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硼掺杂多孔炭催化降解双酚A的研究*
2021-12-28万彦涛修光利
万彦涛 张 巍# 余 淇 修光利
(1.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2.上海市环境保护化学污染物环境标准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7;3.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上海 200092)
最近研究发现,在对PMS的活化过程中,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为前驱体热解制得的碳基材料具有分层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和活性位点丰富等独特的优点,已被广泛运用于催化领域[5]。TANG等[6]使用MIL-100(Fe)热解产物Fe@MesoC降解磺胺甲恶唑(SMX),结果发现,Fe@MesoC在120 min内对SMX的降解率为100%,使溶液总有机碳(TOC)降低54.5%,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LIN等[7]将MIL-88A制得的碳基材料MICN用于对罗丹明B(RB)的降解,MICN在拥有良好重复使用性的同时对RB的降解率接近100%,表现出较好的催化降解性能。但MOFs衍生碳基材料在催化降解过程中也存在金属离子淋出率高的问题,造成二次污染并降低了材料的催化性能。而对碳基材料进行原子掺杂能有效降低材料中金属离子的淋出。如LIU等[8]840将NH2-MIL-53(Fe)在氮气氛围下高温热解制得FexCN,氮原子的引入提升了碳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铁离子的淋出,在60 min内对阿昔洛韦的降解率达到100%。虽然已有报道展开了对杂原子掺杂MOFs衍生碳基材料的研究,但利用硼原子掺杂改进的研究仍较少,具有进一步探索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0(Fe)为前驱体,以硼酸为外加硼源,经高温碳化制备硼掺杂的碳基材料,用于活化PMS催化降解双酚A(BPA)。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所制备的碳基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PMS浓度、催化剂投加量、初始pH和不同阴离子等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对体系中的活性氧物质(ROS)种类和可能的催化降解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测试了材料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以评价其作为PMS体系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潜力。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FeCl2·4H2O(纯度>99.9%);均苯三甲酸(纯度>99%);硼酸(纯度>99.5%);甲醇(纯度>99.5%);NaOH(纯度>96);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纯度>98.5%);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DMPO,纯度≥97%);2,2,6,6-四甲基哌啶(TEMP,纯度>95%);BPA(纯度>98.5%);实验用水均为18.2 MΩ·cm超纯水。
2695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ASAP2010N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仪;JSM6360LV真空SEM;D/maxRB XRD仪;PHI5300 XPS仪;Agilent 72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Bruker EMX-8/2.7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
1.2 铁基硼掺杂多孔炭(Fe@BPC)的制备
采用常温法[9]制备MIL-100(Fe):将1.47 g均苯三甲酸溶于26 mL NaOH(1 mol/L)中,得到溶剂1。将2.16 g FeCl2·4H2O完全溶解于96 mL水中,得到溶剂2。将溶剂1缓慢加入搅拌的溶剂2中,常温(20 ℃)下反应24 h。反应结束后离心过滤收集粉末MIL-100(Fe),并在60 ℃下分别用甲醇和水洗涤至上清液变为无色。离心后在70 ℃下干燥12 h待用。
将干燥的MIL-100(Fe)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800 ℃高温热解3 h,升温速率为5 ℃/min,冷却后收集黑色粉末状的铁基多孔炭(Fe@PC)。将0.07 g Fe@PC同0.1 g硼酸溶于15 mL甲醇中搅拌1 h后烘干,取收集的粉末再次置于800 ℃管式炉中碳化,制得Fe@BPC。
1.3 降解实验
