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互联网发展视阈下的精英文化大众化

2021-12-28韩歌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化网络空间

韩歌

(复旦大学 上海 200000)

精英文化作为“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和美学探索旨趣的、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内蕴的文化形态”[1],其大众化对丰富、优化大众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的产生,一方面使得精英与大众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了解与对话,另一方面也给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以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依据,对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指出当前大众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反思,以期对互联网发展中的精英文化大众化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现实参考。

一、精英文化大众化概述

谈到精英文化大众化这一话题,必然要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做合理的概念界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往往被认为是相对应的两种文化形态,前者在中西不同语境中的概念并无差异,主要是指“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和美学探索旨趣的、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内蕴的文化形态”[2];而对后者的研究主要源起于西方,在研究中形成了尼采的极端精英主义大众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的大众文化观、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乐观的大众文化观等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但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特征,我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大众传媒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并由他们参与其意义的生产、流通、消费、反馈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3]。质言之,精英文化是一种良性文化,其特有批判性、反思性、审美性等特征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对大众文化的性质界定则是中性的,其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的同时,也具有消极性的一面。因此,对大众文化必须进行有力的引导,而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就是对大众文化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视阈下的精英文化大众化历程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筹建于1995 年,发展至今已有20 余年。20 余年间,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文化的传播、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因此,以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以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网络公共平台为标识,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视阈下的精英文化大众化作出如下四个阶段的划分。

(一)门户网站时期的奠基

门户网站是互联网发展初期除电子邮箱外网民使用率最高的基础服务,以网易、搜狐、腾讯、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窗口。从网民的组成结构来看,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网民群体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普遍较高,网络硬件在社会大众中尚未得到普及;从搜索动机来看,网民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动机主要为“因需搜索”,所输入的搜索内容必然与其现实需要和身份密切关联;从互联网的信息内容来看,网民可获得的公共资源主要是网站运营者发布的新闻资讯、学习资源、娱乐信息等内容。由于受用户规模、搜索机制、可获取信息内容的限制,此时互联网中精英群体与社会大众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虽然这一时期BBS 作为社交平台已经开始得到使用,但作为有边界限制的局域网,BBS 的使用大多存在于高校与公司团体的内部。因此,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在发展初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缺少受众、动力与平台,并未有太大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门户网站与其中的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基础服务,依然深刻融入到日后网络软件产品的发展与创新中,比如CNNIC《2008-2009 中国博客市场及博客行为研究报告》中就指出,搜索引擎和网站推荐在博客内容的传播渠道调查中分别占第二和第三位[4]。这给之后互联网中的精英文化大众化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二)博客时代的单向展示

2005 年9 月,新浪推出博客产品blog beta2.0,作为国内首家推出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宣告了中国博客时代的到来,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 概念的出现也标志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与门户网站时期相比,博客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网民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博客给所有人提供了文字表达的平台,从明星红人到知识分子,再到大学生群体,纷纷开通博客,截至2009 年6 月,中国拥有个人博客或空间的网民用户规模已达1.81 亿人[5],博客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之一。

博客空间既是用户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网络公共空间交流交友的平台,这给了精英群体与社会大众以相互了解的机会,精英文化大众化一定程度上在博客空间迈出了以单向展示为特征的第一步。从热衷于对生活的记录,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评论,再到对文化艺术、政治理论、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内容的高谈阔论,这体现了博客作者逐渐走向理智成熟,也反映了博客空间中精英文化向外展示的特征。这一时期,从用户的构成来看,高收入、高学历者及学生群体占比仍然较大;从内容的关注度来看,名人效应较为显著,专业博客、专家博客得到很高的关注;从表达方式来看,长文字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到,博客是精英文化在网络空间自主传播的重要开端,但博客时代的辉煌依旧只属于少数精英,由于长文字的门槛,大多数人最后成为纯粹的看客。在博客时代,博客中的精英文化呈现出单向展示的特征。

(三)微博时代的深入开展

随着博客长文字的表达门槛日益难以适应网民大众的表达需求,微博应运而生。2009 年8 月,新浪微博的推出,逐渐取代博客,并吸收了更为广大的用户群体,腾讯、网易和搜狐等网站也纷纷在2010 年推出微博,上网开微博一时间成为广大网民的流行语,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6]。

