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探索
2021-12-28姜子琦高文李双刘希军
姜子琦 高文 李双 刘希军
摘 要: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本科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桂林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以推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认真梳理学科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地球化学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地球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010-0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struct first-class majors, train first-class tal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taliz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as an opportunity, from the revis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we carefully combin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deas, explore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m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planning, gradual geochemical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Geochemistry major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s; Geochemistry;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陆续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多个针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并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如“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工科、双万计划、双一流、工程认证等。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根据《桂林理工大学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各专业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及毕业要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要求教学活动要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地球化学学科近年来发展迅猛,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众多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就业方向日益广泛,而且经济社会发展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提高人才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符合学校和专业定位,符合当前产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势在必行。
一、地球化学专业介绍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内外各圈层和太阳系各天体的化学成分、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分布、迁移和演化规律,解决地质学乃至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当代人们最为关注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新型材料和人体健康,以及对地观测和月球、行星探测等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关键科学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地球化学已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许多专业领域深度融合,是近20年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是许多含地学类学科高等院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3-5]。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之一,源自建校之初设立的金属矿地球化学勘探专业,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数千名优秀专业人才,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地球化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推动我国地球化学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和幾代地化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获批广西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此为依托建设的地球化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被评为广西重点学科和广西一流学科。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为依托,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树立综合化人才培养理念,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先进性,持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應坚持如下基本原则:(1)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促进德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2)坚持需求导向原则。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坚持产出导向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设计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反向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4)坚持交叉融合原则。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树立综合化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生沟通能力、领导力、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非技术能力培养;(5)坚持创新实践原则。整体优化和设计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三、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广泛的调研,主要针对兄弟高校、用人单位、专业相关企业等单位,还有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行业专家、校外导师、校友、毕业生等个人,通过走访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行业和企业专家意见、用人单位意见调查和毕业生等个人反馈意见,在旧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由过去的专门化、精英化向普及化、多样化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变革,对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期盼。学校人才培养注重知识面覆盖的综合能力,而企业更关注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力要求。因此,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又是人才培养的终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化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学校办学定位的调整和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在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专业特色体现不够,就业领域过于宽泛,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要符合学校和专业定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定位培养目标并明确专业对应服务领域和毕业要求。
(三)学科交叉融合度弱
当今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科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对专业的内涵、任务、创新方法的建设,拓宽视野,树立综合化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重要支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具体内容,课程设置需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反向设计,课程需要支撑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但旧版的培养方案中存在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支撑度不高,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学科交叉融合类课程设置明显不足等问题。在新方案中,实践教学方面要突出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修订内容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经过对上述问题的认真梳理、分析和总结,在新版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
(一)培养目标修订
1. 牢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定位
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指向[6]。桂林理工大学属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高校的重要任务,“面向行业、服务地方”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我校地球化学本科专业的定位明确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培育具备扎实地球化学专业知识及服务地方和国家建设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2.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地球化学基本知识及从事地球化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地球化学、地质学相关的资源、环境、土壤、农林、海洋、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测试、科研、管理等工作。该培养目标体现了办学特色,在内容上明确了毕业生面向的社会需求领域,人才发展定位更加准确,能力素质要求更加清晰。
3. 明确毕业后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育地球科学系统观和人-地和谐相处的理念、环境保护的意识、自我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毕业后经过五年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能够具备较为系统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应用地球化学理论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期能够胜任所在单位业务岗位的相关工作,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对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在专业能力、职业定位、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性评价和达成情况分析,也有利于毕业要求更好地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毕业要求修订
毕业要求是毕业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各项具体要求,必须是可衡量的,能够落实到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根据专业特色及培育目标,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如下设定:
1. 专业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和地球化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球化学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地球化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具有地球科学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工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地球科学领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
4. 职业素养:具备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形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
5. 团队合作:尊重同事,塑造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沟通交流:能够就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7. 社会实践能力:能有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能掌握自然资源勘查、环境地质评价、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等基本工作方法。
8. 终身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三)课程体系修订
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毕业要求、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有利保障。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教育部有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根据修订后的培育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达成度。课程结构按照“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5个部分构建。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课程名称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一致、课程的前后衔接顺序、部分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选修课过多等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做了如下修订,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1. 依据修订后的毕业要求中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设定,新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必修课的比例,由旧版的49.4%增加至64.4%。为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选修课部分由以往的专业任选课、方向型选修课(学术型、应用型)2个模块变更为专业基础选修课、地球化学类选修课、地质类选修课、新兴地学技术及交叉融合类选修课4个模板。
2. 通识类课程修订: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各增加1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强化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设劳动教育模块,该模块由学校统一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其中至少选修1个学分的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素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大学语文(2学分)为必修课,内容包括经典阅读、应用文写作、表达训练等,在第2学期开课。
3. 为夯实学生的数、理、化等基础自然学科知识,将高等数学课程学时由128增加至176,大学化学课程学时由72增加至96。另外,依据《普通高等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本专业学生分析测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新增分析化学课程(2.5学分)。
4. 为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构建宜居生态与人地和谐共生,服务我国创新驱动及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在地球化学类选修课程中增设环境土壤学、生态地质学、环境检测与评价等环境类课程。大数据技术是推动现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突破,已经渗透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地震、石油勘探、地质、地化、气象、海洋等相关领域。面对地矿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为增强学生对大数据的认识及在地学中的应用能力,选修课中新设置了新兴地学技术及交叉融合类选修课模块,开设了地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新兴地学信息技术等地学前沿领域课程。
五、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7]。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不足,更好的达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其中,一年级学生由專业教研室统一联系指导,二至四年级学生与专业教学、科研的骨干老师建立定点定人因材施教的育人机制。本科生导师要与学生建立定期交流的措施,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以课外教育的形式加强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二)鼓励课外创新训练
课外创新训练可以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学院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生产实践项目指导学生选题,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顶层设计,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相适应,需要与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结构、功能等要素协同发展相适应。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总体设计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新了以往的教育理念,重新设定了培养目标,细化了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为我校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80.
[2]欧阳自远,胡瑞忠,徐义刚.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汤华云,余淳梅,谢淑云.地球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9(4):20-24.
[4]杨忠芳,李大鹏,余涛,等.地球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及措施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72-76.
[5]赖小东,何炜静,王安东,等.具铀资源特色地球化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147-150.
[6]冯兵,梁福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制约因素及确定要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7(10):9-12.
[7]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