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背后的隐忧
2021-12-29王文昕
○王文昕
10月6日,“中国男性35年间平均身高增长9厘米”这条新闻在微博热搜榜排名第一。在人们欢呼雀跃的同时,笔者却深感忧虑。身高增长并不等同于体质增强,“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幅全世界第一”固然值得庆幸,但是近些年来青少年体质状况如何呢?
早在2014年就有人大代表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能连续25年下降,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等指标全面下滑。青少年体质状况最大的问题是超重和肥胖。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6-17岁、6岁以下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最近一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人数达到3400万。而肥胖又将带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低龄化。
事实证明,孩子们面临的体质危机正以不同形式显现出来。上海某知名高中参加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查,引体向上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得零分的更是占到了一半。广州市4所中学的3600名学生开学前统一集训,一天下来晕倒率竟达10%。杭州某小学举行运动会,开幕式一个多小时后出现“晕倒小高峰”,约有20名学生被扶到场外……打开网络,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对此,人们往往责怪学校体育缺失,实际上,家庭、社会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如果孩子在学校因运动受伤,家长往往会指责学校。学校疲于应付,就会进一步压缩孩子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老师不敢让学生进行有风险的体育项目,所以出现了“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在校外,适合孩子运动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居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很多户外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当我们怕孩子累着、摔着时,有的国家的孩子却很酷地坚持下来。在日本,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我国家长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日本中小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200米一圈的操场,一、二年级学生每天跑10圈,五、六年级学生每天跑20圈;每天锻炼两小时以上的孩子超过40%;全国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个体育场馆。在美国,家长把陪孩子锻炼当成头等大事,这对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体育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我国各地,体育正逐渐成为学生升学压力的来源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调动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呢?如果我们不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那么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定会不同。
体育的真正意义是培养终身热爱体育的人,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有不断强身健体的能力,享受体育文化并将其带入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中。在“五项管理”中,体质管理明确规定:全面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天体育运动校内、校外各1小时;开足体育课,每个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我们期待着体质管理能促进体育长足发展,真正为孩子们一生的健康幸福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