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白皮松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12-28孙发鑫

南方农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针叶褐斑病林区

孙发鑫

(甘肃省庆阳市太白木材检查站,甘肃庆阳 745000)

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天然植物区,甘肃省子午岭林区也是我国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公益林区;作为我国陇东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甘肃省子午岭林区也是庆阳市最大的国有林区,是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屏障。白皮松作为其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特色植被,对其病虫害进行防治是保障当地林区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分析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白皮松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该林区白皮松的健康生长和发展提供参考。

1 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及白皮松概述

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地处甘肃省东部,纵向跨过庆阳市内的华池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4 个县,其东北和东南侧是陕西省和甘肃省的省界[1]。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处在一个森林草原逐渐过渡到半干旱草原的区域,气候有显著的地带性特点,且植物区系包括了温带草原及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2 种类型。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内部,天然林比重相对高于人工种植林,且全部都是次生林。林区总面积511 949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43 180 hm2,整个林区内共分布有47 个国有性质的林场,作为陇东地区生态环境快速修复及建设的重要力量,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内部的国有林场是整个地区生态安全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白皮松隶属于松科,是一种松属乔木,株高可达到30 m,主干胸径可达3 m,主干分布较为明显,树枝较细长,树冠呈塔形或伞形。白皮松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树种,在山西省、河南省西部、陕西省秦岭地区、甘肃省南部等地广泛分布,基本生长在海拔500~1 800 m 的地带上[2]。相较于其他树种,白皮松的树姿较为优美,具备较强的观赏价值,可通过孤植、对植或丛植的方式在庭院的中堂、凉亭两侧栽种,为人们带来观赏美感。白皮松作为经济林的一种,树木纹理较直,质地较为轻软,在加工后较为光滑并带有均匀分布的花纹,可在房屋建筑、家具及文具等产品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白皮松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在干旱、寒冷等恶劣气候中存活,故可在各种环境中进行种植。此外,白皮松能够对空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等进行吸收,具有空气净化效果,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园林恢复工程中的主要树种。

2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松落针病

松落针病是松散斑壳菌侵染白皮松引发的病害,松散斑壳菌在冬季通常会躲在落地针叶或是白皮松树上的针叶上,在第2 年的春天产生囊孢子。松落针病主要为害2 年生的白皮松针叶,在发病后期可对当年生的白皮松针叶进行侵染,为害不同树龄的植株,在病害蔓延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白皮松的针叶全部枯黄脱落,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甘肃省子午岭地区的年降水量相对较大,发病概率及病害为害程度也会有所增强。甘肃省子午岭地区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白皮松,在防治松落针病的过程中,需强化林地的抚育管理工作,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衰弱树木、濒死树木的砍伐,提高白皮松对松散斑壳菌的抵抗力[3]。林区养护人员发现白皮松松落针病后,需及时使用1 ∶1 ∶100 的波尔多液或65%的代森锌500 倍液进行防治,每隔5~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 次以上,便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若松落针病在幼年白皮松植株上发病或是病症较为严重,管理人员可在无风的傍晚时分,在山体下坡位或是山体的沟谷地带,使用百菌清烟剂进行烟熏治疗。

2.2 褐斑病

褐斑病是立枯丝核菌侵染白皮松引发的真菌病害。发病初期,白皮松的针叶会出现多个圆形或接近圆形的淡黄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变大,颜色也逐渐变为褐色。发病后期,病斑处的针叶会逐渐产生灰黑色的孢状物。褐斑病是从白皮松的树冠基部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立枯丝核菌通常依附病叶及病落叶上过冬,在第2 年的春天开始导致白皮松发病。6—7 月,甘肃省子午岭林区气温有所升高,这是白皮松褐斑病的第1 次发病高峰期。8—10 月,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当地的空气湿度有所增加,进入褐斑病的第2 次发病高峰期。在防治褐斑病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对白皮松附近的枯枝、落叶层定期进行清除,破坏病菌的生存条件,同时可借助针阔混交林的营造,降低真菌的感染发病率。管理人员在发现白皮松出现褐斑病时,可使用25%的多菌灵溶液或75%的百菌清500 倍溶液喷洒植株,每隔5 d 喷洒1 次。

2.3 松针赤枯病

松针赤枯病是枯斑盘多毛孢侵染白皮松引发的病害,主要为害白皮松的针叶。发病初期,白皮松的针叶会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为黄褐色、暗灰色病斑。病斑可出现在针叶不同部位,病斑以上部分的针叶会出现枯死断落的情况。病害较为严重时,受害植株针叶也会提前脱落,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年份,松针赤枯病的发病情况会较为严重。在松针赤枯病防治的过程中,林区管理人员需做好以下工作。1)强化林地抚育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增强树木长势提高白皮松对枯斑盘多毛孢的抵抗能力[4]。2)对白皮松林附近的杂草和枯枝落叶进行清理,改善林区的排水条件,避免出现湿度过大的情况。3)发病后,可使用25%的多菌灵溶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进行患病植株的喷洒,每隔7 d 喷洒1 次,喷洒3 次便可。

