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行动人生不同
2021-12-28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许洁
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 许洁
2018年夏,我有幸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培训,不仅让我呼吸到教育教学的新鲜空气,还聆听到了名师的公开课、接受了导师的面授指导,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了洗礼。
把握学情与精心备课同等重要
跟名师学习使我明白,一节好课不仅是教案思路的顺利完成,还有老师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回想起自己的一次课堂教学,那是一次赛课,我突破自己选课的习惯,决定选择从未涉猎过的题材。我选取了三年级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始了精心的备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再到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我都一一预设,几经修改,几经推敲,才开始了第一次试讲。从知题意到悟诗情,我以学生为主体,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所以在全班交流时,一出现学生思路不清或者表达不准确时,我就立即强行介入,代替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这节课,我只是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悉数讲给了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接受吸收程度。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需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只有真正悟情才会读出诗的情感、诗的韵味。通过国培的这次学习,我再次反思和感悟到:教案备得再精细,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只是一味地给学生填鸭,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
包容亲近内心,关注贴近感受
“用包容的心去亲近学生”是国培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回想自己的课上状态,觉得自己与学生是有距离的。我太想追求完美的教案预设,没有真正关注学生本身,忽略了他们的体验。
我对着镜子露出八颗牙练习标准微笑,觉得这样会减少与学生的隔阂。当我与授课老师交流想法时,她哈哈一乐,告诉我:“露八颗牙齿,只是一种亲和的表象,而课堂上真实、真诚的自我,是不加包装、不加限制的,这样才能真正和学生实现心灵的交融。”
对啊,相由心生,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应该是用心,而不只是用笑。我开始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想下一步的教案;我开始关注到那些不举手的孩子,而不只是关心谁把手举得高可以给我捧场;我开始贴近孩子的感受,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并把“对话”打开、深入。
追求“理想课堂”,摒弃“理想化”
培训中老师提到: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的比赛中,教师从文本的解读到中心话题的选定,甚至课堂各个环节的设置,都会预设每个细节、琢磨该说的每一句话……
可是当实际情况不在你的理想预案时,你的脑袋会不会就开始犯晕,还能想清楚预设的细节吗?我自己就有这样一次完全没了感觉的课。在国培的学习中,我重新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准备那么充分的教案会讲不下去?难道只是那些外在的因素干扰吗?学生必须要配合我吗?没有配合怎么办?正如培训老师所说的:我们平时一直倡导理想课堂,但并不是追求“理想化”啊。我警醒,如果能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哪怕学生没有预习,哪怕课件出了问题,我也会让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上学有所得。
于是,我又将那次的教案拾起,将预设修改、充实,对照课件演练熟悉。第二天在年级的各班专门找一些学困生再次试讲。这节课我的状态很自然,脑子里再也没有教案的条条框框。眼中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听讲的状态和与我对话的眼神。整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氛围轻松愉快。下课了还有几个孩子围着我不停地问:“老师,下节课你还给我们讲吗?你还听我们创编神话故事吗?我还想和你说说大禹治水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呢!”看到孩子们能一课一得,看到下课铃声落而学生意犹未尽、探索未止,我心中暗喜。
在国培中成长,于常态中践行
国培学习的这段日子,我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习惯。我的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当下的学生?朗读指导怎样才能有更深的层次感?课堂有生成吗?怎样才能和学生真正展开深入、有效的对话?问题找到后该怎么办?如果再上一堂同样的课我该如何重建……这一连串的问号在拷问自己,使我对日常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常态课上的我不再像原来那样“唯教参是从”,也开始对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批判地采纳、大胆地补充。我对教材有了自己的解读,从书上和别人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慢慢地融进我的日常课堂。我的课堂变得更加真实、与学生更加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