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与对策
2021-12-28谢凤萍
谢凤萍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也应运而生,它们在方便和娱乐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的“社会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居家在线学习模式的开启,让小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主要围绕“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给读者一些新的启发。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小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对策
现阶段,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我国也已经全面复工、复产、复课。脱离了几个月规律有序的学校生活,小学生们一回到学校开始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敷衍了事、做事散漫随意,最明显的是班里学生的近视率直线上升。以笔者班为例,自疫情发生起至复课的几个月时间里,近视人数从原来的3人升至10人,询问家长得知学生在疫情期间接触网络的时间大多超过3小时,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控制其上网就会暴躁、愤怒甚至踢打家人的暴力行为。这无疑说明“后疫情时代”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亟待人们去关注和解决。
“网络成瘾”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I.Goldberg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过瘾。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主要会有以下五种表现:1.将生活重心放在网络上;2.非工作或学习情况下,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不断增加;3.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4.一旦限制上网就会出现暴躁、抑郁或抵触等心理;5.每次上网时长都超出预期计划。现代社会,经常与网络打交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网络成瘾”的症状。但如果以上五种或某种表现在个人身上集中出现,那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大量研究发现,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尤为严重,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为家庭和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
1.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概念水平低
“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身的一系列信念,包括学业成绩、性别角色和种族身份等,是自己对“我是谁”这个自我核心问题的认识与回答。研究分析表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其网络成瘾倾向的水平呈负相关,具有高自我概念的青少年社会能力比较强,能够通过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等合理途径来应对挫折和烦恼,而低自我概念的青少年比较自卑、内向,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因而会沉溺网络世界寻找替代性满足。这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以笔者所教班级学生为例,存在网络成瘾的学生,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确实表现出内向、自卑和不爱与人沟通的特点。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想要解决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让学生从自卑、内向的性格中走出来。
2.家庭教育缺乏引导和正确示范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在學习和生活中仍喜欢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最喜欢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家长每天都会使用到网络,且时间都不短。他们有些是因办公需要而使用网络,有的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如果家长每天下班在家,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看视频、打游戏等,学生很可能会耳濡目染地加入家长或者模仿家长的行为。此时,如果家长教育学生不能沉迷网络,显然没有说服力。因此,家长的错误示范以及不具备现身说法的条件,也是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一大成因。
3.学校教育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压力大
教育革新和新课程改革工作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观念未彻底转变。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仍带有功利性,一味强调升学率,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指标任务,采用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考试成绩不尽人意,被家长和教师责骂,产生自卑情绪。现实生活中过大的学习压力也会让学生产生逃离痛苦的现实生活,到网络世界中寻求慰藉的想法。
4.社会网络行业缺乏规范
以网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产业”在拓宽人们的娱乐休闲途径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其中,由于缺乏保证行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导致某些网吧偶见小学生的身影,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猝死或者偷钱充币等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小学生一旦不小心浏览到涉及色情、暴力的网站或小广告,将会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不管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来自学校、家庭或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网络成瘾都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路上潜在的隐患。然而,网络作为当代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杜绝上网以解决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无疑不可行。那么,寻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去帮助小学生防范、控制并矫正网络成瘾已经迫在眉睫。
二、预防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策略
1.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沉迷刷手机、看视频、打游戏等不良网络使用习惯,用读书、做家务、与学生谈心或带学生出去玩等方式来替代。另外,家长也要适时地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海量信息不能很好地分辨其是否正确、合法。出于好奇心或者误点他们可能会浏览到某些不良网站,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笔者建议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使用网络,看看电影或查找资料,在这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好处及方法。
最后,家长也可以与学生签订“网络使用家庭协议”,一起制订每人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用途、奖惩措施等。用制度去规范家人们的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的同时,也能在家中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
笔者班里曾有一个学生网络成瘾,严重依赖和沉迷手机。该学生每天都要“手机配饭”,不给手机不吃饭。如果父母直接将其手机没收,学生还会对父母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先与该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到该生父亲平时比较宠溺孩子,基本有求必应,且在家也爱玩手机。笔者建议父母双方要先达成一致的育儿观念;告知学生的父亲在家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多陪伴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如看书、画画、教孩子做家务等,以此转移学生对手机的关注。另外,建议他们与学生共同订立一个“网络使用家庭协议”,让学生在规则的约束中摆脱网瘾。
在家校联动下,一周后的回访,笔者得知该生“手机配饭”的问题已经有所改善,晚上他也在爸爸的带领下读课外书、下棋,玩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变少了。该生在校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教师也对该生进行了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其行为。直至今日,该生的网瘾和手机瘾基本戒断。
2.丰富校园和课余生活,形成多样健康的娱乐观
除了家长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外,学校也要扛起帮助学生摆脱网瘾束缚的大旗。一方面,学校要转变办学模式,除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晚托服务”,开设丰富多彩的素质提升课程,如,篮球、绘画、跳舞、魔法编程、小机器人等,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新的技能,这样,学生们晚上回家就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做,而不是用网络来打发时间了。
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周末亲子活动。如,“我是小帮厨”“打扫卫生齐参与”“我帮爸妈捶捶背”等,由家长带领学生完成相关的活动任务,并拍照发给教师,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走出网络世界,也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间的关系。总之,学校通过开设各种有趣体育运动、课外实践和艺术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寻找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替代品,而不会将精力过分投入到网络。
3.健全网络法规,筑起绿色网络防护墙
后疫情时代,网络成瘾在小学生中屡见不鲜,除了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家长没有做好示范引领等有关外,也和网络行业缺乏规范、网络相关法律不够细化紧密相关。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为规范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自2001年起,陆续制定颁布了47项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另外,2019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还专门添加了“网络保护”的内容。法条里对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内容作出了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这个系统是本次法条修订的一项重大制度。从以上法条的提出和施行可以看出,国家持续关注着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问题,并努力设法解决。
简而言之,要想改善小学生網络成瘾的问题,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立法,为防治小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通过法律确定政府、网络运营商、学校及家长等相关主体的权责,加强检查和指导,为小学生筑起绿色网络防护墙。
三、结语
面对网络世界的各种诱惑,成年人尚且感到心力不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那对于心智尚不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小学生来说就更难抵抗了。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摆在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和问题,各方力量应团结一致,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吴嵩,郭亚飞.青少年自我概念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消极体验和学校类型的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5,38(5):1103-1108.
[2]齐学红.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29/201804/t20180424_334086.html.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