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武帝本纪下
2021-12-28姚思廉
[唐]姚 察 姚思廉
三月庚申,诏曰:“政在养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风,民应如草。朕以寡德,运属时来,拨乱反正,倏焉三纪。不能使重门不闭,守在海外,疆场多阻,车书未一。民疲转输,士劳边防。彻田为粮,未得顿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无沃心之言,四聪阙飞耳之听,州辍刺举,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负谤,无由闻达。侮文弄法,因事生奸,肺石①空陈,悬钟②徒设。《书》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实赖贤佐,匡其不及。凡厥在朝,各献谠言,政治不便于民者,可悉陈之。若在四远,刺史二千石长吏,并以奏闻。细民有言事者,咸为申达。朕将亲览,以纾其过。文武在位,举尔所知,公侯将相,随才擢用,拾遗补阙,勿有所隐。”
……五月癸卯,诏曰:“古人有言,屋漏③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钟过,不能自觉。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于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
三月己未,诏曰:“朕四听既阙,五识多蔽,画可外牒,或致纰缪。凡是政事不便于民者,州郡县即时皆言,勿得欺隐。如使怨讼,当境任失。而今而后,以为永准。”
(原文据中华书局1973年版《梁书》)
【注释】
①肺石:古时设于朝廷门外形状如肺的赤石,民有不平,可击石鸣冤。
②悬钟:《淮南子·氾论训》记载大禹在住地附近设置钟、鼓、磬、铎、鞀五种乐器,并广泛告知人们使用方法:传授大道的击鼓,讲明义理的敲钟,有事上告的振铎,表明忧虑的敲磬,遭遇冤狱的摇鞀。
③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常指做人做事即便无人得知也当无愧于心。
【译文】
大同二年(536年)三月庚申,诏令说:“政治在于养育民众,德行在于普及百姓,朝廷发令如同风,民众响应如同草。我以微薄的德行,时来运到,治理乱世恢复正常秩序,忽然已三十六年。但不能使内门不关闭,防守达到海外,边境还多有阻隔,车轨文书也没有统一。民众为辗转运输而疲惫,士兵为防守边关而劳苦。开发土地谋取粮食,片刻不能停止。治道不够清明,政事多有违失,百官没有开启心智的进言,四方耳目缺乏顺风耳的听力,州停止检举奸恶推荐功臣,郡忘记共同治理天下。致使因违背事理而遭诽谤的人,没有途径上告。官吏舞文弄墨歪曲法令,利用事件谋划奸计,鸣冤的石头白白陈列,悬钟只是摆设。《尚书》不是说过:‘有手脚才能成人,有良臣才能成圣。’实在是须依赖贤明的辅佐,来匡正我的不足。凡是在朝官员,各自进献直言,政策不便于民众的,可悉数陈述。如在四方外地,刺史郡守县令,都上奏疏禀报。百姓有谈论政事的,都为他们申述上报。我将亲自阅览,来消解过失。在位的文武官员,推举你们所了解的人,公侯将相,依才能擢升任用,纠正过失补救政事上的缺漏,不要有隐讳。”
……大同二年五月癸卯,诏令说:“古人说过,屋漏在上面,知道的在下面。我所产生的过失,不能自己察觉。江子四等人密封奏章近日呈上,尚书可时常加以检查,对民众有危害的事情,便立即停止,应迅速详细启奏,不要使事情延缓。”……
大同五年(539年)三月己未,诏令说:“我四方视听缺略,五种意识多有遮蔽,签署同意的外朝文书,有时错谬。凡是政事不便于民众的,州郡县都要及时报告,不能欺瞒隐讳。如果造成怨恨诉讼,当地承担过失。从今以后,作为永久的准则。”
【简析】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早年政治颇为清明。本选段所选三道诏书,充分体现了梁武帝本人虽然雄才大略、聪明多智,但仍然常常昭告天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员都应广纳善言、申达舆情,避免政事不便于民。尤其是诏书中“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极为警策,更是《梁书》乃至历代史书中的名句。大同二年三月颁发的这道诏书,以简短的文辞,内容广泛地涉及养民、德化、政令、疆场、民疲、吏治、舆论、冤情、选任等各方面,在历朝历代君王颁发的诏书中都比较罕见,足见梁武帝确实对国家治理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心存忧虑。其中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实赖贤佐,匡其不及”“公侯将相,随才擢用”,体现了梁武帝深知治理国家最为重要的是选用值得信赖的人才;二是“肺石空陈,悬钟徒设”“凡厥在朝,各献谠言”,反映出梁武帝明确意识到不能真实了解朝野舆论的危险性,因此以“无由闻达”“勿有所隐”这样既愤慨又热切的语言反复指陈,提出批评与希望。显然,第二点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这年五月份接着又颁发了一道诏书,继续强调如果各级官员不能及时“宜速详启”各种社会问题,自己即便犯了大错也“不能自觉”。而三年后的这道诏书内容更加反复、语气更加强烈,充分反映出了梁武帝对于“欺隐”“多蔽”对政事、民治所造成“纰缪”与“不便”更加焦虑,尤其是“而今而后,以为永准”这一句,后人读来不免感慨万千。事实上,梁武帝后期怠于政事,沉溺佛教,最终在侯景之乱中被囚而死,贻笑后人,根本原因正在于“四听既阙,五识多蔽”所造成的“欺隐”与“怨讼”。一代英主,始明终昧,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