作为基于社交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公开平台,从用户的构成来看,微博的用户构成相对于博客则更加大众化;从表达交流机制来看,微博的文字表达门槛降到了140 字,以短文字的形式,大大降低了用户表达门槛,也使得用户间交流的即时性大大增强,评论区成为微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用户的大众化倾向更为明显的基础上,微博一方面使精英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通俗化,以短平快的方式进行内容输出,大大增强了大众对文化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给广大用户提供了平等对话和互动叙事的网上交互语境,为精英文化与大众之间建立了合理自然的连接,大大促进了精英文化大众化的深入开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地位也有所变化,大众文化在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加上市场资本的运营等因素,使得精英文化在大众化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问题。

(四)短视频平台崛起中的新适应

4G 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视频产品的大规模接收成为了可能。从游戏直播,再到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横空出世,文字产品有了一种夕阳余晖的景象。视频相较于文字或图片,表达更为直观,传达的信息更加丰富,也更符合大众的信息接受口味,特别是近几年来短视频社交平台如火如荼的发展,各大传统网络社交平台也纷纷增设短视频界面,更加印证了短视频的表达方式深受大众喜爱。因此,在这一趋势之下,对精英文化来说,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新的展示方式和渠道,舞蹈、戏剧等视觉化的精英文化能够得到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较为枯燥的文字也能够通过视频加以配音和配景来进行更生动化的表达,从而增强精英文化的可接受性;但另一方面,短视频形式的不当使用也会解构精英文化的内容,使其丧失本身的反思性、深刻性等价值,甚至误导大众认知,对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影响。

三、当前中国互联网中精英文化大众化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提供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为精英文化大众化提供渠道和空间的同时,互联网中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技术力量对精英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挑战也日益显露。

(一)边缘化:大众文化膨胀中的精英文化处境

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大众文化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与日俱增,而精英文化则愈加像一座孤独的宝岛,处于大众文化泛滥的包围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本身在社会中占绝对多数的大众文化群体占领网络空间,在数量上挤占精英文化的发展空间,精英文化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流中逐渐趋于边缘化。另外,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边缘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大众精英文化情结的消解和对精英文化主体创作意识的消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主导精神上存在着冲突,“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它始终执行着分析现实、探索未来的功能”,因此,“反思、批判现实,探索理想、合理的社会状态,引导人们走向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精英文化的主导文化精神”[7];而大众文化关注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其目的是关照人们的现实生活乐趣,让人们关注当下,这样的文化精神借助互联网便捷的传播渠道,通过资本力量的助推及其在数量上的优势,慢慢侵蚀着精英文化创作主体的意志和社会大众的精英文化情怀,从而消解精英文化生产的源动力,拆解精英文化的社会基础,使得精英文化在网络空间也逐渐走向边缘。

(二)新鸿沟:“算法分发”的影响与网络社交的圈层化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技术上的更新显而易见,网络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算法分发”技术得到广泛使用,网络社交由原先以匿名性、广泛性为特征到现在熟人化更加凸显,圈层更加稳固,网络社交呈现向现实性回归的趋势。如果说互联网发展初期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一些壁垒,那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深入发展,一些新的壁垒也在网络空间中逐渐建立起来。一方面,各大平台通过算法技术精确了解用户喜好,贴心为其推送相关的文化产品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需求。但由于现阶段“算法分发”所实现的精准化仍较为初级,在内容质量、话题广泛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8],加上商业文化逐利性的推动,用户常常陷入同质化的信息内容中难以自拔,从而堵塞精英文化大众化之路,比如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当用户对一些搞笑、低俗的短视频观看量或点赞量较大时,系统就会自动地为其推送相关的搞笑、低俗类视频,由此质量上乘并有价值的短视频信息则会被自动屏蔽;另一方面,网络社交的圈层化特征更加凸显,特别是一些青年亚文化圈层的构建。虽然我们并不能全面否定这些圈层对个人的影响,但过度的圈层化进一步带来的是封闭化,圈子成员封闭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排斥或不愿意接受其他的信息,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三)“斯文扫地”:精英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自我变质

