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生态主义思潮研究
——以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村为例

2021-12-29武则超

南方论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塘村主义文明

武则超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生态文明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内涵,开启了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难点在乡村,起点、落脚点也是乡村,乡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没有生态乡村的建成就没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本文试图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展开对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村乡村生态文明的考察和分析,以期为乡村生态主义思潮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一、中国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已日益由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大工业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于是,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针对能源环境危机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的新兴生态主义思潮,这一政治思潮也是西方国家绿色运动和绿党的意识形态。虽然生态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影响很大,但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珍爱自然生命为核心的思潮才渐渐在中国兴起。生态主义在中国虽起步较晚,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形式。在起步之初,生态文明就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跟其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奠定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在2019 年11 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主义在西方国家早早流行,却始终未能成为国家主流发展战略相比,短短二十年的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就已上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中国不仅将之写进了国家发展战略中,还制定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将环境保护写入了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之中。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只是针对某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而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引领中国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维度和新方向。以此为基础,中国亦不再拘泥于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已日益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引领者。在2016 年9 月的G20 杭州峰会中,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为世界绿色发展开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对G20、世界的发展模式做出了独特贡献。在201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 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百分之百履行自己的承诺,积极建设性推进气候多边进程,推动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谈判,为《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上,我国更是毫无保留的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有利展现了中国主动贡献与分享中国的经验智慧、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无论是推动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是落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利于世界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国都表现出了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应有的大国责任。与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相比,可谓天冠地履。

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教授曾公开指出,“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并明确表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2]原来,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以柯布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就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一种有机整体主义,崇尚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关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并不认为人与自然是处于对立与竞争甚至人类高于自然的状态。“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所倡导的天地人和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统辩证观,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可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哲学观念一直在中国存在。也正因为此,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才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除拥有复杂的哲学传统以外,中国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村在二十多年来的城镇化运动中虽饱受冲击,却依旧有蓬勃发展之势。至今,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据近年来的相关统计表明,自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以来,人口回到农村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3]要想建成美丽中国、成为建成生态文明的国家,首先应该从美丽农村开始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保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所谓“生态宜居”,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所谓“乡风文明”,就是指必须传承发展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习近平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目前,我国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 250 多万个自然村,[5]其中已建成约四万个最美乡镇。实现绿色乡村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日可待。

如果说西方文艺复兴是开启近代工业文明的启蒙运动,那么在中国出现的蕴含东方特色的生态主义哲学和新生态文化,将是21 世纪开启生态文明的一次全新的启蒙运动。

二、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碰撞,激起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火花

乡村因工业文明渐渐衰亡,因生态文明再次兴起。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乡村文明的复兴。在此历史与时代背景下,推动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成为新时代中国乡村生态主义的主要内容。

作为近年来最美乡村建设的崛起者,高邮市菱塘村案例形象揭示了中国乡村生态主义思潮的特点。报告揭示,菱塘村通过开展生态美村建设,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为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实践中,菱塘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的产业优势,坚定走产业振兴之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高邮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菱塘村三面环湖,一侧临山,山水环绕,绿水相依,人居环境优美,卫生改厕达标率、垃圾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近百分之百,村内建有生态健身公园4 处,绿化覆盖率约达占地面积一半,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在1400 个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98%,实现了真正的“山青水净天蓝”。加之菱塘村产业融合发展迅速,通过深化优质粮油、特色水产和林禽等产业,使经济发展迈上了快速、高质发展的轨道。也正因为此,菱塘村曾入选中国名村影响力300 强第279 名,并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村、中国特色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美乡村、江苏省创业型村、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以高邮市菱塘村为例,可以看出中国乡村生态主义思潮主要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乡村自身价值丰富,赋予乡村生态主义新的内涵。菱塘村区域依山傍水,神居山薄雾氤氲,湖泊碧波荡漾,树木黄绿斑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绿色财富。作为位于全省唯一的民族乡的村落,菱塘村更能体现出回汉文化的交融。在特定的日子里,大批回民会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菱塘村充分利用其“回文化”“汉文化”“水文化”“田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打造沿清真寺、明清古街、民族文化宫、民族风情一条街、民族乐园的“一线多点”的民族旅游路线,重点发展以体验回民民族特色的农家生活,每年依照回民传统举办回族乡灯会、清真老鹅节等传统节日,以让游客享受吃“回家”饭、住“回家”屋、干“回家”活等回家民族风情乐趣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观光点。

