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
2021-12-29林萌
林萌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都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力量。疫情因其突发性、又极易扩散,一旦控制不力容易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不仅可能极大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还会给国家甚至全球带来恐慌和灾难。因此,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是抗击疫情严峻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公民的理性选择。防控疫情的参与主体多元,但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新冠肺炎”防控,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众多主体中的“最大公约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疫情防控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意义
疫病都具有传染性,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本文我们只讨论能与人类传播的疫病),使得疫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开始不易察觉,在无意识的接触中急剧感染扩散,从而易引发“爆发式”发展,不仅危及每个人生命健康,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疫情一旦蔓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获得幸免。面对疫情,需要全国上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仅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则明显难以应对。因此,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多方面合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疫情防控,才能够以最快速度在最大程度上防控疫情。只有始终坚持“要紧紧依靠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群防群控,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巩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推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管理、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参与,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全体人民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主体作用发挥现状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防控疫情就是要控制疫病的传播、发展,基本原则是要“开源节流”,开启治疗现有病患,恢复健康之源,阻断传播,截住疫病扩散之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事实为依据,根据人民群众的社会属性,按社会关系分类,从人民群众与自身关系、与社会关系、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分析人民群众在防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在科学防控中的主体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政策一出台,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自觉行动,密切配合。人们自主宣传,自主行动,主动隔离,成为科学防控的宣传员和实践者。一是从自己做起,严格居家隔离,切断了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蔓延风险。二是及时汇报疫情监测相关信息,为政府准确把握疫情,进一步制定精准应对措施提供有力依据。三是主动宣传。信息传播效率对居民防治素养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显著影响疫情防控情况。[1]以主动搜索的方式接收、获取信息时,信息传播效率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时效性必将大大降低。科学防控中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主体作用。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自媒体方式,以实现“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更大范围、更为及时、更加高效地学习、传播科学防控知识、疫情防控政策等,更加及时和精准的信息能够让居民及时了解疫情传播现状,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提高防控意识,抑制疫情传播。[2]通过自主防控、主动宣传,有效保障自身生命健康安全,阻断疫病传播,扩大信息传播广度。个体行动的汇集,产生“蝴蝶效应”,使得防控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落实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构筑起内防止扩散、外防输入最为有效的防线。
2.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应急物资保障是疫情防控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口罩等医疗物资供不应求,是最为迫切需要的防疫物资。企业家主动响应,全国三万多家企业转型生产口罩等防护用品,工人“逆行”有序返厂投入生产。医疗资源紧缺,建筑师、施工工人等纷纷参与。火速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大量方舱医院。13000 多人、1500 多台设备昼夜施工,数十家施工单位紧密配合,短短十天左右先后建成两个集中收治医院,多个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完成了改造工作。[3]这些都是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的缩影。人民群众担任起各自行业角色,根据行业特点,投入生产,有效保障了医疗物资和水、电、蔬菜等生活物资供,为疫情防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平稳渡过疫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重要贡献。
3.在维护稳定中的主体作用
疫情发生,特别是重大疫情发生时,国家、社会处于紧急状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防控疫情,社会状况更为复杂。这时更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才能排除干扰,更加集中精力,专注于防控疫情当中。在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补位,与政府监督形成合力,线上线下齐监督,成为物资转运、防疫物资配发、有效打击虚假销售和不良风气的最大监督群体。理性发声,客观认识疫情,自觉抵制谣言、国外诋毁言论,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个执行有效、安定清朗的空间环境,使全国上下真正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存在问题
事实证明在疫情防控中,我国紧紧依靠人民,在科学防控、提供物资保障、维护稳定防控环境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和提高。
1.疫情预警效率较低,信息不够通畅,人民群众防控参与有滞后性
