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四川达州地区的大豆种植模式探讨

2021-12-29李闻珠周发瑞宁孝勇

中国种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达州套作间作

张 晓 李闻珠 周发瑞 宁孝勇

(四川省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达州 635000)

大豆是我国四大农作物之一,是国民饮食最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和油料来源,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的升级,对大豆的需求量快速增加。2020 年全国大豆消费总量达到1200 亿kg 左右,其中国产大豆总量仅为196.7 亿kg,自给率不足17%;进口大豆高达1003.3 亿kg,国内大豆供给高度依赖进口[1]。国内大豆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食用和饲用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和豆制品加工,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植物油和高蛋白饲料加工和生产。

四川盆地是南方大豆的重要产区,生产的高蛋白大豆主要满足人民日常食用和豆制品加工。达州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常住人口574 万,2020 年全市大豆年产量约5000 万kg,人均占有量8.7kg,远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13.5kg 和世界人均占有量21kg[1],大豆消费市场缺口巨大。如何在保障水稻、玉米等主粮面积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保障大豆有效供给,是达州大豆产业亟需规划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大豆与其他作物茬口有机衔接、相互依存的种植方案,为达州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1 达州大豆生产现状

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辖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70.7%为山地,28.1%为丘陵,平坝仅1.2%。全市年降雨量1076~1270mm,年平均气温15.4~18.0℃,无霜期300d 左右,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适宜南方大豆的栽培。全市耕地面积约55 万hm2,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1 万hm2。2020 年大豆种植面积2.36 万hm2,仅占全市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4.2%。2015-2020 年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10.4 万hm2,年均增长2.08 万hm2,同期达州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0.57 万hm2,年均增长0.11 万hm2,增长量为全省增长量的5.5%,增长率略高于全省水平(表1)。目前达州大豆种植模式主要为玉米-大豆套作、果林-大豆间作、坡台贫瘠地零星单作。随着2019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的推进,达州大豆的适度规模种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截至2020 年全市大豆播种面积增长了19.2%,显著高于全省14.9%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大豆单作种植毛利润(5250~6750 元/hm2)较水稻、玉米(7500~9000元/hm2)等作物低,单作种植效益不理想。

表1 2015-2020 年四川省和达州市大豆种植面积(万hm2)

2 四川盆地已有大豆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为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四川省采用物化和现金补贴的方式对大豆种植户补贴2250 元/hm2,补贴面积根据不同种植方式进行折算,其中玉米(高粱)-大豆套作按100%计算,玉米-大豆间作按50%计算,果豆间作按大豆实际播种面积折算,该项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在四川盆地不同区域,由于多年来农民种植习惯差异和地方农业政策的导向,形成了玉米-大豆套作、高粱-大豆套作、果林-大豆间作、油菜-大豆两熟制、小麦-大豆两熟制、马铃薯-大豆两熟制等多种种植模式,在当地大豆增产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表2)。

表2 不同大豆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元/hm2)

2.1 间套作种植模式间套作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光温和土壤资源,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化农业栽培技术[2]。在南方丘陵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不同作物与大豆间套作,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利用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效力,有效缓解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对土壤引发的负面影响,同时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稳产增收。另一方面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缓解当地大豆供需矛盾,助力南方大豆振兴。

2.1.1 玉米-大豆套作模式该种植模式适应范围广,分布于西南、西北、黄淮海和东北等能够种植玉米和大豆的区域。现已在四川省各地区重点推广,从2003 年起全省累计推广该种植模式超过200万hm2,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19 年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金堂县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宽窄行种植,带宽220cm,玉米宽行180cm,窄行40cm,株距20cm,宽行内种3 行大豆,大豆窄行40cm)测产发现,套作模式中玉米产量同当地传统净作玉米(行距60cm,株距35cm)产量基本持平,累加上大豆的收益,产值较玉米净作大幅增加[3]。四川省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玉米每hm2平均产量6750kg,大豆平均产量1500kg,总产值可达24525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12000元左右,玉米-大豆套作纯收入可达12525 元/hm2,产投比2.04,将比玉米净作增加6000 元/hm2。达州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3.5 万hm2,其中玉米-大豆套作面积约0.87 万hm2,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6.4%。若全部发展玉米-大豆套作,在基本保障玉米面积和产量不显著降低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上,将比玉米净作多创造8.1 亿元;生态效益上,大豆根瘤固氮作用将为达州农业节约607.5 万~1012.5 万kg 的氮素投入量。

2.1.2 高粱-大豆套作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分布于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丘陵地区。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对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带宽170cm,高粱宽行120cm,窄行50cm,株距36~45cm,宽行内种2 行大豆,大豆窄行40cm)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发现,高粱-大豆套作模式高粱每hm2平均产量3567kg,大豆平均产量1932kg,总产量比高粱净作平均产量(4665kg)高834kg,产值高6990 元[4]。四川省主推技术大豆-再生高粱套作高产栽培(株行距配置同上),7 月第1 季高粱每hm2平均产量4500kg,10 月再生高粱平均产量3000kg,大豆平均产量1650kg,总产值可达41400 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16500 元左右,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模式纯收入可达24900 元/hm2,产投比2.51。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相比,大豆每hm2增产150kg,增收900 元/hm2;高粱产量也显著高于玉米,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达州高粱常年种植面积0.4 万hm2,若全部发展高粱-大豆或大豆-再生高粱套作模式,将比高粱净作至少多产生0.16 亿元的经济效益。

