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研究
——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为例

2021-12-28龚宪芳岳莉莉梁剑峰

林区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吕梁爱国主义情怀

龚宪芳,岳莉莉,梁剑峰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一、引言

红色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围绕我国的革命战争,不断积累、书写起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总和。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战争遗址、纪念馆、纪念碑等,精神层面则是物质层面背后的,支撑并作用于物质层面的坚强力量,如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等。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红色资源的核心都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基因的利用和传承重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既是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爱国为民思想的现实要求。

红色资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外在环境。战争遗址、纪念碑以及纪念馆等场所的存在,为大学生直观地了解革命历史提供了途径,通过这些遗址、馆所内的遗物、老物件、英雄事迹等便于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真实且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其中所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增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地域红色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天然的环境氛围。

红色资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内在动力。大学生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从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血与生命的付出、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会加深对“有国才有家”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会以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还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抑或是对自身价值的思考,都会帮助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内在动力。

二、研究现况

目前有关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知网以主题“红色资源”并含“大学生爱国主义”进行检索,共计35条结果。

关于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研究。刘争先认为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也增加了教育的载体,还营造了教育的环境氛围[2]。朱玲珠认为红色资源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李伟弟认为红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塑造[4]。

关于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研究。于润艳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爱国主义的主题教育课堂,把爱国主义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5]。易艳认为应将红色课程资源寓于教学[6]。占毅也提出要将红色资源汇入课堂教学,“将红色资源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发挥‘整合效应’,形成教育合力”[7]。杜璐涵,黄钰鸥,陈海英提出利用红色资源要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8]。

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及路径,但是对于利用吕梁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事宜基本没有涉及,因而有必要以坐落于山西吕梁的汾阳学院为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三、汾阳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状

(一)概述

1.汾阳学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前身是创办于1923年的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1996年更现名至今,是一所医学专业为主,结合医学相关专业共同发展,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院校。

2.吕梁红色资源

作为革命老区,吕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既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积累了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

(1)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从物质层面来讲,红色资源既有革命历史遗址,也有为纪念革命历史而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等。革命历史遗址包括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以及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等。其中,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兴县,是山西也是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由当时吕梁开明、进步人士牛友兰捐献,这一举措虽是个人行为,但也进一步表明了吕梁儿女的革命热情与决心。为纪念革命历史而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在吕梁当地更是家喻户晓,分别是刘胡兰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其中,坐落在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是我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从精神层面来讲,吕梁地区革命过程中所孕育形成的“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9]就是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10]吕梁精神不仅作用于革命战争年代,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精神的核心始终都是爱国主义。

(二)汾阳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状

1.红色资源进思政课堂

“进课堂”是指将红色资源引进课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这些课程既包括主阵地思政课,也包括其他科目。汾阳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更好地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路径,其中之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相结合。首先,在每学期制定的思政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引进红色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挖红色故事,如涉及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等内容时,会结合张叔平、贺昌、蒋三以及刘胡兰等吕梁英雄的革命事迹进行讲授,效果更佳,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插入吕梁红色资源的试听影像资料,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充实了教学内容,学生们听课兴趣被激发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当地红色资源的熏陶;实践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实地走访刘胡兰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机会,拓展和深化课堂知识。其次,在其他课程中积极建设课程思政,依据课程特点结合相应的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红色资源进校园活动

汾阳学院始终将红色资源进校园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举办了多项红色校园活动。一方面,学院会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特定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征文比赛、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涵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党建知识竞赛的定期举办,既调动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宣传普及了党建知识。另一方面,学院有意识地在日常校园活动中引入当地红色资源。通过引入吕梁红色基地、革命历史、革命英雄以及吕梁精神等当地物质或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教育,具体形式有演讲比赛、板报展览、主题班会以及录制微视频等。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便于实践,又让学生们有熟悉感和亲近感、乐于接受,真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参观刘胡兰纪念馆等地,并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汾阳烈士陵园扫墓。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了解,为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提供了直观且真实的“教材”。汾阳学院积极探索的当地红色资源进校园活动,无论是固定节点活动还是日常活动、校内活动还是校外活动,均体现了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宗旨。

3.红色资源进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社会的一个机会,也是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效补充,更是高等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汾阳学院在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生实习实践、“三下乡”实践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走进吕梁红色地区、深入接触其红色资源,充分感受吕梁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增进爱国主义情怀。如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与吕梁各红色场馆积极沟通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尽管学校从多方面展开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际开展不够的问题;在校园活动中存在日常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不够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红色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对红色资源内容本身不够感兴趣、当下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现有红色资源的学习方式有待创新、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渠道等都是主要因素;从学校角度讲,红色教育平台有限、红色教育方式单一枯燥、红色主题活动不丰富、红色主题教育不能结合实践等也都是原因之一。

四、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对策建议

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可以通过“三进”途径展开,即进课堂、进活动、进实践。

(一)进入课堂教学,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首先,要增强思政教师红色资源进课堂的意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思政课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能否发挥得当,思政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其次,要将红色资源与课程内容实践有机融合。引进课堂并不是生搬硬套或者简单拼凑,这种融合既要自然、顺畅,也要深入,要在红色资源内容上下功夫,既要深挖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文化,也要注意红色资源间的联系,形成全面且厚重的“资源网”,真正起到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再次,要加强思政课程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提供经费与其他条件,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此外,其他课程也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

(二)融入校园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校园活动、学校历史以及学校价值取向等都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校风校训、学校历史以及学校的价值取向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但占据学生主要课外生活,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活动却是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期都会经历的。因此,通过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再合适不过。第一,抓好历年固定节庆活动。每年的“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是开展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全面、直观且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其中所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将红色资源多形式多角度地融入节庆活动,形式上可以参考图文展览、文艺节目汇演、征文、讲座以及知识竞赛等,角度上既可以从党史、革命史入手,也可以从英雄事迹、革命战役入手;依据节庆时间点的不同,增强红色校园活动的仪式感。第二,办好日常校园活动。为了让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日常校园活动,一方面建立、共享红色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短片、音频或图片,这样既能增加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的可能性,也能丰富校园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探索、创新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的形式,如“红色资源+自媒体+校园活动”模式,自媒体的特点是方便、快捷且学生乐于接受,相信这种模式下,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的效果会明显提高;此外,成立红色社团也是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丰富社会实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1.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场所

通过这样的红色之旅,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重温历史、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更深切地感受革命先辈的付出、牺牲和伟大,进而对红色资源以及红色文化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首先,学校通过和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为大学生们争取一些接触、融入红色资源的实践机会;其次,如果学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且讲解能力突出,可以考虑通过一定的培训,在假期成为一名红色旅游项目讲解员;再次,如果学生本身是学设计的或者对设计感兴趣、有设计特长,还可以考虑利用节假日为项目设计一些红色纪念品、纪念章等;最后,还可以通过和红色旅游项目的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红色旅游项目提供一些线上或者线下的咨询服务等。

总之,不管是红色之旅、还是其他融入红色资源的实践机会,都是通过吸引学生参与红色社会实践、融入红色资源、感受红色精神,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2]因此,利用红色资源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现实需求,应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猜你喜欢

吕梁爱国主义情怀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