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异常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与思考

2021-12-28边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7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班主任

边蓉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带来了许多挑战与压力。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家庭安全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等,家校关系日趋紧张,都显现出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作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在面对行为异常学生时应及时了解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积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校共建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行为异常;班主任;家庭教育

案例回顾:小奇,今年10岁,小学四年级,是一位肤白较瘦,鼻翼右侧有一块明显疤痕的男生。上课基本趴在桌子上,也几乎不参与课堂。小奇规则意识薄弱,总会违反学校规定,带一些小玩具、小零食入校园,做事拖拉,丢三落四,经常忘带红领巾、忘带美术工具,忘带书本、作业本、水壶等。每每这个时候,他总爱来办公室借电话,眯着眼、懒洋洋地对教师说:“我要打电话给妈妈。”电话中,小奇那种撒娇依赖的语气完全就像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平时,小奇不太爱与同学相处。开学的一次“交往”主题班会上,在“朋友圈”的活动环节中,班里其他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手拉手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只有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既没有同学来拉他,他也没有把手伸向任何同学。每次来到办公室处理问题时,小奇的身体也总是扭来扭去,眼睛不能正视教师。说话只动舌头不动嘴巴,吐字不清,声音极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公平”。

作为小奇的班主任,笔者追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奇规范意识淡薄,丢三落四、不愿与人交往等一系列行为的出现?笔者开始慢慢走进小奇,走进小奇的家庭去了解小奇异常行为的成因,希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向互动帮助小奇转化异常行为,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一、走进家庭,了解异常行为学生背后的心理成因

任何一个行为现象的背后都有其家庭原因,因此,笔者针对小奇的种种异常行为与家长进行了电话、微信等方式的沟通,明确家校沟通的意义,让家长了解家校沟通并不是学生行为问题的追责,更不是让家长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行为纠正,而是希望通过家校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问题成因,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在达成教育共识后,笔者又利用每周家校约访时间与小奇父母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小奇与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妈妈在月子中心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爸爸加盟了一家快递公司,平时工作忙,很少参与孩子教育。小奇出生时鼻翼右侧有一块不大不小的胎记,妈妈心生怜爱,从小就对小奇特别溺爱,对小奇的许多不良习惯都比较纵容,但对待小奇的学习却异常严厉,有时凌晨一两点还不让小奇睡觉,甚至对小奇使用暴力。在幼儿园,小奇因为胎记受到小朋友的冷落排挤。上小学后,妈妈又在没跟小奇做好心理建设的情况下擅自在一年级寒假期间给小奇做了一个胎记清除的小手术,导致小奇再一次陷入被排斥、被孤立的边缘。也许,正是因为小奇的身体及妈妈的溺爱又严厉,纵容又控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小奇对妈妈既依赖又反叛的态度,出现规则意识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做事拖拉、不自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导致小奇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中常常受挫,缺乏安全感及归属感,从而引发了小奇一系列的异常行为。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互动,促使异常行为学生的正向转化

(一)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及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转变家长的教育行为。在与小奇父母约访几次后,小奇的父母也特别希望能获得更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于是,笔者给小奇的父母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1.邀请爸爸多参与小奇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尽管小奇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但笔者建议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多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提高陪伴质量。如,去公园、海边,活跃餐桌文化,多聊一些小奇感兴趣的话题,给爸爸与小奇设置一个“特殊时光”——制造小奇与爸爸单独相处的时光,增进父子关系。

2.有效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状态。沟通不是单向输出,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因此,笔者建议小奇妈妈在与小奇沟通时做到先听后说,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小奇沟通,多提供小奇参与家庭劳动与决策的机会,提升小奇在家庭中的参与感与价值感。

3.发现优点,帮助小奇弱化不良习惯。学习上,笔者引导小奇妈妈在家庭作业辅导中应多发现小奇书写、习作中的闪光点,提升小奇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生活上,笔者建议小奇妈妈要通过“帮、扶、提、放”的步骤逐渐培养小奇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提前叫小奇起床,吃好早餐,尽量做到上学不迟到,提醒并检查小奇的物品收捡,帮助他弱化拖拉、丢三落四的行为,使小奇在班级中表现出进步状态。

(二)在班级中,帮助小奇正确认识自我,寻找班级归属感

1.成绩对比,分析优势。针对小奇不自信,總是消极对待学习的状态,笔者采用了最直观的方式让小奇明白自己并不差。笔者将小奇的四科成绩与全年级的平均分做对比,并展示出他的语文试卷,对他习作中灵动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中精准的分析进行了中肯的称赞。称赞他思维敏捷,书面表达清晰,并鼓励他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笔者主动邀请小奇回答问题,并引导全班为他的精彩表达鼓掌,激发小奇的自信心。

2.班级活动,展示长处。班级活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值校秋季运动会召开在即,笔者鼓励小奇发挥运动特长,报名参加100米及男子50米接力比赛。在同学们高亢的加油声中,小奇与其他男生配合默契,奋力冲刺,收获了年级接力赛第一名。当领回金杯的那一刻,小奇和大家兴奋得拥抱在一起,没有人关注他鼻子上那道疤痕。在之后的校合唱比赛、班级趣味六一等活动中,小奇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3.成长评价,激励进步。良好的班级评价机制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笔者在班级中建立“积淀文明 快乐成长”的评价机制。学生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卫生值日、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积极表现都可争取班级成长值。积累的成长值可在“班级超市”中换取自己喜欢的小礼物。成长值的出现让小奇能更直观地感受是非对错,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小奇对这一评价机制热情高涨,非常珍惜获得成长值的机会,上课举手的的次数越来越多,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偶尔出现将小玩具或小零食带入校园的时候,他也会笑嘻嘻地主动把东西送到笔者手中。

三、提高认识,实现家长、教师、学生的三维成长

经过一个学期的干预与辅导,小奇的脸上开始有了灿烂的笑容,与同学的交往也更加融洽,笔者也有幸成为了小奇小学四年来所交到的第一位朋友。小奇经常来办公室找笔者聊聊作业、说说心情。在散学典礼的拥抱环节,笔者给了小奇一个大大的拥抱,小奇也不好意思地对笔者说:“谢谢你,老师,您辛苦了!”现在的小奇虽然偶尔还会违反校规班纪,还会闹些小情绪,偶尔还会被同学投诉,但他不再逃避,不再害怕,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小奇的父母也在一次次的约访中悄悄地改变:小奇的妈妈每次约访都会提出自己在调整教育方式时所遇到的困惑,还会将笔者提出的指导建议一一记录在她的笔记本上。小奇的爸爸也开始重视和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

在小奇的教育案例中,笔者获得了很多启发:

(一)班主任要树立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很多班主任还停留在关注学生成绩及学生问题行为的表面上,不愿意走进学生家庭,不愿意走进学生心理。而在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提出班主任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因家庭而来,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树立家庭教育指导意识,积极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家长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二)班级建设对行为异常学生干预有积极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辨别、预判及心理干预能力,创设好的集体环境,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帮助行为异常的学生重新建构自我认知,有信心和勇气去寻找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感与归属感。

(三)家校共育才是学生最佳的成长方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霞.家庭教育指导[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韩东才.班主任基本功[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