2.1.3 果林-大豆间作模式该模式在全国多个水果主产区均有推广,四川省内主要以柑橘-大豆间作模式为主。经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和示范,幼林-籽粒型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大豆每hm2平均产量1275kg,产值可达7650 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4500 元,增收3150元/hm2,产投比1.70;幼林-鲜食型大豆间作种植模式鲜食大豆平均产量4500kg,产值可达27000元,扣除成本4500 元左右,增收22500 元/hm2,产投比6.00[5]。据统计,达州现有果树种植面积约3.7万hm2,其中柑橘种植面积2.3 万hm2,若在所有柑橘行间增种籽粒型大豆将多产出0.72 亿元,增种鲜食型大豆将多产出5.18 亿元。

2.2 旱地两熟制种植模式旱地两熟制通过利用作物熟期,合理搭配茬口衔接,达到耕地用养结合。在南方丘陵旱地依据当地物候规律和主推作物生长习性,有计划地安排两季主栽作物茬口衔接,实现规模化生产,方便全程机械化操作,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

2.2.1 油菜-大豆两熟制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分布于川中、川南的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近几年在阆中、西充、南部、嘉陵及荣县等大豆主产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突出效果[6]。通过示范推广,油菜-大豆两熟制模式大豆每hm2平均产量2100kg 以上,油菜平均产量2250kg 以上,总产值可达26100 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14700 元(油菜8700 元,大豆6000 元),油菜-大豆两熟制模式纯收入可达11400 元/hm2,产投比1.78。达州油菜常年种植面积11.3 万hm2,油菜属于小春作物,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对后续其他大春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若将油菜种植面积1/3 用于发展油菜-大豆两熟制,可创造4.3 亿元的复合经济效益。

2.2.2 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分布于川西、川北小春作物以马铃薯为主体的平坝、丘陵及低山区。经在南充部分县市区及四川农业大学教学农场等地试验示范[7],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大豆每hm2平均产量2100kg,马铃薯平均产量19500kg,总产值可达36000 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22500 元(马铃薯16500 元,大豆6000 元),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纯收入可达13500 元/hm2,产投比1.60。达州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0 万hm2,其中小春马铃薯6 万hm2,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对后续其他大春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若将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3 用于发展马铃薯-大豆两熟制,可创造2.7 亿元的复合经济效益。

2.2.3 小麦-大豆两熟制模式该种植模式主要分布于川东和川北的平坝、丘陵及低山区。近年在广安、遂宁等地大力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8-9]。小麦-大豆两熟制模式大豆每hm2平均产量2100kg,小麦平均产量3000kg,总产值可达2070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和劳务成本等费用11325元(小麦5325 元,大豆6000 元),小麦-大豆两熟制模式纯收入可达9375 元/hm2,产投比1.83。达州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1 万hm2,小麦属于小春作物,考虑到尽可能减小对后续其他大春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若将小麦种植面积1/3 用于发展小麦-大豆两熟制,可创造0.34 亿元的复合经济效益。

3 讨论

对于上述几种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再生高粱套作、幼林-鲜食型大豆间作、高粱-大豆套作、马铃薯-大豆两熟制、玉米-大豆套作、油菜-大豆两熟制、小麦-大豆两熟制、幼林-籽粒型大豆间作。高粱作为酿酒产业的基础性原料,属于刚性需求作物,而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大型酿酒企业均分布于川南地区,高粱/再生高粱-大豆套作更适宜在该区域推广,川东北地区高粱需求不大,农民种植欲望不强,导致此种模式在达州推广难度大。玉米、油菜和马铃薯作为达州地区传统主栽作物,种植面积大,农民接受度高。研究表明,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与净作相当[3],油菜-大豆和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中,大豆季对油菜和马铃薯的生长有一定的协同效应[10],若在达州地区推广此3 种种植模式,在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可基本维持玉米产量,增加油菜和马铃薯的产量,从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小麦-大豆两熟制模式中,虽然大豆季对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协同效应,但是在达州地区小麦的种植面积有限,建议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尝试推广此种模式;果林-大豆间作模式,果林尤其幼林有较宽行间距,在挂果前期树冠较小,空间大,在果树行间间作大豆既可以充分利用空余土地和立体空间,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保持果园水土,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同时累加大豆的效益,提升果企综合效益[11],这种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果林,也可以尝试在花椒产业园推广。

针对达州大豆生产现状,可基于各区域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扩大玉米-大豆套作、果林-大豆间作种植,灵活选择推广油菜-大豆或马铃薯-大豆两熟制模式,实现达州大豆振兴扩面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达州套作间作
不同密度椰林间作荫蔽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与“三剑客”的书信
吉尼斯世界纪录
远离套作之嫌,力创真我之文—以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为例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