准成稿的最后关卡。编辑应在总校稿会上基于出版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减少稿件进入编辑流程后的疑问。实践证明,增加这道工序可以有效增加编辑对稿件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标准质量。
3.严格把控出版流程,做好三审三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可能会进行较大篇幅的修改,从而打乱了预定的编校流程。编辑应充分认识到标准出版的严肃性,对出版程序做严格把控以及恰当调整,配合编者和主管部门做好稿件的三审三校工作。
提前辅助编写和参加稿件总校可被看作是工作前置,发挥编辑的“作者意识”,以减少繁杂的后续修改和最终失误,甚至提出关于内容的合理建议,将标准的编写标准化;而对流程的严控和调整,则是标准出版中编辑“读者意识”的坚守。两者双管齐下,覆盖民航建设类标准出版的全过程。
三、建立编辑细则,树立大局观念
区别于普通学术图书,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用于指导民航生产建设和对工程设施的评价审核,这其中既涉及建设成本问题,又关系民航行业最重要的安全要求。鉴于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编辑不仅需要明确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而且应该在作为重头戏的编校加工过程中,建立清晰明确的工作细则,并对稿件整体拥有大局观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慎之又慎地处理标准稿件[2]。
(一)不可忽视一般性语句错误
因为标准稿件往往需要经过几轮的修改评审,所以编辑容易默认内容已经无可挑剔,转而将精力全部集中于格式和排版上。这样的后果可能会漏掉一些隐蔽性强的语法错误,导致语句表达缺乏严谨性。例如:
跑道进入灯和起飞等待灯的自动化程度为:系统的控制应能关闭其中一套系统或全部关闭。
上例的表述颇具迷惑性,因为语句较长,初看可能词义表达完整,然而其实两处“关闭”分别引领的语句产生了严重的成分杂糅错误:“全部”一词既是第一处“关闭”的宾语,又是第二处“关闭”的主语,两处“关闭”存在冗余。另外,“其中一套”和“全部”在句中的先后顺序也有待商榷。结合语言规范,可建议作者将上例改为:
跑道进入灯和起飞等待灯的自动化程度为:系统的控制应能关闭全部系统或者其中一套系统。
(二)不得随意更改语句表述
标准均由业内专家经过数稿写作而成,虽然并非完美,但也可以称为千锤百炼。很多编辑习惯平时“大笔一挥”,加上对民航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删减改动,这在标准编辑中属于大忌。例如:
对于高高原机场和在高高原机场运行的飞机,民航局都进行运行审定,并制定相关应急程序。
上例中的“高高原机场”属于民航专业名词,如果编辑按照一般理解将其改为“高原机场”,就一定会造成表达错误。故上例完全正确,不应进行改动。
除绝对有把握改正的错别字、标点格式错误等问题,编辑不应随意更改标准稿件的字词,任何微小的改动都可能完全改变条款所要表达的意义,造成释义的天壤之别。正确的工作方法应该是:如果确实存在疑问,应与作者或联系人进行核实,以免改错稿件。
(三)对专业表达要保持怀疑精神
虽然标准稿件由民航专业人员编写并经业内专家审定,然而正所谓金无足赤,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不管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多么小,它也总会发生,并可能引起最大的损失。怀疑精神应该是编辑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在编校标准的过程中尤其如此。编辑需要保持“绝不迷信”的理性,不放过任何漏洞。例如:
滑行道道肩应能承受飞机气流吹蚀并防止外来物损坏飞机发动机。
上例的语句初看表述清楚、简洁,但是如果结合民航具体实际进行认真审读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外来物”是指FOD(Foreign Object Debris),即可能损伤航空器的某种外来的物质、碎屑或物体。在上例的语境中,FOD的定义范围遗漏了非FOD损坏飞机发动机的危害可能性,所以并不准确。应该建议作者:将“外来物”改为更加严谨的“地面物”。
(四)对英文符号和物理单位要“另眼相看”
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往往涉及大量数据和计算公式,这使得其中存在较多的英文符号和物理单位。对于物理单位,要严格按照编辑要求进行审校,同一物理单位需要统一使用正确符号表示。数字与单位间需空一个字符,℃等个别单位除外。而对于英文符号,编辑需严格区分大小写、正斜体和上下角标等细节,确保符号含义的准确。例如:
材料的合成吸水率按式A.4.6-2计算:
γse=C×γsa+ (1-c) ×γsb
(A.4.6-2)
上例是一个普通的民航建设材料吸水率计算公式,在编校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作者在编写时粗心,公式中的符号在大小写、正斜体和角标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在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后,可以逐渐确定:γ为变量,应统一为斜体;γ的角标表示不同状态的吸水率,应为正体;公式中的C应统一用大写表示,并且为变量,应为斜体。故上例应修改为:
材料的合成吸水率按式A.4.6-2计算:
γse=C×γsa+ (1-C) ×γsb
(A.4.6-2)
英文符号在大小写、正斜体和角标等方面是否正规准确,是检验科技图书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衡量编辑业务功底的标准之一。如果不对这些细节进行仔细校验,会严重影响标准的出版质量[3]。
(五)特别注意民航术语的正确和统一
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往往会用到大量行业术语,除认真审核行业术语的正确性之外,编辑还应在审稿过程中特别注意专业术语的前后统一,以及相似术语之间的区别。这需要编辑站在全稿的角度进行审视,用“上帝视角”对稿件建立大局观念,从而消除术语错误引发的误解,同时避免不当修改。例如:
