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主义者真累,但真不行!
2021-12-29口述范逢春整理刘兰
│口述 范逢春 整理 刘兰
核心是瞎忙、胡忙、乱忙
我们的干部分为普通干部和领导干部,这里的事务主义主要针对的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用事务主义来逃避责任,掩盖不担当不作为,它的核心是瞎忙、胡忙、乱忙。周恩来总理曾指出“如果是个普通干部,忙忙碌碌、有时方向不大清楚,那还可以谅解。如果是个领导干部,怎么容许他是个事务主义者呢?”
具体来讲,事务主义者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只做事不思考,没有方向、没有战略眼光的事务主义者。一名基层干部曾向我透露,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他到村上统计村民的收入,某些村民受疫情影响或是今年没有养猪养鸡了,收入有所下滑,但并没有返贫。可上级领导要求他写材料,分析村民今年为什么不养猪。作为上级领导,不去思考怎样带领大家提高收入,而是写材料。你看,事务主义者不是在琢磨干事,而是在瞎忙。这类事务主义者是思想的懒汉,只听做什么,不问为什么,只顾层层加码,不从实际出发,貌似执行力强,却是低水平重复工作,谈不上突破创新,更难有全局性战略眼光。
第二种是只会表面作秀,虚图勤奋之名,实无尺寸之功,用忙碌的假象来掩盖慵懒散作风的事务主义者。我在大学调研时遇到过这种人。一般情况下,期末考试后老师只需要改完试卷录入成绩就行了,但在我调研的那个学校,做行政管理的领导却要求老师交30个材料,比如每次上课考勤时拍的照片和考勤表;学生每次做的作业收回来作为痕迹存档;分析这次期末考试和前三年的变化;考卷每道题的分析报告等等。这样的领导干部就是没事找事的事务主义者,把芝麻大的事情给整复杂,有事没事喊开会、加班加点编材料、热热闹闹抓评比、认认真真搞形式,把“痕迹”当做“政绩”。
第三种是只满足苦劳,不去追求功劳,没有发自内心热爱事业的事务主义者。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需要在各项事业中带头担当作为,主动去挑最重的担子、接最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领导干部任务繁重,“忙”是一种常态,但这种“忙”应该“忙”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某单位的领导觉得不干事心中有愧,只要自己在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能够心安理得。虽然看上去在没日没夜地工作,实际上却是游离主责、逃避主业,导致工作原地打转甚至是倒退。
浪费行政资源、阻碍干部成长
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比,事务主义更具迷惑性。事务主义者看上去特别忙,虽然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成绩,但是个老实人,说不定还会被评为先进。对于官僚主义我们可以当面批评,对于形式主义我们可以直接提意见,但对于事务主义者,有些可能连意见都提不出,以致于事务主义普遍存在又难以清除。
事务主义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行政资源,它虽然不能简单地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同,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结果,同时也是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温床。
事务主义者热衷的事集中在两方面:写材料、填表格。
领导干部认真准备材料无可厚非,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有些事务主义者却将写材料搞成主业,耗费大量精力想文章怎么排比、押韵,文风怎么取胜。为了稿件出彩,事务主义者甚至在写稿子时奉行“半真半假、虚实结合”,想的当做了。有些部门为了装点门面,还专门招写手。我曾听闻,某市市领导上台后不久,公开在报纸上刊登信息,面向社会招聘10人左右,唯一要求就是能写稿子。
其实不管是工作材料还是讲话稿,既有内容又实在的更受大家青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大家爱听,因为讲得很朴实、贴近老百姓的心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到事务主义:“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他也曾要求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填表格也是广受诟病的一种形式。事务主义者凡事填表,基层调研填表、工作汇报填表、各种考核填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复填表,表格的厚度有了,真正到现场帮老百姓解难题的时间少了。
事务主义的另一大危害是不利于干部成长。有的领导喜欢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把单位所有事情管完,而不分配给下属去做,这也是事务主义。我调研某个事业单位,总共20多人,单位一把手每天晚上忙到十点才下班,单位里的计划、稿子、表格都是他亲手写、自己填。他累得一塌糊涂,下面的人乐得轻松。
这样的事务主义者是真累了、真苦了,下属也很喜欢他,但不行,会造成两个不利。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做容易造成在主责主业上投入不够,抓不住主要矛盾,分不清轻重缓急;第二,没办法真正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个人把独角戏唱完了,对下面的干部成长不利,下属还容易滋生“懒政”“怠政”心理。
用不同尺子量不同的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干出实事,就必须根治对改革、发展、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务主义。
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端正认识,明确自身的定位。从管理学角度看,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分的。领导干部和一般管理干部的职责定位不一样:领导讲外部、管理讲内部;领导讲决策、管理讲实施;领导讲创新、管理讲规则;领导讲效果、管理讲效力等等。
领导干部既要把自己当成“战斗员”,也要明确自身“指挥员”的作用。高明的领导干部不会单纯把自己当一个“兵”使用,而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各个岗位的作用,发挥组织结构的整体效能。
其次,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和业务能力的学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领导干部要加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选拔任用干部时,跨部门跨行业调动很普遍。一些专业部门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专业能力,但跨行业任职的领导上任后可能对新环境不适应,短期内能力不匹配可以理解。但这不是其奉行事务主义、让自己瞎忙的托辞,在领导岗位上干了几年仍没有发展思路和干事创业的举措,这是不合适的。领导干部要主动思变、善思善学、增强本领、提高能力、知行合一。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的考评机制,以工作实绩为导向,又要体现出区别化评价。工作实绩不是领导干部写材料写出来、填表填出来的,而是通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体现出来的。注重干部各方面的工作实绩大数据收集,比如解决就业人口多少、居民收入增加多少、辖区社会治安情况如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怎样等等。
评价领导干部时也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表现都要合格,但在具体考核时要做到区分。领导干部既要具备通用能力,比如沟通、协调、统筹能力等,也要具备专业能力,比如经济、法律等。在考察专业能力时,就需要用“不同的尺子”,总不能一个跑步的、一个跳高的,都用一把尺子量。区别化的评价更容易识别出哪些领导干部是在做实事。
同时,还要建立容错机制,鼓励领导干部大胆创新,放手干事业,避免领导干部为了“不犯错”而机械执行上级要求,不开拓进取,陷入事务主义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