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邻里效应对农户生态种养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
——以稻虾共作为例
2021-12-29田卓亚齐振宏杨彩艳刘哲
田卓亚 ,齐振宏,杨彩艳 ,刘哲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双水双绿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生态种养技术是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有机结合,以此形成农业内部模块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将污染负效益转变为正效益的目的,是一种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生态友好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方式[1]。稻虾共作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态耦合共生原理,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协调,水稻与小龙虾生产有机结合[2]。因具有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和生态安全的功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呈“井喷式”发展,成为目前中国应用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的生态种养技术模式之一[3]。因此,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的背景下,稻虾共作技术成为缓解我国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农业生产中,作为稻虾共作技术关键采纳群体的农户由于新技术采纳的不确定性和阶段性[4],其技术采纳率在某一静态情况下较高,但持续采纳不足。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作为持续采纳行为的重要前置因素,是稻虾共作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持久发挥的关键。政府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此外,农户的社会人属性和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特征,使得邻里效应成为影响其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关键因素[5]。因此,研究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对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推动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技术持续采用意愿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采用领域,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用的文献较为少见。国外学者主要通过计划行为理论[6]、期望确认理论[7]等经典理论对农户技术的采用行为进行研究,但较少区分采用和持续采用。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对用户移动网络服务的采用和持续采用进行区分[8]表明用户满意度[9]、感知有用性[4]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持续采用。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国内学者逐步关注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感知价值和技术认知等方面。有研究表明农户在技术采纳过程中,从初始到后续阶段其对技术和政策的认知是会发生变化的,有必要研究同一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作用[10]。如政府任何形式的补贴均能有效促进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其中相对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补贴和设备补贴更有利于农户持续采用该技术[11]。此外,也有学者探讨了政府规制和农户积极价值感知对农户秸秆机械化持续还田行为的积极影响及二者的交互 效应[12]。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持续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研究视角上,已有文献多关注政府政策因素、主观感知因素对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而稻虾共作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农业技术,其在应用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且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地处偏远、农业生产者素质偏低,导致政府干预覆盖力度薄弱,可能会削弱稻虾共作技术的传播力度和深度。因此,邻里交流成为农户获取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已有研究多单独探究政府政策对农户技术持续采纳的影响,鲜有关注到邻里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将政府政策、邻里效应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讨其对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交互影响。研究对象上,国内外学者主要就信息技术的持续采用行为展开探讨,少数国内学者关注到了个别农业技术,但是对于稻虾共作这一生态种养技术鲜有涉及。而稻虾共作技术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协调,形成了高产优质、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持续使用模型,利用湖北、湖南和安徽3个省904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并探讨二者的交互效应,以提高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为稻虾共作技术的持续推广提供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1 理论分析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技术采纳的阶段性特征明显[4],而技术采纳强调某一阶段的静态决策,只有通过持续地采纳生态种养技术,才能从本质上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和升级[13]。意愿和行为不完全一致,但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农户的生态种养技术持续采纳意愿是预测农户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重要工具[14]。
持续使用模型指出农户对技术的持续采用是在初次采用行为基础上对技术采用的一种延伸和持续,是基于初次采用后的实际效果与采用前的期望水平相一致、符合个体对技术的采用预期后,表现出的多阶段技术采用决策[4]。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大至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户选择是否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第二阶段是已经采纳的农户进一步决定是否持续采纳该技术[11]。农户采纳该技术后将所获得的经济收益、采纳效果与采纳前的技术期望进行对比,对比后的期望确认结果是农户作出持续采纳决策的重要依据。当技术收益达到农户的期望水平时,农户才会表现出一定的满意度,进而做出持续采纳的决策(图1)。
1.1 政府干预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
