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乏到丰富,从畏惧到从容
——探索初中写作的素材积累之路
2021-12-28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李锦辉
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 李锦辉
写作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衡量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写作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仅体现他们对字、词、句、段、篇的调控和把握能力,也体现其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而且也是对他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态度、生活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考量。因此,努力提升初中生的写作素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在上作文课时愁眉苦脸,表现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写作兴趣不高。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对作文技巧的讲授,却忽略了学生写作情感的介入,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生活感受贫乏,生活阅历太少。贫乏的大脑自然产生不了丰富的认知,这对作文教学是种致命伤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创境激趣,触动情思
初中生之所以生活感受贫乏,是因为缺少触动他们情感的关键点,找准这个点,学生的文思如泉涌便指日可待。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学生会唤醒过往的生活感受并沉浸在其中,再次体验当时情绪的波动、情感的起伏以及思想的升华等。然后,只需把回忆的内容如实写出来,就是一篇真实可感、文从字顺的作文。
首先,笔者积极选取生活场景,或者从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或者是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储备作文素材,为流畅表达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还可以为学生设置虚拟的生活情境,如从多媒体资源中截取,或者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即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如从教材中选取一些发人深思的文章,引导学生续写结局或者改写结尾等,引导学生延续文本的表达思路,发挥丰富联想,训练表达技巧。
二、巧妙点拨,超前指导
教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点,即作文并不是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的,一篇作文从立意构思到下笔成文,需要有一个储备、发酵、喷发的过程。如果要求学生写作一篇游记,就要抓住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如实写作,并抒发真情。如果仅仅在课堂上抛出这样的要求,估计很多学生会感到手足无措,作文带给学生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此时,我们可以秉承超前指导的思路,即在开展作文训练之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询资料、积累素材、拓展阅读、感悟生活等。就拿上述“记一处记忆深刻的自然景观”来说,我们可以在一个月前,或者是在假期中,就给学生布置这个任务。这样学生在参观游览时,便会做一个有心人,在旅途中认真观察,仔细品悟,寓情于景,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文随景美,巧思蕴含其间。
这样的巧妙点拨、超前指导,会给学生以充分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主动去斟酌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沉下心积淀语言,抒发真情实感。
三、深入实践,乐于表达
古今中外的大作家都反复强调生活的作用,即只有身心沉浸在生活这个大熔炉,才能够产生真切的体验。因此,鉴于初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每天穿梭于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生活体验。
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带领他们做一些竞技类的小游戏,鼓励他们为集体争光,体会团结的力量;或者带他们在教室的角角落落,开辟出“植物角”,体验植物生长的快乐;或者在不同的季节,带着他们走到校园的每个地方,欣赏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会懂得: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很多事物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广阔的生活大舞台中仔细观察。如周末跟随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假期跟随家人去游玩,每一个场景皆是一个作文的好素材。做好了素材储备,在作文训练时,就可以筛选和取舍,教师做好基本的引导即可,学生围绕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择最能凸显自我情感的素材,分配好主次即可。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使他们丧失了对作文的热情,而教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会让他们的素材积累由贫乏到丰富,这样他们就不会再畏惧写作,在写作时会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