对疫情预测、评估、预警和相关信息发布的效率,直接影响人们对疫情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据潇湘晨报消息,2019 年12 月8 日,官方通报的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2019 年12 月30 日晚间,一份名为《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落款为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的红头文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12 月31 日,潇湘晨报拨打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热线12320,证实该文件内容是真实的。12320 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在武汉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为何种类型肺炎,还有待查明。[4]从这方面来看,疫情正式预警的效率相对较低、疫情信息传达不够通畅、人民群众对疫情的参与防控滞后。
2.群众防控初期意识有待提高,参与广度和主体作用发挥效能还需提升
一方面面对疫情,心态失衡。部分民众不能理性、冷静应对疫情,出现盲目恐惧担忧、过度过激反应的现象,抢购囤积生产生活物资,苛责防疫工作的不足和漏洞,甚至借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民众由于网络和自媒体便利,“集体排斥”甚至冷漠拒止同胞以降低染病风险,导致“一人小我”“一地局部”的利益保护,破坏“同胞”“乡亲”共济灾难的理念,撕裂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可能陷入猜忌、恐慌、防范和敌视的泥沼。[5]这种现象不仅掣肘疫情防控,甚至影响疫情防控中的团结和稳定,切实转变这类思想,解决这类问题,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人,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效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科学防控知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能力不足,很多积极参与防控,但对于面对疫情该如何防控、在社会事务中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感到力不从心。
三、提升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主体作用发挥的路径
(一)完善疫情防控响应制度机制,提升疫情防控主体作用发挥时效性
在疫情发展早期阶段及时干预,能最大限度防控疫情带来的风险,将对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这就需要作为疫情防控重要主体的人民群众,尽早作用于防控。
一方面缩短应急反应时间,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赋予各级疾控中心一定的行政权和话语权,尽快建立健全高效、权威的疫病监测系统和防控指挥系统。对发现的不明病例,迅速反应、核查上报。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注重其与各行业融合,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各类疫情发生发展风险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另外,疫情信息会影响人们对疫情的真实判断,影响重视程度,这个程度直接决定人们的反应行为。真实准确的信息是人民群众有效参与防控,做出准确判断并付诸于具体行为行动的先导。缓报、瞒报,可能延误疫情的最佳防控时机,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政府要完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做好全程跟进,对疫情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权威的官方公开。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以及疫情有关消息的普及度。杜绝虚假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阻断谣言扩散带来的恐慌。根据官方信息,科学准确判断,提高防控主体作用及时性、时效性。
(二)加强科学教育,强化科学防控疫情素养
由于疫情防控所采取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动限制,疫情越严重的地区,限制则更为明显。停产、停业也因此随之而来。这对人民群众的心态带来了很大考验,面对疫情的紧急状态,一些群众可能出现浮躁、跟风,容易感到虚无、自恃有理而批评否定等情绪表达,只见问题而应对不足的状况,这样的状态不仅不利于凝聚社会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以应对疫情,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疫情缺乏足够的认知,对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知之甚少,产生的内心恐慌而引起。通过几次疫情的考验,为疫情防控积累了一定经验,较之前,居民也会有更好的防治素养。将疫情防控纳入国民教育范畴,作为国民科普教育重要内容之一,把相关知识体系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弥补认知水平、知识层次上的差异任,以提升科学防控水平。强化心理教育,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及时调整非理性的心态和行为,增强人民整体“强心态”,增强理性全面分析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推进疫情防控。
(三)强化宣传引导,筑牢疫情防控主体意识
多次疫情防控中都体现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要更好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通过微博、微信、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树牢“四个自信”。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人对待事物的基本原则,它与人的主观意识形态、世界观等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价值观自然地驱使人采取某种行为——“这样做是对的”——而不考虑或无法解释为什么是对的。[6]线上线下多方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强化政策解读,引导人民群众对自身权利有更全面认识。深刻认识到自身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是无可替代的参与者、管理者,而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客体。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通过思想上的一致性推动行动一致性。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畏困难、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价值观念。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疫情防控时更是如此。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画好疫情防控“同心圆”,凝聚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意识指导实践,通过思想和精神建设,让参与疫情防控、社会事务管理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自觉,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虽已取得成效,但是就各国发展和人类社会而言,疫情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考验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这就强调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和治理中,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中的首创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主体作用发挥增强。但在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推进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更加有效地将治理制度与行为转化为治理效能,仍需进一步在更好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