政府推广稻虾共作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户用生态种养技术替代传统农业技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部门比较收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政府的干预政策是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微观经济领域有着重大影响[15]。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激发其持续采纳意愿的关键。但由于稻虾市场价格波动大、技术投资门槛高,稻虾户采纳该技术的正外部性无法得以补偿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需将正外部性内部化,通过政策宣传、技术补贴和惩罚措施干预农户的技术期望水平,进而激发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12,14]。
具体而言,在农业技术信息不充分不全面的农村地区,政府通过讲座、技术培训等形式对农户进行稻虾共作技术的宣传和引导,一方面能提高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认知,帮助农户熟练掌握稻虾共作技术知识和操作技巧,促进农户的采纳行为。而后由于农户在初始采纳过程中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体验,达到自身的经济效益预期,农户会产生持续采纳意愿[11]。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户进行稻虾共作技术信息宣传的过程,是向农户传递绿色和生态价值观的过程。农户在接受新的价值观之后,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会发生转变[16]。因此农户在摒弃传统农业技术之后,不仅愿意采纳而且倾向于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其次,新技术的采纳需要农户投入成本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效益风险,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17]。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尤为如此,前期稻田的改造、中期虾苗的采购和后期的维护管理,都需要农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工成本。此外,农业本身的弱质属性,使得农户在稻虾共作过程中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加大稻虾户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而政府通过直接资金补贴、兴建基础设施和提供信贷支持等形式对农户进行补贴,能够弥补农户采纳新技术的额外成本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差值,降低稻虾户收入的不确定性,改善农户的经营收入和绩效[14]。但第一阶段技术采纳所获的直接收益不足以覆盖高昂的初始成本投入,所以农户在预期收入和成本的驱使下,可能倾向于持续采纳该技术,在不断积累种养经验的同时增加经济收益,以抵扣初始的成本投入,最终获利。最后,相比政策宣传和技术补贴,惩罚措施作为一种负向的强化措施,通过法律法规、经济处罚等形式对农户的不良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并不会由于农户不采纳或不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而给予农户惩罚。此处的惩罚,主要是针对农户的非生态生产行为而言,如过度使用含磷农药和化肥等。在此背景下,农户基于经济理性和现实压力,更愿意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向生态生产方式转变,以降低今后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违规 成本。
1.2 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
邻里效应广义上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效应,这种效应为个体学习技能、交流经验等提供了机会[18]。本文中的邻里效应指的是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其技术采纳决策会受到邻里农户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邻里交流和邻里示范两种途径发挥作用[19]。一方面,稻虾共作技术知识具有可传播性,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该技术知识通过邻里交流的渠道被其他农户所利用,进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有效降低农户信息搜寻成本[20-21]。另一方面,农户采纳该技术后,邻里之间通过交流对该技术的有用性等形成一定的评价。若农户在采纳后对该技术的评价好,满意度高,则倾向于持续采纳该技术;反之,则不 会。此外,农户对邻里较强的认同感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使其将邻里经济选择的后果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于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拥有较强农业生产能力和高额农业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会倾向于向此类主体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稻虾共作技术。二是资深邻里、村干部等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起到示范作用,形成角色模型效应,有效降低农户风险认知,促使农户在采纳行为的基础之上产生持续采纳意愿[5]。
1.3 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的交互效应
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作为两种不同属性的技术传播渠道,对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和过程,易出现不同维度之间的交织互动,导致二者在实际影响过程中存在着交互效应。政府政策属于正式规则,主要通过外在强制约束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实现目标[22]。相比之下,邻里效应作为非正式规则,一般产生于农户间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互动交往,通过农户间的相互影响,使农户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进而实现对农户的技术引导[23-24]。
当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存在功能上的重叠时,二者表现为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25]。政府主要通过宣传政策、技术补贴和惩罚措施等引导手段,向农户普及稻虾共作技术要领,降低技术采纳成本,约束农户的非生态生产行为,促使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邻里效应则通过邻里交流和邻里示范发挥作用,邻里交流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能向农户传递稻虾共作技术信息,邻里示范能增强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认同感。因此,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出现了技术引导功能上的重叠,从而可能表现出替代关系。
当二者存在功能上的差异表现出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策略性地合作弥补自身不足,表现为互补关系[26]。邻里效应虽然可以通过技术知识溢出和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的积极性,但农户最终是否采纳或者是否愿意持续采纳还取决于农户的个人意志,故邻里效应作为非正式规则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相应地,政府干预作为正式规则虽具有强制性和确定性优势,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及政策执行效率等问题,政府干预的覆盖力度有限。因此,一方面,政府干预可为邻里效应作用的发挥提供一定的保障,解决其脆弱性和软弱性的问题;另一方面,邻里效应可以弥补政府干预的不足,缓解政府政策覆盖面不足的窘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影响着农户的技术采纳决策。