在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给精英文化以更广泛的大众展示机会之外,其自身表现形态的转变也是必不可少的方式。精英文化往往以“通俗其表、精髓其里”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可接受性,实现大众化的传播,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碎片化,给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带来严峻的挑战。精英文化作为体现知识分子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和美学探索旨趣的、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内蕴的文化形态,往往是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建构和呈现的,而在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流中,为了保持自身的吸引力,精英文化的碎片化呈现方式则可能拆解自身特有的价值意蕴,加上经过商业的改造和包装,精英文化可能已经名存实亡,只是成为大众文化的又一品种。比如网络中打着哲思学理旗号的心灵鸡汤的盛行,一些人不顾时代条件的差异,曲解历史名人的话语本意,挑选极具情感煽动性的只字片语进行大肆宣扬,这样的“精英文化”在大众化过程中已经变质,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加以警惕。

四、对中国互联网中精英文化大众化问题的反思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力的技术手段,其中各方力量的进入与角逐日趋激烈,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生态也更加斑驳复杂。对于精英文化及其大众化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问题,既需要认识到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与网络空间中带有盲目逐利性的市场资本有关,但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程”[9],精英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流与博弈,最终都离不开对二者背后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差异的探讨,因此,要回归中国语境,将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等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良性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多面性: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景观

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互联网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文化的膨胀与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纯粹将其放到批判和遏制大众文化上面来,而是要认识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的多面性,理性看待和分析大众文化。由于对大众文化的研究缘起并发展于西方,长期以来,西方学者的大众文化观对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多西方学者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完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的产物,并强调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化观。虽然中西大众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但由于社会结构、制度等背景的不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真正人民性、民族性、规范性、兼容性”[10],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文化人民性增强的象征。精英文化长期占据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并非良态,正如有学者所言,“有精英心态的人不要感伤,过去的风光时代不可能再有,英雄时代应该过去,这非常正常”。[11]因此,既不能倡导文化的“泛大众论”,也不能倡导文化的“极端精英主导论”,而是要对大众文化趋利避害,发展其人民性,对其商业性、感官享受性等负面效应则进行有效的引导,让精英文化帮助大众文化提升品位,实现大众文化的自我提升。

(二)市场资本:网络文化建构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中最终所呈现的文化样态,是其背后各种力量交流、融合、角逐与博弈的结果。在我国政府对文化进行建设与引导的同时,市场和资本对文化生产和消费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中,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市场与资本在推动我国文化生产、消费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资本的盲目逐利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以人为本的价值性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比如微博中“买热搜”行为造成的明星八卦占据公众文化资源,使用“算法分发”推荐同质化产品而造成的文化之间的新鸿沟,还有像咪蒙等文化生产团队为达商业利益而假借精英文化进行的精英情怀贩卖等等,都是市场资本的逐利性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需要对市场资本在文化生产的运作着重关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资本、精英旨趣与大众需求在网络空间文化建设中的关系,让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空间中实现良性互动。

(三)阶层差异:文化隔阂的根本所在

精英文化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常常面临“水土不服”与“斯文扫地”的状况,这不仅仅由资本的盲目逐利等外部因素所导致,“整个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不但因为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因为社会结构本身也有所改变”[12],因此,更为关键性的一点是对社会结构的关注,具体来说就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物质土壤有所差异,也就二者的生产主体——精英与大众之间实际上具有明显的阶层划分,这是造成精英文化大众化过程时常难以为大众所接受的本质原因。从广义上来讲,文化作是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因此,与社会精英的“社会存在”截然相反的普通大众必然难以对精英文化进行顺畅的理解与认同,这也启示我们,推动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良好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化本身问题的关注上,更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主体背后的“社会存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

(四)回归中国语境:“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景观与西方学者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概念有着明显区别,市场资本的力量对互联网中的精英文化大众化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阶层差异是精英文化在大众化过程中时常受挫的内在本质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来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而应当回归中国语境,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理念下推进精英文化大众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在这里,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二是以政治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资本的引导与监管作用,规避市场资本对互联网中精英文化大众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三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则会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从而缩减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阂,真正处理好精英文化大众化面临的本质问题。

五、结语

技术变革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领域,而是遍布社会的一切,从大量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正改变着新闻、政治、经济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正在重构着我们的现实世界。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当前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互联网中的发展状况,将文化建设置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统筹规划,推动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良好开展。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化网络空间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浅析“大众文化”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