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湾区融合发展志愿服务工作探究浅析

2021-12-28张军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张军文

【摘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深厚期许。建设粤港澳大灣区,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香港、澳门和内地的大湾区城市正在加速融合发展,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已雏形显现,依托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志愿服务工作也在面向新时代、紧跟新趋势、打造新模式上乘风破浪实践前行。

【关键词】大湾区融合发展;志愿服务;路径方法

一、大湾区融合发展对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影响

(一)融合发展政策是志愿服务工作的战略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正式公布两周年。《纲要》指出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也需要紧跟政策的导向,将工作站位和高度提升到大湾区融合发展中的浪潮,随着大江大河的激荡不断前进。

(二)融合发展成果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大利好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集聚。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均发展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这些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工作在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供给的各个维度上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融合发展进程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全新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上拓展了新空间,但快速发展的同时肯定也需要直面新问题和新挑战。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在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等现实问题。

这些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为志愿服务工作带来困难和阻碍。在服务百姓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凝聚群众、在引领群众的过程中需要转换思维、攻坚克难。

二、大湾区融合发展下志愿服务的成果

(一)党员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这些党员志愿者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尤其是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上,在不忘初心任劳任怨的志愿工作上,在遇到困难敢于冲锋在前的党员旗帜上都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二)社区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志愿服务工作以“慈善之城”“志愿之城”“幸福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要求为核心点和着力点,从社区服务、移风易俗、文明宣讲等各方面推进工作。志愿服务工作本身便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工作的好坏更是社会治理是否产生实效的体现。

(三)社区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升级,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方向,大湾区志愿服务工作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宣传体系,逐步建立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型志愿服务模式。

(四)“社工+慈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在社区慈善、慈善文化、慈善救助等方面持续加码,通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更幸福,让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三、大湾区融合发展下志愿服务的策略

(一)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各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作用,构建多样化的大湾区志愿服务交流、学习与合作网络。牵住志愿服务“牛鼻子”,将志愿服务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列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融合推进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整合各条线力量,在平台搭建、组织培育、活动开展、典型推选等方面加强协作,构建各负其责、各展所长、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着力深化拓展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日趋完善、队伍迅速壮大、内涵更加深厚、阵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事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

(二)建立项目机制,聚焦大湾区关键社会需求,联合发起具有“湾区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将理论宣讲和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等有机融合,打造青春志愿服务学院、垃圾四色分类实践体验中心、党员故事等项目,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围绕“解民忧”,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设计特惠性项目,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建立资源机制,探索政府补助、基金会资助、社会多元捐赠相结合的志愿服务资源供给模式。推进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按照“有场地设施、有服务团队、有服务项目、有工作制度、有活动记录、有文化氛围”的“六有”标准,重点在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服务机构、商业街区、临街岗亭、营业网点等场所建设一批标准化站点,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为志愿服务组织建章立制、发展壮大提供支持。

(四)建立共育的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大湾区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志愿者培训学院,遴选骨干队伍,开发培训教材,对重点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志愿者核心力量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

(五)建立信息机制,发挥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作用,探索推动大湾区志愿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化赋能让志愿服务有“智”更有“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志愿者招募注册、发布公示、考核确认、嘉许回馈等机制,从源头程序把准导向,确保活动内容不偏轨,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区域,是中国内地志愿活动的发源地之一,而其志愿服务事业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依托地域特色构建的大湾区融合发展志愿服务发展模式,以阵地建设、项目开发、供需对接为主要路径,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人人可为”,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还会在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继续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刘里卿.依托志愿服务深化实践育人[J].共产党员(河北),2021(6):30-31.

[2]孙健.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郭梓阳.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历程与方向[J].团新生代,2021(2):10-14.

[4]刘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尹鸿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N].哈尔滨日报,2021-04-16(3).

[6]向学坤.坚持“五高”,争创新时代文明实践标杆[N].恩施日报,2021-04-15(2).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对提升乡村文明旅游活动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