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当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句释读
2021-12-28王波平
王波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国家发展与振兴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保留自己的民族精神”,要具捍卫之责和持久之功。试以十二首绝句的解读为例,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国家进步助力,为民族发展铸魂。
關键词:核心价值观;经典;解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9-0029-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国家进步助力,为民族发展铸魂[1]。中国历来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深植人心;今天,面对社会开放化、价值多元化,也应保留本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价值与理念,以续其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中的核心、本质中的本质,其价值精神、价值理念与价值原则,应该整合、统摄和引导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本位使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2],惟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出发点、立足点,新的价值体系才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和生命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经典文学绝句中即能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意义,从而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绝句释读,经典感知,感文化魅力,知价值标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倡导国家日益昌盛和人民日益幸福。从历史视域看,这是一种“已然”,表明中华民族励志图强,傲立世界之林。此四者关系紧密:“富强”是基,“民主”是魂,“文明”是根,“和谐”是本;“和谐”融合了“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精髓,表象特征显著。
1富强之志:杜牧《题乌江亭》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试看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名为惋惜英雄的失败,实则希冀国家的图强。杜牧,可谓“惟大英雄真本色,是真才子自风流”,其《上李中丞书》曾自负地标榜,于“治乱兴亡之迹,财富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3]都有研究,此言不虚。杜牧《赤壁》揶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讥讽周瑜不过是一个幸运儿,有“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慨。杜牧乌江绝句创作初衷在期待富强崛起,这与杜牧的家世和个人志趣相关,他也想成为经天纬地之人,建不世之功。功在富国强民,恢复盛唐气象,恢弘大唐气势,但是整个时代缺少一种发愤图强之念和不屈不挠之志。读此绝句,感受最多是昂扬向上斗志与奋发图强意志,较之李清照《夏日绝句》慨叹朝廷苟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一份强势与自信,较之王安石《乌江亭》感叹战争向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多一份执著与坚定。诗显图强之志,志向富强之国。
2民主之风:鲁迅《自题小像》
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主权在民”,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民本思想彰著;《尚书》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倡言,简言之:人民万岁。这里,“民”是一个集合概念,讲究整体性的品质。至“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西风渐进,民主又侧重于个人素养,是一个个体概念,尤重一种革命手段和创新能力。试看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民主不仅是口号,心动更要行动;民主也不是招牌,需要真诚的付出;民主更不是虚无,需要扎实的践行。集体民主需要个体民主作支撑,个体民主又奠基集体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它同样像鲁迅先生一样,必须具有三样品质:行动、奉献和热忱。“我以我血荐轩辕”,行动警人,奉献感人,热忱暖人。行动警人,两“我”,心动与行动统一,真作敢为,为民主而奋争。诚如韩瀚的《重量》一样:“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着,都失去了重量。”为张志新呐喊,替民主鼓呼。奉献感人,“荐轩辕”,谓“把生命献给祖国”,为民主而奉献。存佛陀之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在所不惜;有入党誓词之愿,“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无畏困难、不怕牺牲,奉献至上。热忱暖人,“以血”,用生命作代价也值,为民主而自豪。
3文明之花:刘长卿《听弹琴》
文明与社会进步程度和开放状态密切相关,毛泽东倡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说明人的文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天,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四个文明”乃至“五个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发展日趋丰富、深刻与完善。试看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虽是一首琴诗,却具“五个文明”之质,是一朵五瓣文明花:《听弹琴》,对象为“琴”,实则有“情”,意义在“亲(新)”,价值为“知音”,方式为“听与弹”的和谐。一曰物质文明,在“琴”。有琴,自然物质基础日益增强,“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琴已属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代产物。二曰精神文明,在“情”。琴棋书画,皆娱人之物,却是怡人之情。琴有两端意义,一是“禁”,正人心,二是“情”,达人意。魏晋人尤喜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因为琴音具清、微、淡、远之美,与儒家中正平和乃至道家宁静冲和有着某种心灵的契合。琴,情、清也。三曰政治文明,在“亲(新)”。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致,爱琴、弹琴、乐琴,也是政治昌明的一种体现,属一种新文化的洗礼。四曰社会文明,在“知音”。伯牙子期会琴台,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难遇,知己难求,琴于是成为士人乃至世人的钟情之物,希求一个真实、美丽、自由的世界,自然清新、社会宁静,能忘形于其中,得意于其中,在有琴音的世界里寄付了自己的精神与深情。五曰生态文明,在“听与弹”。能有此情此景,生态自然文明。生态协调,有声与无音协调,听有声之琴音,感无音之松风,非高操者不能也;生态均衡,动“弹”与静“听”一致,演奏与欣赏同步,有情表演与有意赞叹高度和鸣;生态承续,古调需今人翻唱,好歌不厌千遍听,古典弘扬,传统依在。