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主义潮流融合,多元化乡村教育兴起。思想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标准。进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菱塘村通过新建综合性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电子图书馆、村民影院、健身广场等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选树活动使村民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文化价值观。只有真正领悟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人类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实现共同发展。除此以外,菱塘村还制定了 “村民卫生公约”“文明有礼24 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目的地加强村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使村民能够真正将生态文明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从而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菱塘村已达成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为依存、相互协调的美好状态,完美诠释了蕴含着协调、融合、平衡之意的“自信、自立、自强,和乐、和美、和谐”这一“菱塘精神”。

乡村特有的有机、低碳、互助等生活方式,带来了新下乡运动潮流。菱塘村主攻“田文化”这一短板,从“水、路、田、渠、林、村”等六个方面对本村独有的田园风光进行保护利用和景观设计,打造了“显丘、露水、秀村、融绿”的特色田园风光。菱塘村目前已形成三大区域特色农业,西片为“三水”种养区,中片为优质粮生产区,东南片为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区。加之组织实施“标准、品牌、电商”三大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菱塘村的产业发展升级。使之实现了产品绿色化、环境景观化、操作管理智能化,多方面提升了菱塘村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的成效。菱塘村通过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一体化的产业新模式,吸引了一批本地能人投资创业的同时,也引入了一部分各方能人贤士来菱塘创业兴业的新趋势。

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愈发向往绿色生活方式,焕发乡村生态主义发展的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城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水污染已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各类疾病的增加,使人们开始反思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弊端。在生态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形成了一股绿色生活方式的新潮流。这种新型的绿色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倡导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之美。绿色生活的本质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此前提是人类要先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从而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达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效果。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自然教育已逐渐蓬勃发展,当代的“自然教育”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进行“在自然中”“关于自然”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为了自然”而行动的教育。其实,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和精神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而亲近自然,则是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起始点”。

二是注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人类普遍认识到疾病的大幅度增加与生存环境的污染密切相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便成了保障人体健康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追求的提高,一场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正在铺开,绿色有机农业强调“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已成功从概念走向现实。这一全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新型农业模式变为可能,是人类进入绿色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转入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日益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主要特征。

三是主张节俭、低能耗的绿色消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一种主张节俭、低能耗的绿色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基于自身对环保的自觉以及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群众开始主动改变高消费、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使更多的提倡节俭和绿色环保。如今,购买生态产品、减少碳排放、公共交通出行等一系列节约资源的消费行为,已经内化为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节俭、低能耗的绿色消费不仅只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途径。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人赖自然而生,并受其制约。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提。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在绿色生活方式逐渐内化为国民的生活理念的大背景下,乡村特有的低能耗、低成本的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一部分城市人的眼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生活。城市中产阶层的加入,不仅焕发了乡村生态主义发展的活力,也成为中国乡村生态主义潮流发展和乡村文明复兴的有力助推器。在乡村中兴起的乡村文化教育、乡村绿色产业、乡村绿色经济、乡村生态科研等,形成了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生动局面。菱塘村通过自身优势,成功成为中国乡村生态主义发展的灿烂一笔。据史书记载,最早追溯于隋朝,菱塘村已有先民居住。数千年来,菱塘回汉同胞和谐相处,包容互助,孕育了菱塘独特的乡风民俗。依托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菱塘村成立了扬剧团、姊妹花演艺团等文体团队,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复兴的新启蒙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凭借其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菱塘村积极发展生态养殖、景观林木、蔬菜基地,打造出融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分享农业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新业态,使生态文明时代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人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有力推动了中国乡村文明以及乡村生态主义潮流的发展。

猜你喜欢

塘村主义文明
请文明演绎
新写意主义
漫说文明
近光灯主义
在灯塘村(外一首)
对不文明说“不”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文明歌
冬日 新碰撞主义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