2.4 白皮松煤污病

白皮松煤污病通常是多种煤污菌共同侵入白皮松所致,主要是通过蚜虫、介壳虫等害虫排泄的粪便和分泌物进行病菌的传播,为害白皮松的针叶、枝干。病发后,发病部位常会出现黏稠状蜜汁,随后出现疏松状态的斑点,最终这些斑点会连接成一片,形成黑色且质地坚硬的霉菌层。白皮松煤污病通常与虫害相伴而生,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如果白皮松所处的生长环境通风不良、光照条件不佳或场地湿度较大,也会加快煤污菌的传播。防治白皮松煤污病,需对蚜虫、介壳虫等白皮松害虫进行定期防治,并对白皮松进行定期抚育修剪,强化林地的通风性,对于处在发病早期的白皮松,需及时使用0.3°Bé 石硫合剂进行喷洒防治。

2.5 松赤落叶病

松赤落叶病通常与落针病和赤枯病等白皮松针叶病害混合发生,且根据白皮松的外在症状容易出现分辨混淆的情况。松赤落叶病常见于当年生的白皮松,会加快松树生理黄化病的发展,出现生长停滞的情况。每年的5 月初,白皮松针叶的中上部位都会出现少量的黄色小点;6 月中下旬后,这些黄点会逐渐变为橙黄色病斑并逐渐向下蔓延;秋季后,感染病菌的部位会变为红褐色,染病部位和健康部位的交界处会呈现黑褐色;第2 年3 月,红褐色病斑逐渐变为灰褐色病斑;3 月底,病斑上会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初步形成的病菌实体,随后这些小点会逐渐发展为黑色梭形的粒状实体;4 月后,白皮松开始出现针叶脱落的情况。松赤落叶病通常对树势和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年白皮松为害较大。需及时清除枯死和重病的植株,使用100~150 倍的波尔多液喷雾进行药物防治。

3 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红脂大小蠹

红脂大小蠹属于鞘翅目小蠹科,通常这种害虫会寄生在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等植被上,会对树干胸径在11 cm 以上的白皮松的主干、主侧根、新鲜伐桩等产生为害。通常会从树干的基部开始侵入,幼虫和成虫会对植株的韧皮部进行取食。红脂大小蠹成虫在啃食白皮松的过程中,会优先在树木的上方进食一段时间,在形成短坑道后转而向树木的下方进食,最终到达主根和侧根的位置[5]。红脂大小蠹为害初期,可看到蛀食的树木坑道内出现红褐色的粒状虫粪及木屑混合物,这些混合物会随着松脂从侵入孔溢出,形成树木患病部位中心有孔的红褐色漏斗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凝脂块,凝脂块的颜色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由深变浅,直到转变为灰白色。虫口密度相对较大且受害部位相连形成环剥,可导致植株死亡。在移植白皮松大苗的地区,红脂大小蠹的发病概率需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在林区内发现零散分布的白皮松受害情况,可使用磷化铝立木熏蒸方法进行治疗。如果出现大面积为害,但症状较轻,可使用植物性引诱剂进行害虫的诱杀处理。

3.2 松大蚜

松大蚜属同翅目蚜科,白皮松是其主要的寄生植物,会对白皮松的针叶、幼树、树干等产生为害。害虫密度较大,轻则会出现松木的针叶枯黄、干尖等现象,重则影响白皮松侧枝的生长或导致整株植株的枯死。即便在发病初期,白皮松松树枝叶的颜色变化相对较轻,新梢生长速度也远不及正常状态下的50%。在树木嫩枝部分,如果病虫分布较为密集,且松针上密露较多时,易引发煤污病。为防治松大蚜,可通过瓢虫之类的松大蚜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则是在每年的4 月中旬,使用10%的吡虫啉1 000 倍溶液进行喷洒。

3.3 松梢螟

作为为害白皮松、云杉和油松等针叶树种树干、枝叶的主要害虫,松梢螟幼虫呈现淡褐色或淡绿色,进入成年期后呈现灰褐色。松梢螟幼虫常在被害枯梢或球果中越冬。顺利越冬的幼虫往往会在第2 年的4月中旬开始活动,啃食树干。松梢螟虫害一年可发生两代,8 月上旬到9 月上旬是第1 代,9 月上旬到10月中旬是第2 代。11 月初后,幼虫开始越冬。松梢螟可通过植株的蛀孔进入到树干内部。松梢螟为害白皮松,可导致松梢枯死,并引发侧梢重生及大量生长带来的树干弯曲等现象,甚至导致树干断裂。在林区营造过程中,可通过针阔混交林的营造,配合幼龄林木管理工作力度的强化,使幼龄林提早进入郁闭期,降低松梢螟的为害。一旦幼龄林出现松梢螟虫害后,可在冬季将病虫藏身的病枝集中修剪、焚毁,消灭越冬虫卵。在白皮松松梢螟虫害发生期间,管理人员可使用黑光灯和性信息素等进行诱杀,在虫害严重的情况下,可喷洒50%菊杀乳油1 000 倍液,或50%的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 倍液,每隔10 d 喷洒1 次,喷洒2~3 次,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甘肃省子午岭林区作为我国陇东地区的重要生态涵养林,林区内部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是推动当地林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白皮松作为甘肃省子午岭地区常见的一种特色树木,松落针病、褐斑病、松针赤枯病等是较为常见的病害,同时红脂大小蠹及松大蚜也是导致植物生长异常的主要虫害,需要林区管理人员跟随季节的变化,在获取当地气候、温度等数据的同时,通过林区枯枝、落叶层的清除或是化学药物防治方法的应用,防治病虫害,借此推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针叶褐斑病林区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雪景
风雨海棠
瑞典林主协会提高工业木材和针叶锯材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