4和谐之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即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多样统一。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谐,“和合”是其人文传统,像“天人合一”即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试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子赏西湖,有五大和谐美感值点赞,为晴雨调和气候美、山水相润自然美、天人合一和谐美、浓淡相宜色调美、虚实相生意境美。一美:晴雨和谐,风调雨顺。这是最泰顺祥瑞的天气,也是最安定祥和的世道。哪怕有变,也“一蓑烟雨任平生”且“也无风雨也无晴”,将雨后乍晴等量齐观为“无”,近乎禅宗的明心见性,类似老庄超脱,纯然和合一笑,面朝西湖,春暖花开。二美:山青水秀,自然美丽。山水钟灵毓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山玩水,不仅仅是士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士子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现,更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同时是社会“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的生动写照。三美:湖女相拟,天人合一。柔情恰似湖水,湖光如同美女,两厢映照,和美无比。纯是一种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性化,美丽与魅力同一。四美:浓淡适宜,色调亲昵。诚如“红花要绿叶配”一样,在柔和的色彩调配中,色调和谐、清新优美、境界浑融。五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由眼前的西湖之美感想心中西子之美,浮想联翩,美丽无限。能想象,有感念,即和谐。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如何面对?诗意人生,直面生活。与其说诗人是天生的,倒不如说生活本来就是诗意的。只不过,诗意有两端:一谓适意,一谓失意。生活之事,如意者十之一二,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诗词可观照生活。从西湖中亦能看出西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昌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从现代化标准来看,即是在经济上谓富强、在政治上谓民主、在文化上谓文明,在社会上谓和谐。国家和民族屹立世界,富强之志不可缺,富强既是物质基础,也是价值追求,惟有富强,民主之风、文明之花、和谐之美方能实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层面,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这是中国现阶段社会凝聚和人民团结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从现实视域看,这是一种“必然”,社会进步与发展,有赖于恒定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存在和实现。此四者关系协调:“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平等”是现代社会人权的基本要求,“公正”是现代社会维系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法治”是社会运转和治理的基本制度保障;尤其是“法治”,是社會治理方式,是社会的运行规则,也是“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实施前提。
5自由之愿: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自由是人的本质。自由是人对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一种绝对超越的终极向往和追求。自由有政治学的意义,需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予以保障;自由也有人性论的意义,要从心理上和精神上予以关注。自由,应是人的本真追求。试看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生半日闲”,自由之谓也。李涉终日“醉生梦死”,身不由己,极不自由,好不易有空闲,去登山来闲聊,感觉是身心俱怡,属难得休闲,诚是自由愿成,希望每一天都如此。脱离政治琐碎,还原生活本真。自由是一种革命情怀,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明追求自由的决心与信心,为自由奋斗不止。自由也是一种生活情调,我国宋代程颢有《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显露闲适恬静生活情趣,云淡风轻,自然平淡,亦是修身余趣。自由即“心便是天”的哲理意蕴和“心平气和”的养性道理。
6平等之爱:韩翃《寒食》
平等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人格平等,佛云众生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是此谓。政治平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行,男女平等、师生平等、官兵一致等都是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消弭官僚和腐败,减少收入差距,消除贫富等级,实行城乡一体化,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发展成果。文化平等,民族一律平等,语言一律平等,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平等独立尊重文化发展。生态平等,同饮长江水,共担清流责。试看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好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特权昭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青烟袅袅,飘散的不仅仅是火烛,更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严重不平等,导致极端不平衡,社会可能不稳定。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赤贫如洗,“人家闺女有花带,爹爹钱少难买来”(《白毛女》),搜刮民脂,“合肥宰相天下瘦,常熟司农人间荒”。炎凉迥异,“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冷暖不一,“可怜屋里与屋外,相隔只有一张纸”(《相隔一层纸》)。失却平等之爱,社会心态失衡,社会形态变异,社会发展受阻;秉持平等之爱,“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视同仁,共同进步。
7公正之心:刘叉《偶书》