2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7—8月在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开展的农户问卷调查。调研地点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3个省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适宜种植水稻和稻虾共作技术的推广。第二,农业发展情况。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生产集约度高,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7]。第三,课题研究需要。根据课题研究目的,调查内容围绕稻虾共作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政府干预、邻里效应和农户采纳情况等展开。
整个调研过程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县(市)、乡镇选择。在每个省选取3个县(市),具体包括湖北省的潜江市、赤壁市和浠水县;湖南省的安乡县、南县和临湘市;安徽省的长丰县、霍邱县和全椒县。在抽取的9个样本县(市)中根据乡镇距离县(市)远近和每个乡镇的务农人数情况,在每个县(市)选择3个乡镇,并随机在每个乡镇选择30~40个熟悉家庭农业生产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 1 000份问卷,剔除信息缺失过多,前后矛盾和不一致的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904份,问卷有效率为90.40%,其中湖北省257份,湖南省325份,安徽省322份。
2.2 变量设置
2.2.1 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选取的因变量有两个:一是采纳行为,即农户是否正在采纳稻虾共作技术;二是持续采纳意愿,即已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在未来是否愿意继续采纳该技术。采纳行为通过题项“您2019年是否采纳稻虾共作技术”来测量,若采纳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表1)。持续采纳意愿通过题项“您是否愿意继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1=非常不愿意;2=不愿意;3=一般;4=愿意;5=非常愿意”来测量(表1)。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根据研究设计,本文选取了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2个核心解释变量(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1)政府干预。在参考盖豪等[12]和姚科艳等[14]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政府干预变量划分为政策宣传、技术补贴和惩罚措施3个维度。稻虾共作技术虽生态效益显著,但私人经济收益周期较长,且该技术的额外投入成本较高[14]。因此,需要政府的宣传、补贴和惩罚等政策积极干预,促使农户产 生持续采纳意愿,进而推动该技术的扩散和普及。本文中政策宣传、技术补贴和惩罚措施的测量均采用主观变量,因为政府政策最终的作用主体是农 户,农户对政府政策的主观感受是其干预效果的重要体现。
2)邻里效应。借鉴李涛和周开国[19]的研究,将邻里效应划分为邻里交流和邻里示范。一方面,邻里交流为农户提供稻虾共作技术信息来源;另一方面邻里示范能作为农户技术采纳决策的参考。
2.2.3 控制变量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特征、村庄特征[28-29]和技术认知[30]。 农户的个体特征选取年龄、受教育程度和风险偏好3个变量;经营特征选取耕地面积、农业收入占比和采纳年限3个变量;村庄特征选取合作社数量和灌溉条件2个变量;技术认知选取有用性认知、价格认知、效益认知和成本认知4个变量。因此,本文将上述变量纳入控制变量之中,以排除干扰。此外,本文亦通过设置地区虚拟变量,以控制区域固定效应。
关于风险偏好的测量,本文参考侯麟科等[31]的 研究,通过题项“若你有种植水稻新品种的计划,市场上有两种单产差异的水稻新品种,您会选择哪种品种?”来测量。选项设计有3组,第一组:A品种450~550 kg/667m2,B品种400~650 kg/667m2;第二组:A品种450~550 kg/667m2,B品种350~800 kg/667m2;第三组:A品种450~550 kg/667m2,B品种300~900 kg/667m2。则风险偏好程度=1-选择A品种的个数/3,其中风险偏好程度为0,表示农户都选择了A品种,农户为(严格)风险规避型;若风险偏好程度为1,则表示农户全部选择了B品种,农户为(严格)风险偏好型;若风险偏好程度取值在0~1之间,农户为风险中立型。取值越大,表明农户的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反之,风险偏好程度 越低。
2.2.4 识别变量 按照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的要求,为保证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可识别性,所选取的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变量个数必须大于影响农户持续采纳意愿的变量个数,且多余的变量只对农户的采纳行为有影响,而对持续采纳意愿没有影响。有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是影响初始阶段技术采纳的关键,但经过第一阶段的采纳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经验的积累,农户的使用技巧会增加,此时感知易用性对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依然显著[32]。因此,本文选取感知易用性作为识别变量,同时将感知有用性纳入控制变量之中。
变量定义与赋值、基本统计结果见表1。
3 模型构建
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包括两个连续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第二阶段是已经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是否愿意继续采纳该技术。如果农户第一阶段未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则其持续采纳意愿是无法观测的。只有当农户采纳了稻虾共作技术,其持续采纳意愿才是可以观测的。因此,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存在样本自选择偏误问题,需要采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构建的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为:
式(1)表示选择方程,式(2)表示结果方程。其中,y1i为潜变量,y1i和y2i代表两个因变量,分别表示农户的采纳行为和持续采纳意愿。当且仅当y1i=1时,y2i才可以被观测;c=1,2,3,4,5,表示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x1i和x2i分别表示影响农户采纳行为和持续采纳意愿的自变量;α和β为待估参数;μ1i和μ2i为残差项;i为第i个样本农户。
式(2)中农户持续采纳意愿的条件期望为:
式(3)中λ(·)为逆米尔斯比率;ρ为y1i和y2i的相关系数;σ为标准差。为了保证式(1)可识别,避免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变量相同多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至少引入一个对第一阶段有影响但对第二阶段没有影响的识别变量。即式(1)自变量的个数必须大于式(2)自变量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验证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的互补与替代关系,本文借鉴陈建林[33]的研究,通过判断系数的符号来确定二者的互补和替代关系。若交互项系数为正,表明一个变量的边际效应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二者存在互补关系;交互项系数为负,表明一个变量的边际效应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递减,因此二者存在替代关系。此外,此处的替代效应是一种相对概念,并非另一个变量完全不起作用。
4 结果与分析
4.1 政府干预、邻里效应与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持续采纳意愿分析