备降时,客舱乘务员一般在客舱内只完成安全检查工作。训练有素的乘务员会时刻做好安全准备工作,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包括迫降。
上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前后分别用到的“备降”和“迫降”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编辑需要准确理解词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保证标准书稿中术语的使用无误。
除以上所列举的五点外,民航建设类标准的审校工作还应遵守其他常规编辑原则。对于标准出版工作来说,在编辑工作未开始前就建立好编辑细则,树立起大局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掌控具体修改,使审校工作更为高效,避免重复性劳动和错漏等问题发生。
四、聚焦特性问题,深挖编辑逻辑
从大的范围来说,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可归属于学术图书,编辑需要遵守学术出版的编辑原则进行审校工作。同时,民航建设类标准也有其特性问题,需要编辑在出版工作中不断总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属于民航标准稿件特性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能关乎编辑职业的工作逻辑,能够提醒编辑人员自己的工作是什么,以及以何种思维去做好编辑工作,由此引发的思考对编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下面就民航行业标准的特性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同行讨论。
(一)符号使用问题
符号使用问题在普通学术类图书中也较常被提及,但因民航建设类标准通常包含众多条目和数据,这使得符号问题更为普遍。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分号的使用,分号内不可包括句号,在标准编辑中尤其需要重视。在笔者编辑民航建设类标准的过程中,对某些符号进行了着重统一和区格。例如:
每年的1—3月,因气温较低,更应注意橡胶沥青的保存。橡胶沥青宜当天生产并使用,如遇特殊情况,宜在140℃~150℃温度下存放,且存放不得超过3 d。
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波浪线“~”;表示时间段时,使用一字线“—”。波浪线与一字线在不同环境下的区别使用,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鲜明地区分时间与数据的差别,更使得民航建设类标准在版面上整齐有序。笔者认为,每一名编辑都应该在编辑规则的框架下建立符合要求的编辑逻辑,同时在探讨中共同促进对编辑业务的认识以及编辑事业的进步[4]。
(二)条文说明问题
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条文经常配有条文说明,以补充正文中无需列明但是对使用者有帮助的信息。条文说明的意义在于补充说明条文内容,以帮助标准使用者理解条文,并没有规定、规范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编者由于对标准条文与条文说明的区别不甚了解,经常将规定性、推荐性的内容写入条文说明,这种错误在民航建设类标准的编写中经常出现,需要编辑予以指出纠正。例如:
【条文说明】混凝土宜表面平整、棱角平直,无明显施工接缝。
上例虽被标为条文说明,但实则进行了条文的陈述,这种编写方法属于大错特错。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如果此表述确实需要明确,应该将其改为条文内容;如果此表述与条文无关,可建议作者在允许的情况下删除。
一般来说,如果条文说明中发现“应”“宜”“可”等标准用词,就说明其可能存在编写问题,错误将条文说明当作条文使用。发现此类情况后,编辑应向编者指出问题所在,严格区分条文与条文说明,这有利于标准发布后的顺畅执行。
(三)标准用词问题
标准用词是指行文中使用的“应”“宜”“可”和“不应”“不宜”“不可”等命令用词。首先,编辑应该明确这些标准用词的正确含义;第二,对于部分标准用词的特殊情况,编辑需要注意区别以统一用法。例如:
拌和设备宜配备成品料保温储存仓,12 h仓内混合料温度下降值不应大于10℃。
在民航建设类标准的编写中,一般情况下使用“不应”来表达正常情况下的严格否定要求。但在上例中,因为与数字连接使用,“不大于”和“不小于”各为一个词语,相当于“小于等于”和“大于等于”,它们与“应”联合起来表达了肯定含义。故建议:将上例中的“不应大于”改为“应不大于”。
在此谨列出以上三点特性问题的处理供同行讨论。编辑工作既需要严格认真,又需要灵活处置,不可机械。努力处理好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中的特性问题,不仅能够保证民航标准的出版水平,而且能够提升标准编辑的业务能力。
五、发挥编辑功能,提高标准质量
无论是从短期效益还是长远角度来看,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都对中国民航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整体来看,虽然民航建设类标准均由业界专家编写而成,但是其稿件尤其是初稿并非完美无瑕,既存在普通学术稿件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与民航密切相关的特性问题,其中大量的修改工作必须经编辑之手才能完成。编辑应该在标准出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控制好编辑流程、掌握准编辑原则、树立起大局观念,严格认真审核内容。做好此类标准的出版工作,是编辑应尽的责任和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编辑自身价值的体现。
希望通过以上的初步探讨,能为民航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甚至同类标准的编辑工作提供些许思路,从而充分发挥出编辑的积极作用,保证民航建设类标准的出版质量,使其成为指导民航建设、服务民航强国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