公正是社会的良心,“失去了公正,就失去了全世界。”公正协调和整合自由与平等,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公正相对于自由、平等,内容更为丰富,概念更为深刻,公正孕育自由平等,公正又有赖于法治保障。试看刘叉《偶书》: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本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诗人,尚义行侠。诗中用“磨损刀”来比喻心中压抑的正义之感,构思新奇,设喻警辟。正义感、是非感、侠义心、不平气,应常萦心间,正气充盈天地。怀抱公正之心,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胸萦公正之气,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哪有不平哪有我”,“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8法治之光:谭嗣同《绝命诗》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和法律制度,而且是一种治理方式,即根据法律来规范国家的一切活动特别是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活动。法治拒绝人治。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犹硬币的两面。民主是法治的本质,无民主则无真正的法治。试看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具有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6]。”诚谓法治之灵。谭嗣同变法志向毅然,法治精神决然,民主意识焕然,维新图强,为中华崛起与振兴甘洒热血,赤诚可人。法治之光耀亮,照耀后人奋勇前行。今天,公民“法无禁止即自由”,警察“法无授权即不能为”,应为常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炼。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法治,才能在制度上给人的自由、平等和社会的公正提供可靠的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公民层面,要求公民个人恪守和遵奉的人生信条。从未来视域看,这是一种“应然”,希冀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此四者关系密切:“爱国”是统领,“敬业”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友善”是表现;尤其是“友善”,是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公民的外在反映,也是“爱国”“敬业”和“诚信”的集中体现。
9爱国之忱:陆游《示儿》
爱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热爱山河,不忘历史,关心社会,危难挺身等等,亦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情操和品德。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犹未悔”,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试看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爱国为公民的第一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长期激励着仁人志士奋发有为。《示儿》绝命诗,既是陆游临终遗嘱,也是陆游毕生心愿。赍志以殁凛然气,薪火相传爱国情。陆游致力于抗金,力图收复中原,一统家国,终身未改且信心十足。浓浓的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执著、深沉、热烈、真挚!
10敬业之德:郑板桥《题竹石画》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属传统美德。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7],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个人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某项工作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试看郑板桥《题竹石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即敬业,执著情怀与坚定信念兼具,热爱情结与钻研精神同在。敬业,专心致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只有敬业,方能勤业、精业和乐业。有敬业之德,方爱岗建业。“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见崇高。以敬业为基础,以奉献为快乐,这是爱岗敬业的现实内涵和最佳体现。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9]。”
11诚信之念:王令《送春》
诚信是社会和谐之基。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左传》云:“信,国之宝也[10]。”可见,诚信是治国的法宝。取信于民,秩序良好,运转健康,活动正常。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道德理性最基本的体现,也是社会评价一个人品德素养最基本的尺度。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做人必须诚信,无诚不立,无信不行,诚信胜于生命。试看王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
杜鹃眷恋春光,怀念和煦,鸟与风有着某种默契,属诚信之念,是一种美丽的约会,不见不散,不离不弃。“不信春风唤不回”,情致虽感伤,信念却坚定,因为有一种品质叫诚信让人无法释怀;哪怕“夜半啼血”,也依然痴心无悔,因为相信那份厮守本身就是践行诚信之约。诚信,客观、真诚地反映着生活现实,规则、规范地维系着社会关系。一个国家,必须信奉诚信之道;一位公民,必须遵奉诚信之理。“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应经年弘扬,时刻恪守。
12友善之情:李白《赠汪伦》
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为善,社会就充满友善。友善,善是内在的,友是外在的,内善则能友外,社会祥和。试看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社会交往中遵循友善之道,重在培植仁心,弘扬善举。仁心善意是社会交际的黄金法则,若失掉此法则,社会交往将陷入危机,纷争烦扰,矛盾重重,而宽容礼让却能将矛盾有效化解,存仁心行善举,世界就会变得和谐、友善和温暖。李白虽是被汪伦以“十里桃林、万家酒店”的善意忽悠而来,却也诚意快乐,显友情深厚,读之温暖在怀。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是公民处理好与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基本价值要求。公民应遵奉的生活准则与实践方式,于国家谓爱国,于事业谓敬业,于社会谓诚信,于他人谓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公民日常生活,希冀公民秉爱国之忱,立敬业之德、树诚信之念、承友善之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建,2014(03):4+6.
[2]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46.
[3]缪钺.杜牧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7.
[4]孟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2.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313.
[6]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书店,1915:489.
[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1.
[9][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杨义,蒋业伟今,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63.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35.
(责编:李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