政府干预和邻里效应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政府干预中,政策宣传和技术补贴的均值,分别为3.760和3.199(表1),表明宣传和补贴是政府推广新兴农业技术的重要手段。而政府惩罚的均值为4.209,说明调研地区各级政府为推广稻虾共作技术,对农户的非生态生产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邻里效应中,邻里交流和邻里示范的均值分别为3.751和3.663(表1)。二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除了政府干预外,邻里间的交流和示范也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关于农户的技术采纳决策,目前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率较高,占比为76.33%(表2)。说明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对该技术本身经济效益的认可,所以会产生技术采纳行为。相比之下,未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占比较低,仅为23.67%。因为稻虾共作技术同属于劳动力和资金密集型技术,劳动力不足、经济资本匮乏的家庭,即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不会轻易做出采纳该技术的决策。
表2 采纳行为与持续采纳意愿情况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adoption behaviors and continuous adoption intention
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总体较高,在已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中,有明确持续采纳意愿的农户占比高达86.67%,其中32.90%的农户有着强烈的持续采纳意愿(表2)。调研表明主要原因是农户在采纳该技术后,一方面农户所获得经济收益达到预期水平,另一方面该技术前期的固定投入较大,短期采纳的收益难以覆盖大额的成本投入。因此,多数农户会表现出明确的持续采纳意愿。明确表示不愿意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占比为13.33%(表2)。调研表明部分农户会因为短期的经营收益无法覆盖初始投资成本而导致技术期望确认水平降低,进而不愿持续采纳该技术。
4.2 政府干预对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关于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补贴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3)。因为稻虾共作技术投资大的特点对农户采纳该技术具有阻碍作用,而技术补贴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投资成本。且技术补贴、扶持力度越大,农户自有资金压力越小,故农户会倾向于采纳该技术。政策宣传和惩罚措施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因为政府政策会存在运行性失灵的情况。在政策宣传上,政府与农户之间存在着培训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不能及时获得农户技术实践的反馈[34]。在惩罚措施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制定“绿色”政策,但总体看来我国的环保法规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督,对农户违规生产行为的惩处力度也不够,实施效果不理想[35]。
政策宣传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表3)。因为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依然以小农户为主,其老龄化和低教育特征明显,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均不足[36]。此外,政府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只是自上而下、单方面进行,农户采纳技术后面临的困惑和技术难题无处反馈,进而降低了农户对该技术的期望确认程度。与农户第一阶段技术采纳决策不同的是,技术补贴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第一阶段采纳后,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经济成本形成一定的认知,发现政府的技术补贴难以弥补过高的投入,对该技术未来的经济收益未形成理想的预期。此种情况下,技术补贴很难对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发挥应有的作用。
表3 政府干预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影响的估计结果Table 3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ontinuously adopt the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farming technology
惩罚措施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3)。政府的惩罚措施主要是针对农户的非生态生产行为,而不是农户的技术不采纳行为。只是农户在第一阶段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符合政府环境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若农户在第二阶段放弃采纳,回归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加大其非生态生产行为发生的概率。此种情况下,农户会面临一定的违规成本。因此,农户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倾向于持续采纳稻虾共作技术。
此外,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利用Probit模型和Oprobit模型进行检验,从政府干预的回归结果看,二者在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上与Heckman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表3),说明Heckman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4.3 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邻里交流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户持续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4)。可能的原因是,在推广初期,稻虾共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农户对其认知和了解程度有限,农户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多地局限于传统农业技术而非稻虾共作技术[37]。而经过第一阶段的采纳后,农户对技术本身会形成一定的认知,积累一定的种养经验,此时农户之间通过交流对技术采纳的满意度形成一定的评价,若满意度高和评价好,则农户倾向于持续采纳,反之则不会。
邻里示范对农户的采纳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对农户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表4)。因为在初始阶段农户主要是通过邻里推荐和示范获取技术信息,并形成最初的技术体验。然而示范事物的良好推广取决于示范对象本身的典型性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38]。邻里中存在的稻虾共作技术示范户一般是潜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禀赋水平高、学习能力强,而以上条件并非多数农户所具备的。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初次采纳的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身与邻里示范农户在稻虾共作技术采纳条件上的差距,很难在邻里农户的刺激和驱动下,产生采纳动机和持续采纳意愿。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再次利用前文所述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从邻里效应回归的结果看,二者在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上与Heckman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表4),说明原模型的回归结果是可靠的。