在室温下将投加量为0.10 g/L的催化剂加入到250 mL反应体系中,BPA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磁力搅拌下加入1.00 mmol/L PMS引发降解反应,初始pH=7。在既定时间点取1 mL反应样液,经0.22 μm水相针式滤器过滤后,迅速转移至包含1 mL甲醇的棕色样品瓶中终止反应。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Fe@BPC,用水和甲醇洗涤后干燥,重复该过程数次以研究Fe@BPC的重复使用性。单因素考察时,改变相应变量。
1.4 分析方法
采用HPLC仪测定BPA浓度,流动相为甲醇和水(体积比70∶30),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为30 μL。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催化反应体系中铁离子浓度。通过EPR波谱仪和自由基淬灭实验鉴定降解体系中产生的ROS种类。
2 结果与讨论
2.1 材料表征
XPS用于对合成材料表面上的原子组成和化学状态的研究。Fe@BPC中存在B(180.13~196.03 eV)、C(279.18~297.98 eV)、O(525.18~544.98 eV)等元素(见图1),其中B原子摩尔分数为0.53%,证明B元素成功掺杂进Fe@BPC中。C 1s的信号最强,Fe@PC和Fe@BPC中C原子摩尔分数分别为72.29%和69.82%,证明Fe@PC和Fe@BPC是碳基催化剂。
图1 Fe@PC和Fe@BPC的全扫描XPS光谱
Fe@PC和Fe@BPC的XRD图谱见图2。Fe0、Fe2O3和Fe3O4的峰证明MIL-100(Fe)中稳定的Fe—O簇在高温碳化后转化为Fe0及铁氧化物。Fe@BPC中Fe2O3和Fe3O4的峰强度弱于Fe@PC,但是Fe0的峰强度强于Fe@PC,这是由于高温碳化时C元素将Fe2O3和Fe3O4还原为Fe0[8]837。
图2 Fe@PC和Fe@BPC的XRD图谱
由图3可见,两种材料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是一个典型Ⅳ型等温线,且存在回滞环,表明为介孔材料。通过BET方程计算得到Fe@PC和Fe@BPC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23.68、140.67 m2/g,表明硼掺杂提升了材料的比表面积。由图4可见,Fe@BPC的孔径分布集中在4 nm左右。进一步对Fe@BPC进行SEM分析,结果见图5。前驱体MIL-100(Fe)的八面体形态已坍塌,但Fe@BPC仍保留部分规则的立体形态。
图3 Fe@PC和Fe@BPC的氮气吸附/解吸等温线
图4 Fe@BPC的孔径分布
图5 Fe@BPC的SEM图
2.2 Fe@BPC催化降解BPA性能分析
2.2.1 Fe@BPC催化降解BPA有效性
不同反应体系中BPA的降解情况见图6。当只存在PMS或Fe@BPC时,BPA几乎不能被降解,说明PMS直接氧化BPA的能力很弱,Fe@BPC对BPA几乎没有吸附性能。当存在Fe@BPC和PMS时,90 min内BPA降解率可达到98.3%,说明Fe@BPC对PMS有优异的催化性能。相较于Fe@PC和PMS体系中BPA的降解率(69.8%),Fe@BPC催化性能明显提升,说明硼掺杂引入了新的活性位点。同时,为确定催化反应是由Fe@BPC上的活性位点所引起,而不是溶出至均相的铁离子所主导,使用了Fe@BPC单独搅拌90 min的溶出液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可以看出,90 min内Fe@BPC溶出液和PMS对BPA的降解率仅有9.3%,这表明该降解反应是由Fe@BPC上活性位点催化PMS所引起,是一个非均相催化反应。
图6 不同反应体系中BPA的降解情况
2.2.2 反应条件对BPA降解影响
图7 反应条件对BPA降解的影响
(1)
(2)
(3)
(4)
(5)
(6)
随着Fe@BPC投加量由0.05 g/L增加到0.20 g/L,BPA降解率明显增加。这是由于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引入了更多的催化剂活性位点加速PMS活化分解产生ROS[11]。Fe@BPC投加量相较于其他因素对BPA降解率的影响更明显。
(7)
2Cl·+H2O→HOCl+H++Cl-
(8)
2.3 Fe@BPC重复使用性能
催化剂的稳定性是评价其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为此,将每次实验后的Fe@BPC离心回收,洗涤干燥后,进行了4次循环降解实验,结果见图8。每批次实验中,BPA的降解率均达到了95%以上。同时,考虑到浸出的铁离子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对每批次循环后浸出的铁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结果表明,4次循环中浸出的铁离子分别为1.89、1.92、1.93、1.92 mg/L,均低于欧盟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2.00 mg/L)[13],表明Fe@BPC具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性和稳定性。
图8 Fe@BPC的重复使用性
2.4 降解机理分析
图9 自由基淬灭实验与EPR测试结果
图10 B 1s区XPS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