表4 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影响的估计结果Table 4 Estimation result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ontinuously adopt the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farming technology
4.4 政府干预与邻里效应的交互效应分析
政策宣传与邻里交流的交互项负向影响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5),表明政策宣传与邻里交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因为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政府为推广稻虾共作技术,调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出台多种政策和文件,以促进农户对该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然而邻里农户之间认知的局限性和生活环境的同质性,使得农户对于新兴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且口口相传的技术信息传播方式虽速度快、效率高,但准确性差、可信度低,很难解决实际技术操作中的难题,甚至与政策宣传中所传递的技术信息存在相悖之处,造成对其他农户的误导,由此带来一定经济损失。因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39]。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邻里交流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政策宣传积极作用的发挥,替代了政策宣传对农户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
惩罚措施与邻里交流的交互项正向影响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5),表明惩罚措施与邻里交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分散且信息闭塞,所以政府的惩罚政策难免存在执行不到位、覆盖力薄弱的问题。而邻里交流作为农村地区最普遍和频繁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稻虾共作技术推广过程中具备信息传递路径短、效率高的特点。在政府惩罚措施作用不足或者失效时,邻里交流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有助于帮助农户了解政府的惩罚规则,同时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约束,刺激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分别利用Probit和Oprobit模型对农户两个阶段的采纳决策分别进行回归。对比发现,二者在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上与Heckman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表5),表明Heckman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表5 政府干预与邻里效应的交互项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估计结果Table 5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neighborhood effect interaction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ontinuously adopt the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farming technology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研究表明,现阶段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率总体较高。在已采纳该技术的690个农户中,86.67%的农户愿意持续采纳该技术,有利于该技术的持续推广和效益发挥。政府干预政策中,同一政策对农户不同阶段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技术补贴能显著促进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而惩罚措施显著增强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即技术补贴主要是在农户技术采纳的初始阶段发挥作用,而要促进农户持续采纳仍需依靠政府的惩罚措施。邻里效应在农户不同阶段技术采纳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邻里示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即示范效应越强,农户在初始阶段的采纳积极性越高。而邻里交流则显著促进农户的技术持续采纳意愿,农户间相互交流越频繁,其持续采纳意愿越强。政府干预与邻里效应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存在着交互效应。其中,政策宣传和邻里交流对农户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存在着替代效应,邻里交流会妨碍政策宣传作用的发挥;惩罚措施与邻里交流对农户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存在着互补效应,邻里交流所形成的无形约束是政府惩罚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增强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
本研究当前只关注了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持续采纳意愿,后续研究可以关注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持续采纳行为,该方面的研究将为政府部门推广稻虾共作技术、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供参考。
5.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持续采纳意愿,进而促进稻虾共作技术的扩散,使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惠及整个社会,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政府干预机制,充分释放宣传、补贴和惩罚等政府干预对农户技术采纳不同阶段的政策效力。农户采纳的初始阶段,要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减少农户投资成本,进而提高农户对该技术的期望确认水平,使得稻虾共作技术能尽快扩散;在持续采纳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对农户非生态生产行为的惩罚措施,进而增强农户的生态意识,促使其产生持续采纳意愿。
2)加强农户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与村外农户的互动。利用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通过搭建农业生产技术交流互鉴平台,构建联结村内外的传帮带体制机制,刺激 农户的持续采纳意愿;另一方面通过树立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稻虾示范户,激发农户的技术采纳动机。
3)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持续扩散要多管齐下,将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充分结合,例如将惩罚措施与邻里交流有效结合,以弥补政府惩罚措施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政策宣传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邻里交流的影响,邻里交流中所获取的技术信息并不总是准确可靠的,可能会影响到政府宣传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